小鮮肉當道、青年演員沒戲演,當社會越來越年輕,好事還是壞事?

日前,有媒体报道,影视行业进入寒冬,尤其是陷入职业危机的中年演员,为了流量,只得放低身段。比如杨幂依靠综艺节目刷存在感;袁弘开始考虑只能演男三的剧本;黄晓明没戏可演的情况下,接下了于正操刀的改编剧……

有人说,这是一个越来越崇尚年轻的时代。那么,为什么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这么崇尚青春和年轻呢? 有人说正是“年轻”让人类更进步?社会越来越年轻,是好事还是坏事?

本文就来聊聊关于人类年轻和青春的那些事儿。

小鲜肉当道、青年演员没戏演,当社会越来越年轻,好事还是坏事?

先来说第一个话题:人类年龄的多重内涵。

如果有人问你有多大年龄,你可能会觉得,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吗?但哈里森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答案不简单的简单问题,因为年龄这种现象非常复杂,有着多重内涵。

咱们从三个方面来聊聊这种复杂性:第一,世界上每个事物都至少有两个年龄;第二,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人类年龄的多面性;第三,人的年龄还受到社会文化心态的塑造。

先来说事物的年龄。每个事物都是有年龄的,比如一棵树有树龄,可能几年,也可能几十年。那为什么说事物都至少有两个年龄呢?因为同一个事物或者现象,在不同年龄的人眼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比如同样是一棵古树在落叶,小孩可能看到的只是单纯的落叶,而老人则可能会想到生命的衰老。而且,就算是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变化,面对同一个事物,所看到的现象也不同。所以,作者认为,任何事物都至少有两个年龄,一个是它本身的年龄,一个是被人知觉时所呈现出的年龄。

和事物一样,人类也是有年龄的,这我们都知道。但人类的年龄比事物的年龄更复杂。为什么呢?首先,人的年龄是多面的,既有身体年龄,也有心灵年龄。其次,人是生活在历史之中的,人出生的时候,历史已经存在了,人死了之后,历史还将持续存在。所以,历史也会影响人类的年龄,这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在年龄方面的不同。

小鲜肉当道、青年演员没戏演,当社会越来越年轻,好事还是坏事?

那么,如何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的年龄呢?

假如有个人说,他今年六十岁了。这是指他的身体有六十岁,还是他的心灵或者灵魂有六十岁?假设是身体六十岁,但是构成我们人体的原子,早在百亿年前就产生了,因此,也可以说我们的身体和宇宙一样古老。除了身体,我们的心灵或者灵魂也是有年龄的。我们的心灵总是和其他心灵连接在一起的,就像诗人叶芝诗里写的那样,“我的心灵曾因我爱过的心灵和赞赏过的美而繁荣”。所以,如果你的心灵受到过古代圣贤的影响,那么,单纯地说你只有六十岁,显然就无法反应年龄的这种多面性。

除了历史这个因素外,文化的力量同样会影响人类的年龄,即便在生物学上有着相同的年龄,在不同社会文化中所呈现出来的年龄又不一样。

比如,你有没有看过你的祖父母在青少年时候的照片?他们是不是看起来非常严肃,甚至看起来像大人?那再看看你青少年时候的照片,是不是觉得没有他们那么多的老态?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只是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还因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将我们变成更加年轻的物种,使得我们相比过去的人,在外观上更年轻,在生活方式和心智上也更年轻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是活在一个“返老还童”的时代。

2.为什么说是“年轻”让人类成为更进步的物种?

事实上,有时候我们提到“年轻”这个词,其实表达的是“幼稚”的意思,我们都说人的成长是要不断成熟。那么,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物种更进步,是因为人类比其他物种更加成熟吗?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啊,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年轻”发挥着关键作用。

接下来,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聊聊“年轻”为什么会促进人类的进步:一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幼态持续”让人类拥有更高的智能,和更高的社会化能力;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童年的秉性和情感,会持续到成年,最后达到一种成熟的状态。

先来说说“幼态持续”。这是一个生物学上的理论,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它指的是人类发育速率减慢,使得胎儿或者幼儿阶段的特征,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在详细说幼态持续理论之前,我们先得知道另一个理论,叫“胎儿化”理论,是1920年荷兰解剖学家博尔克提出的。他认为,就身体发展来说,人类只是性成熟的灵长类胎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发现,成年人类的形体结构,与幼小的灵长类动物以及不同哺乳类动物的胚胎相比,有20种以上特征是相同的。比如,人类的头盖骨更像幼小的猿类,而不是成年的猿类。根据这种理论,人类在成长为成猿的过程中,发育被暂时延缓了,最后只长成了一种幼猿。那么问题来了,人类的发育过程为什么会暂停呢?这个人猜测是荷尔蒙的原因,荷尔蒙的不平衡导致了人体产生发育刹车的现象。不过,这种猜测缺乏科学可信度。

直到半个世纪后,幼态持续理论出现了。它是由美国生物学家古尔德提出的,而且明显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出现发展延缓的幼态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什么意思呢?首先,人类胎儿的成长变慢了以后,大脑就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要大很多,自然也就拥有更高的智能;其次,人类的童年也比其他动物要长,这让我们的学习过程延长,从而有了更高的社会化能力;最后,当人类成年后还保留幼年特征,就同时保留了幼年时候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而更高的智能和更高的社会化能力,正是区别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两大主要特征。比如,黑猩猩在幼年时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不过一旦成年,这种能力就基本丧失了。

所以,正是发育速度变慢,使得人类变得更聪明、更有适应能力、更具有冒险精神,比起其他物种来,也更有生存竞争的优势。而且,这种“幼态持续”也并不是一种退化或者停滞,而是一种修改过的成长方式,它让人类达到一种保留幼态形式的成熟。

如果说“幼态持续”在生物学上是指延缓发展的形式,那么在心理学或人生的领域,我们也可以用它来指一种接力发展的形式。所谓接力发展,是指童年时候的秉性或者欲望,会传递到成年,并最终达到成熟状态。

我们经常会听人说,谁谁谁不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吗?这就是人在成年以后还保留了童年时候的特质。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一辈子就是个小孩,他会去想,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风?正是这种小孩般的好奇心,让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一般人达不到的成就。

为了进一步说明童年的这种接力发展,作者还引用了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句,叫“小孩是大人的父亲”。这怎么理解呢?华兹华斯在诗里写到,他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彩虹时,内心十分激动。成年以后,由于有了之前的美好记忆,当再次看到彩虹,他一样很激动。他希望到老年后,看到彩虹时,依然还能拥有与童年时一样的心情。当然,童年的激动和老年时的激动是不同的。童年看到彩虹的喜乐,是一种自发性的原始的快乐,而老了之后,是经过岁月洗礼后,心灵感受到的更深层次的快乐。

也就是说,随着人的成长,童年的感情会被带入一种成熟状态,虽然失去了炙热度,但获得了深度。所以,当老了之后看到彩虹所感受到的惊奇,是以一种更加成熟的状态获得的。而这种成熟的惊奇,本源还是童年时候那份原始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孩是大人的父亲。而童年的这种接力发展,或者说幼态传承,让人类拥有看来其他动物没有的精神成熟能力。

小鲜肉当道、青年演员没戏演,当社会越来越年轻,好事还是坏事?

3.与“年轻”对应的“成熟”呢,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前面说过,“年轻”让人类成为更有冒险精神的物种,但这样一来,人类也会遇到更多的危险。这个时候,“成熟”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而且,在作者看来,“年轻”和“成熟”其实正对应着人类作为智人所拥有的两种智能。接下来,我们先来聊这两种智能的含义,也就是,年轻对应着人类的天才,成熟对应的人类的智慧。然后,我们再以美国宪法为例,来说说,年轻和成熟如何发挥协同作用。

其实啊,人类是一个特别矛盾的物种。这种矛盾表现在,人类在面对新奇环境和事物的时候,会同时拥有喜欢和恐惧这两种相反的态度。由于喜欢各种新奇的事物,人类会不断想要认识世界,发明创造新的工具。这种发现外在世界、创造发明新事物的能力,被作者称为人类的“天才”。但与此同时,陌生的东西又给人类带来恐惧和不安全感,甚至会产生死亡意识。这时,人类就需要继承过去的经验和思想来改造世界,重新获得安全感。这种传承过去思想的能力,被作者称为人类的“智慧”。而天才和智慧,正是人类作为智人所拥有的两种智能。

表面看起来,天才和智慧,或者说年轻和成熟是相对立的。因为天才需要打破过去的认知,去创造新的事物,而智慧呢,则要专注于继承过去的遗产。但事实上,智慧和天才是互相渗透的。天才的核心里总是包含着智慧,因为如果不注重传承过去的遗产,那么人类可能每次都得把发明过的东西重新发明一次;同样,智慧的核心里也包含着天才,否则它就不会保持更新的能力,人类就会停滞不前。作者进一步认为,只有智慧和天才发挥协同作用,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带来文化上的幼态化革命。

什么叫幼态化革命呢?我们前面说过,生物学上的幼态持续,是指幼年特征保留到成年阶段。同样,在文化上也有对应的幼态化现象,指的是,古老的文化遗产获得更新的或者更年轻的形式,获得创新发展的动力,从而带来文化的回春现象。而要实现文化的这种幼态化革命,需要智慧的综合力量,和天才的反叛力量同时发挥作用。这种协调作用和幼态化革命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国宪法。

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启蒙运动”之子,因为启蒙运动追求的人类社会平等、自由、理性,为美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框架。而美国宪法在体现启蒙运动思想的时候,表现出了它“天才”或者说反叛的一面。具体来说就是,它拒绝接受君权神授这一基督国家君王的传统主张,也不认为人民没有了君王就管理不好自己。所以,美国宪法并没有企图建立一个正义的政府,而是通过各种分权和制衡机制,来限制政府的权力,避免权力对个人自由的扼杀。比如,通过各州州政府来制衡中央政府,通过众议院来制衡参议院,用总统来制衡国会,用参议院来制衡国会等等。

美国宪法不承认君权神授,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宪法对人民更加信任和乐观呢?当然不是,这就体现了美国宪法“智慧”的一面,那就是它继承了清教徒对人性的悲观主义。在17世纪,一位狂热的清教徒罗杰·威廉姆斯就说过,历史上所有的恶魔言行都是由腐烂的人性造成的。这种对人性的悲观,也被融入到了美国宪法。比如,规定总统由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同样,参议员也必须是从州议会选出。这体现美国宪法对不受约束的民主所具有的恐惧。

此外,美国宪法的“智慧”还体现在,它继承了基督新教“政教分离”的文化遗产。所谓政教分离,是指宗教权力和国家、政府权力的分割,国家不得制定法律,以设立任何宗教,也不能立法禁止任何宗教的自由运作。政教分离虽然是美国的宪法的一个规定,但它实际上是继承和转化了基督新教的遗产。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欧洲罗马教廷时期,教皇拥有至上的权力,同时管理着教会和政治。到了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基督新教则抗议这种政教合一的原则,希望教会免受国家世俗的影响。而在美国宪法当中,政教分离原则,则是为了保护国家免受教会的干预。因此,可以说,美国这个年轻国家的奠基原则,其实包含着很多基督教的遗产。而如今,政教分离也成为现代政治学的一项原则,并成为欧美政治学说主流观点。

所以,在天才和智慧的协同作用下,美国宪法继承了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同时又赋予它们年轻的形式,让这些古老遗产获得了新生命。正因如此,美国宪法才比今天任何国家的宪法都沿用的更久,美国也成为最古老的现代国家之一。

小鲜肉当道、青年演员没戏演,当社会越来越年轻,好事还是坏事?

4.当社会越来越年轻,人类的发展会有哪些风险?

前面我们说过,年轻催生了人类的天才。而在现代社会,天才主要是通过科技的发明体现出来的。过去,从火的发现到文字的发明,从印刷术的发明到蒸汽机的出现,中间可能经历了数百上千年。而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从手机到电脑,再到人工智能,改变人类社会的各种重大发明和发现,真是眼花缭乱。可以说,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天才爆发经验,由此我们所处的社会也越来越年轻。

不过,对于社会越来越年轻,作者也表示了他的担忧。他认为,“天才”或者科学的过度发挥,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一些风险。具体表现在,第一,会打乱历史的连续性,第二,会出现代际混乱现象,第三,会导致对世界的爱变为对世界的敌意。进一步,作者认为,可以通过教育,找回人类的历史意识和对世界的爱。

先来问一个问题。对于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谁会对科学发展史更关心呢?你可能会觉得是科学家吧。但是,在作者看来,科学家并没有比历史学家更关心科学史。因为科学感兴趣的不是继承前人的成果,而是找出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某种程度上说,科学具有一种忘性。而这种忘性,又与把科学背后的隐性记忆整合到机器的方式有关。什么意思呢?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大部分科技产品,无论是电脑,还是洗碗机,背后都包含着无数的知识。但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并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知识,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操作了。可以说,今天的我们在消费或者运作机器时,享受着像小孩一样的无知。

当然,这是科技越来越发达带来的好处。但是,作者提醒我们,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得益于过去人类所付出的努力,我们都是历史遗产的继承人和受益人。如果忘了这一点,只聚焦在人类天才的发挥,而失去了历史意识,就会打破人类社会的历史连续性,将人类未来带入一个与过去断裂的不确定的世界。到最后,我们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是如何进化成现在的样子的。按照作者的话说,我们将沦为历史的孤儿,我们生活的世界也将变成孤儿院。

快速变迁所带来的历史连续性的断裂,也会侵入到家庭内部世界,从而加重代沟现象。在较为传统的社会,家庭中的老年人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代际之间的沟通互动也比较频繁。但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使得二战后婴儿潮这一代人,和他们父母的相比,所成长的世界完全是两个世界。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所提供的指引变得越来越难,代际冲突也越发显现出来。于是,从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代沟”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

如果说六十年代的代沟,是发生在父母和子女这两代人之间的话,那到了21世纪,尤其是互联网发展起来后,代沟就不仅仅是发生在家庭两代人之间,而是出现了很多亚代。什么意思呢?就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只要年龄相差个五岁十岁,就会出现一条鸿沟。比如,在电脑发明前后出生的人之间,或者在社交网站发明前后出生的人之间,代际的鸿沟就已经出现了。

而无论是外部世界的变迁,还是家庭内部代沟的出现,过度发挥的人类天才,最终可能会导致个人对世界的爱的消失。其实,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有一种专属的爱。比如孩童时期的爱主要是利己主义的,等长大后,个人的爱会不断延伸到其他人。而又由于人是社会动物,随着社会从野蛮到文明,人们的爱会从自我延伸到家庭、城邦、国家和整个世界。世界越文明,维系它的爱就越有包容性。反过来,正是在这种对世界的爱的支撑下,人类社会才越来越进步和文明。

但是,作者提醒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世界的爱会出现流失现象,人们的爱有可能退缩回最初的利己主义,这也是今天世界面临的最大危险。因为世界变迁得越多,人们就会感到越不适应,甚至会产生恐惧,这个时候,人们会渴望改变或者推翻这个令人不适应的世界。这又进而导致新的变迁,到最后,世界可能就变成非世界,对世界的爱,就可能变成对世界的敌意。这也就是书里提到的一个吊诡,那就是,过度发挥创造力会产生自我销毁。

当然,作者在书里也并不是要表达一种末日的观点。对于现代世界对年轻的崇拜和天才过度发挥的现象,作者的态度是喜忧参半。因为,现在我们还不能断定,社会越来越年轻的趋势,到底会带来文化的回春,还是带来文化的幼稚化。文化的回春会把年轻带到一个新的成熟高度,而文化的幼稚化,会让社会未老先衰。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幼稚化,从而推动文化的回春呢?作者将希望落在了教育身上。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教育可以产生对世界的爱;对于成年人来说,教育可以实现自我知识更新,找回与历史的关联。

我们前面说过,人在童年的时候,爱是相对自私的,到成年后,面对更广阔的世界,爱会变得越来越包容。因此,通往对世界的爱的入口,就是在从童年到成年的这个阶段。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因为,让人们拥有对世界的爱,就是教育的使命。而且,人们在成年以后,教育的作用依然很关键。如今,人类成熟得越来越晚,通过教育,可以让成年人找回人们与历史的关联,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年纪,找到继承历史遗产的方法,从而学会自我更新。这便是书里提出的人类年龄在文化领域的吊诡,那就是,通过变老,可以让我们变年轻。

小鲜肉当道、青年演员没戏演,当社会越来越年轻,好事还是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