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不是藥神》,你需要了解背後的問題

《我不是药神》在猫眼评分9.7,几乎无差评。本以为是犯罪片结果是感人片,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现场有三次大规模哭泣流泪的电影。在感人的背后,不仅切实反映了社会问题,也能发现其中的常识。

看《我不是药神》,你需要了解背后的问题

什么是仿制药?

仿制药是指与商品名药在剂量、安全性和效力(不管如何服用)、质量、作用以及适应症上相同的一种仿制品。价格则可达到专利药品的20%,甚至10%。仅2011~2015年共有上百种总价值770亿美元的专利药到期。到期以后,其他国家和制药厂即可生产仿制药。

在印度大部分人经济情况不佳,买不起高价专利药,印度政府制定了特殊的专利强制特许,无论专利保护期是否结束,该药品都允许直接被仿制。同时,印度还在法律上允许仿制药出口到其他国家。据业内数据统计,2016年印度仿制药出口额达到164亿美元。

看《我不是药神》,你需要了解背后的问题

药价4万VS药价500

为什么原研药卖到4万一瓶的格列宁,要禁止成本500元的仿制药进入到市场?在药品的研发过程,尤其是抗癌药研发周期可达30年,试用期发现不对还要毙掉重来再进入试用期。而且药品有专利期限,只能在期限内买这么贵。据统计格列宁的研发成本在800亿,只有利润高才能挣到钱,从而推动行业继续发展。否则谁会培养这么多医学博士研发新药。

看《我不是药神》,你需要了解背后的问题

价格不是越低越好

世界上有一种病不能治,叫穷病。这是电影对买不起4万一瓶格列宁的病友们最真实的写照。他们为了买药,房子没了,家人也拖垮了。对于药贩子被抓,他们感到绝望,甚至上访求情,因为他们才是仿制药的消费人群。如果没有仿制药,他们只能等死。

关于商品价格与消费人群的争议,并非只发生在抗癌药品上。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大萧条时期,生产牛奶的工厂宁愿倒掉也不给人民。学过经济学的人都了解,价格越低大家花钱购买的市场越小,最后会导致工厂倒闭,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商品的定价,是达到供需平衡后的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能负担起的是消费人群,而支付不起的是非消费人群。

看《我不是药神》,你需要了解背后的问题

作为观众,我们不仅通过影片看到了社会问题,更看到了世界的运行方式。涉及生命,很多正确的商业逻辑,经济规则都是苍白无力的,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矛盾体,群体上看,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对的,但是个体看,再小的几率对个体而言都是无法承受的,所以当个体的问题又涉及生命,那么再良好的政策都会可能为生存让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