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中君子”——绞胎瓷

它的纹饰,富于变化、绚丽多彩,却又不失古朴典雅;

它的色泽,光洁明亮、晶莹剔透,却又不失稳重大气;

它的胎质,坚硬如铁、击之如磬,却又不失精巧细致;

它,是被誉为“瓷中君子”的当阳峪窑群绞胎瓷。


“瓷中君子”——绞胎瓷


这是始于我国唐代的一个独特瓷种——绞胎瓷

著名陶瓷学大家叶喆民称赞道:“绞胎瓷因为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又因为每一件绞胎瓷的纹饰里外对称,不尽相同,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

巩义窑绞胎三足炉,唐,故宫博物院藏

“瓷中君子”——绞胎瓷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 “透花瓷”。始于唐,唐代河南巩义窑首创了绞胎瓷生产工艺,成为陶瓷史上的一颗明珠。兴于宋,北宋南迁之后烧制中断,绞胎瓷技艺失传。

北宋时享有盛誉,重要窑址在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

唐,巩县窑胶胎花枕,苏州博物馆藏


“瓷中君子”——绞胎瓷

巩县窑胶胎花枕

枕部略作凹弧,枕面上三组白褐相间的绞胎团花,中间为一圆形莲瓣,分出五瓣梅花状花蕊。

瓷枕墙身以褐色圈、点、线组成花形连续图案,色彩和谐,造型大方,装饰美观。

枕底施以绿彩,直行"裴家花枕"刻款。

绞胎工艺

绞胎工艺有两种。

最常见的一种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古代主要是白、黑或白、褐两色),分别制成泥条,然后像拧麻花一样将它们拧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待用,或直接拉胚成型,或切成片状作镶嵌使用。经过如此加工的陶瓷器,配体可呈现出两种瓷泥绞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种花纹。


“瓷中君子”——绞胎瓷


巩义窑绞胎枕,唐,故宫博物院藏

此枕造型小巧,呈长方形,枕面前低后高,前侧有一通气孔。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两色胎土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数组装饰,外罩黄釉。


“瓷中君子”——绞胎瓷


最常见的花纹有四种:1,像木材的年轮,称木理纹 2,像并列的羽毛,称羽毛纹 3,像并列的雉尾,称凤尾纹 4,像盛开的桃花,称朵梅纹。

以上四种,传世最多的是木理纹和朵梅纹


“瓷中君子”——绞胎瓷


另一种绞胎,实际上是绞化妆土。

将两种不同颜色的化妆土制成浆糊状的泥浆,搅拌几下平洒在工作台上,然后将陶瓷坯体在泥浆上滚动蘸浆之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利用这种方法装饰的陶瓷器,其花纹与前述绞胎的四种花纹不同。而如浮云流水,霞蔚自然,给人以变化万千之感。


“瓷中君子”——绞胎瓷


修武窑绞胎罐,宋,故宫博物院藏

“瓷中君子”——绞胎瓷

绞胎发展

有确切纪年的绞胎陶瓷器出土过两件:

一件是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陶骑士俑,全器均用绞胎装饰。黑白相间的绞胎花纹把气韵生动的骑士俑衬托得更加威武。生动的造型,独特的纹饰,使这件骑士俑成为难得的珍品。懿德太子墓的确切纪年为神龙二年(706年)

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瓷中君子”——绞胎瓷


绞胎陶瓷器一般多用作器皿,绞胎俑则极罕见。狩猎是唐代贵族时兴的活动,也时唐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此俑用混揉好的双色瓷土切成薄片后贴于陶胎上,再上釉烧制,其工艺复杂,难度较大,在当时是比较贵重的物品。

另一件是唐杨谏臣墓出土的绞胎缽,外罩黄色釉,墓志铭的确切纪年为神龙二年(714年),1952年出土于陕西咸阳。

黄釉绞胎水盂,唐,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瓷中君子”——绞胎瓷

当代绞胎工艺

1981年,中央工艺美院梅健鹰教授亲临当阳峪,考证、试制绞胎瓷,对失传的绞胎瓷工艺中几种不同的绞胎纹理,进行研究开发,成功复活了绞胎瓷技艺,不但仿造的当阳峪绞胎瓷以假乱真,而且通过创新,惊现于人们面前的绞胎艺术瓷,更为异彩纷呈,光彩夺目。

绞胎瓷在它的故乡消失多年后,又在它的故乡起死回生。

如今河南培养了一批绞胎陶瓷艺术创作人才,能够担当起传承、创新绞胎瓷文化的重任。


“瓷中君子”——绞胎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