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授方誌軍: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新工科新探索

编者按:本文作者在高校大数据教育教学领域拥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经验、独到的教育观点及创新的教学方法。作者系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副理长,积极参加大数据教育活动,本文内容根据作者在"赋能大数据教育专题"分享的内容整理而成,旨在为2020年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赋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方志军: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工科新探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方志军

目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申报、建设,正好与我国新工科建设同步展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典型的新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建设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要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探索。7月13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方志军在CIO时代APP微讲座栏目作了题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工科新探索》的微讲座。

一、新工科建设的进展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共同研讨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形成了复旦共识。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了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同商讨新工科建设愿景与行动,形成了新工科的建设行动路线,也就是天大行动。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了新工科建设,对新工科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并发布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指南。以"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为新工科建设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新工科研究的课题申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也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

二、新工科建设特色

(一)办学特色

随着产业的发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成立了很多行业或产业学院,如汽车学院、航空学院、轨道学院、服装学院等。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是一个学科性学院,有电子电气、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大数据等,学院办学完全继承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传统,学院的学科与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紧密相连,服务了其他行业特色的需要。

(2) 专业特色

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做了以下探索:1.树立"新工科"建设理念。大数据的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2.设置"Computer+X"新结构。我们的大数据专业设置在计算机系,有别于有的学校设置在数学系或统计系,或其他创新班,我们是基于计算机核心知识结构与框架的基础上展开的。3.探索"科学-技术-工程"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不仅瞄准行业背景,在进行工程实践的同时,对大数据前沿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4.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行业知名企业"多元化的协同办学模式。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同时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团队,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科研团队。5.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镜内镜外"多维化的协同育人平台。这些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新模式和新平台也为学院和学校的新工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方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构建了全学院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有软件、数据结构、概率、统计等与大数据紧密联系的课程设置;其次,通过开设电路、电子等课程,在硬件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另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设置在计算机系,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课程得到体现;此外,实训课程的设置与行业企业良好结合,如交通大数据、轨道大数据、服装大数据、视频大数据等。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与学院的学科特色,我们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由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教育等四个模块组成,具体如下:

1.公共基础教育(59.5学分)

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而设置,并为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包括综合基础和综合选修两个模块。在综合基础模块中设置了由思想政治类、军事类、体育类、高等数学类、物理类、外语类等必修课程,在综合选修模块中设置了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创新实践等构成的选修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应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及基本工程与科研素养。

2.学科基础教育(36学分)

培养大数据人才必备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工程数学类、计算机类、电子技术类课程。工程数学类主要培养学生的线性代数与统计学基础;计算机类开设必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坚实的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能力。

3.专业教育(31学分)

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个模块。通过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核心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数据获取、挖掘与分析的能力;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处理实际问题与可视化展示的能力。

4.集中实践教育(31.5学分)

为了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构建了由校内学习实践、企业学习实践和创新与综合工程素质培养3部分构成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校内学习实践和企业学习实践共同构成集中实践教育环节,在培养计划中集中统一安排。创新与综合工程素质培养教学环节安排在课外,由学生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自主选择参加。

集中实践环节中,通过数据采集与搜索综合实验、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综合实验、大数据系统应用综合实验,涵盖了整个大数据处理流程。同时在第七学期安排多个面向应用的综合实验,与产学合作基地联合培养学生,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注重与世界一流大学以及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倡导前沿知识进课堂、科研成果进课堂、企业实践进课堂、课程思政进课堂,人文社科进课堂,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方志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导。IEEE/ACM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服务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家基金项目、公安部应用创新计划项目、江西省对外科技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地方能力建设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担任了多个学术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或共同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