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顧爺
其實沒那麼神秘。
我自己13年開始開門店,當時就通過基於微信平臺的某個服務商搭建了微信商城,同時還有基於商城的社區,通過門店導流到商城,同時通過激勵手段引導顧客進入線上社區,在社區發帖子、做活動。那個時候也沒有私域流量的概念更沒有思域流量池的概念。去年私域流量火的時候我一看,這不就是我6年前做的東西嗎?換個馬甲後這麼牛逼甚至都成風口了?
通過百科查詢,可以查到標準的解釋,但是通俗講,我們每家實體店的會員就是我們的私域流量,很多會員聚集在一起就是我們的私域流量池,只不過把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我們通過線上工具把會員線上化,就構成了我們的私域流量和思域流量池。再打個簡單的例子:你微信加一個客戶,這個客戶是你的私域流量,因為你可以通過微信鏈接到客戶,那當你微信加1000個客戶的時候,這個微信號就是你的私域流量池了,因為你可以在你的微信裡鏈接到1000個客戶。
這裡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前些年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比較慢,線上營銷工具比較少,更多的是通過電話、短信、微信去鏈接客戶,這幾年把隨著互聯網發展以及線上營銷工具的豐富,我們可以通過很多其他的手段鏈接客戶併成交。
你可以這麼理解:你手裡的每一個客戶都是你的私域流量,你把這些客戶放在一個系統上,然後通過營銷工具鏈接到每個客戶,這是你的思域流量池,私域流量越多,思域流量池的價值越高。
打個比方,你平時每添加一個客戶每開發一個會員當做捕獲一條魚,然後你把這條魚放到你自己的池塘裡,等你想吃魚的時候就去魚塘撒一網。
就這麼回事兒。
視角360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知道和它相對的一個概念——“公域流量”。所謂“公域流量”,就是人人都可以用的流量,但要付出一定成本,而且不一定可持續。
具體到實際對象,則是線下流量以及BAT等幾個互聯網流量大戶,尤其是後者,比如微信、QQ、天貓、淘寶、百度、抖音、快手、微博、京東、今日頭條、拼多多等,以及領域相對垂直但也擁有充沛流量的平臺,比如知乎、簡書、寶寶樹、小紅書等。
那什麼是“私域流量”?所謂“私域流量”,就是基於“公域流量”平臺的可控流量池。
我們以微信舉例,對於微信整個生態來說,10億活躍賬號就是“公域流量”,對於每個單獨的微信公眾號、微信群以及微信個人號,它們的粉絲、群友、好友就是“私域流量”,因為這些可以由擁有公眾號、微信群、個人號的人自主運營和維護。
“私域流量”與“公域流量”相比,有很多優勢,其中最大的就是擁有控制權,只要不觸犯“公域流量”平臺的規則底線,就不會再受到掣肘,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獲客成本。
為什麼這麼說?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假如你花幾百塊投百度關鍵詞才能獲得一個線索,可是卻沒有被轉化,而你通過搜索優化把流量引到了微信個人號,通過精心運營,獲得了不錯的轉化,如果粗略計算一下,前一種方式獲客需要幾百塊,後一種方式沒花錢。
所以,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大力追捧“私域流量”這個概念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它存在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低成本地將流量變成客戶。
野生的獨孤菌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 比如李佳琦直播出名之前,會在小紅書個人賬號、抖音等社交軟件發佈內容吸引粉絲,這些累積的粉絲會跑到微博(公域流量平臺)上,從而利用各個軟件的私域流量獲得更多的流量(就粉絲量和觀看量)。
私域流量池是向經營用戶的轉變,電商所經營的粉絲或用戶不再是單一產品的受眾,這種粘性可能形成一次獲客而產生多次交易的行為,這些流量只屬於電商而非平臺的競價購得所謂私域,這個閉環也可以說私域流量池。
現在大多電商都是利用新媒體運營中,KOL(意見領袖)吸引粉絲,然後利用網紅的粉絲變現能力售賣商品,私域流量對於電商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