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李樹林,11年如一日為留守孩子撐起一個家

 人物簡介:李樹林,男,1983年1月生,政協委員,亳州好人、安徽好人,現任亳州譙城區城父鎮樹林學校校長。

  事蹟簡介:2000年8月,李樹林父親在譙城區城父鎮創辦了一所以留守兒童為主的民辦寄宿制學校——樹林學校。2006年,李樹林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當時,其父親患病不能再從事學校管理工作。為了父親的囑託,讓更多的留守兒童走出鄉村,2008年李樹林毅然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工作,選擇回到家鄉教學。11年來,李樹林一直堅持守護著學校的每個孩子,在發展文化教育的同時,也關注著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一個又一個孩子帶出鄉村,送入名校,開啟新的人生。先後獲得亳州好人、安徽好人等榮譽稱號。

  大學畢業後,李樹林在北京有十多萬高薪的體面工作,但他卻偏偏選擇回到家鄉辦起留守兒童教育,在李樹林心中一直有個夢想,就是讓更多的農村孩子走出鄉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在這所目前1000餘人的校園裡,其中95%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對於這些孩子李樹林既是老師,也如父親一般,為孩子們撐起一起家。

  為了父親的囑託,他放棄高薪返鄉辦校

  “爹媽打工闖天下,爺爺奶奶年紀大,我們成了留守的孩子學校就是我們的家,爹媽打工闖天下,爺爺奶奶年紀大,我們這些留守的孩子老師就是爹和媽,我親愛的老師啊,教我們學文化,我親愛的老師啊和我們一起玩耍……”2019年5月10日,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在譙城區城父鎮樹林學校的各個班級裡,傳出悠揚的歌聲。

  作為學校的校歌,每天上課前,學生們都會用稚嫩的聲音將之唱響。每當聽到孩子們的歌聲,走在校園裡的李樹林都會一次次的感動,更加堅定當初返鄉辦學校的決定。

  2006年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後,李樹林在北京一家企業會所當起了體育教練,每年有十餘萬元的收入。他的妻子葉莎老家在四川宜賓,本以為會在首都安家立業,但沒想到的是,他在畢業的兩年後,卻要帶著當時還是女朋友的葉莎回到亳州老家。

  “我爸當時病得很重,學校沒人管理,他就希望我回來能接手。”李樹林說,父親原是一名公辦學校的老師,退休後在城父鎮辦了一所私立學校,收了300名學生,95%為留守兒童。在李樹林看來,最近很火的電影《老師好!》中那個將一生都奉獻給教育事業的老教師,正是父親的縮影,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譜寫著生命的樂章。

  不忍心父親的教育夢想就此結束。於是,李樹林帶著愛人葉莎回到了老家,開始了他的“孩子王”生涯,管理九個年級近500名學生。

   “這輩子都要守著這個學校,讓更多的農村娃看看大城市的風景”

  這對從大都市回來的大學生沒想到的是,現實中的各種不適應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雖然從小是在農村長大的,但由於近些年一直在北京上學和工作,李樹林已經習慣了大都市的生活,“乍一回來,購物不方便就不說了,生活也變得極為單調。”李樹林說,在北京的時候,下班以後,有時可以邀上三五個朋友一起聚聚,但回到家鄉以後,每天只能看著孩子們上晚自習。

  “可是無論條件怎麼樣,我從沒想過要放棄。”李樹林說,對於留守兒童來說,進城玩的機會都少,更不用提到大城市旅遊了。課餘時間孩子們總喜歡圍著他,聽他和妻子講北京的風土人情和大學校園的樣子,看著孩子們興奮發亮的眼睛,他一次又一次的下定決心,一定要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學校施展,讓農村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奮鬥,親眼看看大城市的風光。

  考慮到學校裡大多都是留守兒童,李樹林在抓教學質量的同時還一直保障後勤服務。除了每天提供固定的營養餐和新鮮水果外,學校增設了英語、電腦、音樂、美術等教學課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鄉村裡孩子居住得比較分散,很多孩子離學校的路程都非常遠,他決定把學校改為寄宿制,讓教師和孩子們同吃同住,不僅方便學生學習,而且還可以從生活細節入手,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生活習慣。

  一名好的老師和學校,不僅在於傳道授業,更在於育德育人。李樹林和妻子葉莎一直用心關心著每個孩子的成長,哪個孩子性格內向、哪個孩子家庭困難、哪個孩子有了心事,夫妻兩人都是第一時間知道。

  他把孩子當成娃,孩子把學校當成家

  讓李樹林感動的是,自己一直傳遞的愛也在影響著學生。“2008年時一次學校的頒獎典禮上,我發現一個孩子領獎時,手上滿是凍瘡,瘦小的身體在風中瑟瑟發抖。”李樹林說,打聽後才知道小姑娘名叫唐影,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沒人帶她買過冬的棉衣。瞭解情況後,放學後,李樹林立即帶著唐影到街上採購新棉衣,為了避免傷她的自尊心,只說作為獎勵,學校決定要獎勵她一件新棉襖。

  後來中考時,唐影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市裡的重點高中。讓李樹林沒想到的是,多年後,從淮北師範學院畢業的唐影放棄了在市裡任教的機會,回到樹林學校應聘任教。

  “唐影告訴我,其實當時她知道棉衣並不是學校的獎品,是我們對她發自內心的關愛,穿上棉衣的那一刻,她就決定也要當一名鄉村老師,將這種愛傳遞下去。”李樹林說,在那一刻,他的淚水就在眼眶裡打轉,明白父親的堅持。身為人師,就是因為遇到了一個又一個學生,才有了人生最美的回憶和最好的時光。

  2009年,李樹林因意外發生交通事故,倒下去的那一刻,第一時間在腦海裡浮現的竟是學校該怎麼辦?孩子們該怎麼辦?在當時尚沒有時興智能手機的年代,住院的時候,李樹林要求前來探望的老師們不要帶任何禮物水果,只要帶上一些學校孩子們的消息和照片,讓他知道學生們一切都好。

  出院後,來不及按照醫生的叮囑臥床休息,李樹林立刻在妻子的攙扶下,走訪每個班級。學生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學的特別認真,一些女孩子們甚至哭著說“老師,您好好休息吧,我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

  給孩子們過集體生日、免費提供附近的孤兒上學、創建音樂教室和校園體育場,讓鄉村孩子們享受城市孩子的教育環境,李樹林一直在改善著校園的環境,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

  他說:“將來可能還會遇到很多困難,但自己會努力堅持,正如一首詩裡寫得那樣,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