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族為唐朝貢獻了20位宰相之臣

一、京兆杜氏家族起源的探究

谈起杜如晦、杜淹,大家都知道他们是唐朝著名的宰相,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他们都出自于京兆杜氏。关于杜氏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在夏朝时期有一个人叫杜康,我们都知道杜康是我国著名的酿酒始祖,因而有的人认为杜氏就是杜康的后代,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杜氏至少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但因为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再加上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因而这只是一种传说,无法考证。

根据《新唐书》中所记载“杜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改封唐氏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县是也。杜伯入为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之国,居杜城者为杜氏。在鲁有杜洩,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赫为秦大将军,食采于南阳衍邑,世称为‘杜衍’。赫少子秉,上党太守,生南阳太守札,札生周,御史大夫,以豪族徙茂陵。”后来周少子杜延年又迁到京兆杜陵,这便是京兆杜氏家族的由来。这样看来京兆杜氏家族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家族。

二、早期的杜氏家族及其家风的形成

《汉书•杜周传》云:“杜周,南阳杜衍人也。义纵为南阳太守,以周为爪牙,荐之张汤,为廷尉史。”两汉时期杜周被当时的南阳太守义纵推荐给了中央一位有名的酷吏张汤,并得到了张汤的赏识委以重任。到了中央之后出于对权势的渴望,他竭尽所能的去取得皇上的信任,他明法律,做事果断苛暴,面对皇帝奏事中意,很快便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在数十年中,官运亨通位列九卿,后提升至御史大夫。他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深受其父影响,同他一样苛暴,只有少子延年比较宽厚。昭帝时期,昭帝兄长犯上作乱想推翻皇位,被延年揭发,使局势安定下来。昭帝后,在确立继承人选的时候,杜延年又提出了立宣帝的倡议,得到了顾命大臣霍光等人的赞同,当时的人们都很看重他。《汉书·杜延年传》云“延年为人安和,备於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入給事中,居九卿位十余年,赏赐賂遗,訾数千万。”杜延年被升为御史大夫,和其父,周一样为相,一个家族中两代人连续官至宰相,这便确立了京兆杜氏的高门地位,直至西汉末年,京兆杜氏家族高官不断,这也使得京兆杜氏在世家大族的洪流中站稳了脚跟。

杜延年共有七个儿子,长子缓继承他的爵位,《汉书·杜缓传》云:“缓六弟,五人至大官,少弟熊歷五郡二千石,三州牧刺史,有能名,唯中弟钦官不至而最知名。”杜钦的官位虽不高,却从小就喜欢经书,有一定的影响力。从杜延年这一支系看出西汉时期京兆杜氏家族的发展是相当稳固的。京兆杜氏家族到了东汉有杜笃一支,杜笃是杜穰之子,杜穰乃杜延年之孙。杜笃据《后汉书》记载:“杜氏文明善政,而笃不任为吏;辛氏秉义经武,而笃怯于事;外内五世,至笃衰矣!”京兆杜氏到这里开始转衰。至汉武帝开始,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说在选拔人才的这一方面,必须要懂得儒家的学说,京兆杜氏家族并不以儒学兴起,而以明法律,因而在仕途之路上必然会受到影响。直至汉魏之际,京兆杜氏才开始复兴。

经历过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后又受汉晋时期思想观念的冲击,使杜氏家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转变,作为一个世家大族,杜氏顺应了历史的大趋势,但杜氏也不是单纯的儒者,而是遵儒者之教又受某些道家影响的综合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杜恕及其子杜预。杜恕入士后,据《三国志·杜恕传》记载杜恕“不结交援,专心向公,每政得失,常引纲维以正言,于是恃中辛毗等器重之。”在朝八年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他曾怒批评说:“今之学者,师商韩而上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此最风俗之流弊,创业者之所致慎也。”这也表明了他的儒家立场,从而被大多数人孤立,对后来其子杜预也造成了影响。

这个家族为唐朝贡献了20位宰相之臣

杜预博学多才,文武兼备,奇谋善策,奉公尽职, 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就算是到了今天,这些著作也非常有价值。根据《周书•杜叔毗》记载:“励精好学,由善《左氏春秋》。” 由此可见,杜预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后世子孙将其传承,形成一种家族传统。杜预建树颇多,把整个杜氏家族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了一个等级,可以说到杜预这里相比两汉时期杜氏家族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而自杜预后,其子孙就没有什么建树可言。从南朝到十六国北朝时期,社会比较动乱,京兆杜氏和许多士家大族一样,都在这战乱频发的时期,艰难的发展着。

在当时,匈奴占据了关中,部分杜氏开始迁徙。留下的部分依然士于北朝,最具代表性的是杜景一支。杜景精通经史,文学造诣也很高,可是做官只做到县令,后来便隐居了。其孙正玄,继承了家学,精通经史,其弟正藏、正仪、正伦兼好学,当时的人都称赞,此后京兆杜氏家族便以文学经史传家为主,文化层次比较高,人才辈出。一直到隋唐京兆杜氏家族的发展都是延绵不绝,相比于其他世家大族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也得益于其家学家风的传承对整个家族在发展上的助益,京兆杜氏的繁盛是到了唐代达到了顶峰,也是在受到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后走向衰败。

京兆杜氏的家学家风是其家族在不断壮大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不断的变化着,由最开始刑律名家到后来受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冲击,加上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逐步走上了儒学的道路,之后一直延续到唐代都是以儒学传家。到了唐代京兆杜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儒学大家族,其家学家风主要围绕儒学传承开来,并对其世世代代有着影响的深远。

三、杜氏家风的内涵

(一)奉儒守官

京兆杜氏家族在唐朝时期非常显赫,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据《新唐书》中的记载:“杜氏宰相十一人。如晦、淹、元颖、審权、让能、黄裳、祐、悰、正伦、鸿渐、暹。”唐朝存在289年,而京兆杜氏为相者几乎贯穿整个唐朝。

这个家族为唐朝贡献了20位宰相之臣

对于京兆杜氏在唐的第一位宰相杜如晦,在《旧唐书》中记载:“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隋大业中以常调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杜如晦从少就非常聪慧,喜欢谈论文史,是个典型的儒雅书生,栋梁之才,可是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只是一个候补官员,幸有伯乐赏识,引为秦王府僚。曾经受到房玄龄这样称赞:“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可见杜如晦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有治国之才,受到秦王的重用。更是高祖、太宗时期的两朝宰相。当时的人都拿他和房玄龄并称:“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由此可知杜如晦是一个勤于政事的人。

杜如晦做了高官也不忘高孝基曾经对他的知遇之恩,《旧唐书》有云:“如晦以高孝基有知人之鉴,为其树神道碑以纪其德。”由此我们知道,他懂的知恩图报,这一点表明了他的一个儒家情怀。忠、孝、节、义都是儒者的表现,杜如晦忠于君王,是忠君爱国的表现,是一个儒者所必须奉行的。这是他对其家族风气的继承,也加深了对后世的影响。

除了高宗和太宗时期的杜如晦和杜淹以外,还有唐高宗——杜正伦;唐玄宗——杜暹;唐代宗——杜鸿渐;唐德宗——杜佑;唐顺宗——杜佑、杜黄裳;唐宪宗——杜佑、杜黄裳;唐穆宗——杜元颖;唐敬宗——杜元颖;唐文宗——杜元颖;唐武宗——杜悰;唐懿宗——杜审权、杜悰;唐僖宗:——杜让能;唐昭宗——杜让能;而只有武周、唐中宗、唐睿宗、唐肃宗、唐宣宗、唐哀帝、时期没有京兆家族宰相,但身居各位的官职很多。

宰相尚且如此,何况那些大大小小的官职必然也不会少,因而我们可以说京兆杜氏家族世世代代都以“为官“作为家族的一个传统,如此庞大的官系足以让京兆杜氏在唐代大放异彩。这也是京兆杜氏在唐时期发展到顶峰的关键因素。

“奉儒”就是尊崇儒家的思想,是受儒学之风的影响所建立的观念,“守官”即是家族世代为官,“奉儒守官”则是尊崇儒家思想做到恪守官职。这是杜氏家族的传统,自古以来杜氏为官者比比皆是,大大小小的官职都有,但从不中断,称得上是为官世家。《孟子•万章下》中有这样的记载:“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如果立于朝堂之上做了官,又不能实行大道施于民,这就是耻辱,而这里的“道”就是儒家之道,也是为官之道,《论语•先进》云:“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由此可见孔孟都主张行道。而深受儒家影响的杜氏,同样遵循着这个道理,“奉儒”就是把自己当做了儒家思想的一个执行者,世代遵循着为官为民要行道的原则。

杜甫曾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表明:“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充分的表明了杜氏家族的家风所在,既要追求爵位也要时刻尊奉儒德。杜氏家族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作为重要的家风传承开来,奉儒守官的家族精神将会被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二)孝义为本

京兆杜氏恪守儒道,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出现了许多以孝闻名于当世的人,杜氏家族自古就有奉行孝义门风的传统。根据《周书•杜叔毗传》中的记载:“杜叔毗,字子弼。其先京兆杜陵人也,徙居襄阳。祖于光,齐司徒右长史。父渐,梁边城太守。叔毗早岁而孤,事母以孝闻。性慷慨有志节。” 到了唐时期此门风依然被家族传承了下来。 杜甫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写到 “甫昔卧病于我诸姑,姑之子又病。问女巫,巫曰‘处楹之东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用是存,而姑之子卒。”姑母用自己儿子的性命换得了杜甫的安然,杜甫对此事深怀感激,不知如何报答他的姑母,直到姑母去世后。杜甫亲自为她写墓志服丧,其墓志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呜呼哀哉!有兄子曰:‘甫,制服于斯,纪德于斯,刻石于斯。'或曰:‘岂孝童之犹子欤?奚孝义之勤若此? '甫泣而对曰:‘非敢当是也,亦为报也。' ”当时的人都觉得杜甫是一个大孝子,能把姑母当做自己父母来对待都很感动,杜甫却说,这一切是为了报答姑母的救命之恩,还将姑母比作“鲁义姑”,义姑是春秋时鲁国的一个普通农妇。齐国发兵攻打鲁国,妇人抛弃了自己的儿子,保全兄长骨肉的大义之举,没有因爱而舍公义。杜甫以义姑来作比,可见他对他的姑母充满了感念与崇敬。

除了杜甫之外,他的叔父杜并也是一个大孝之人,据《大周故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铭并序》云:“男子讳并,字惟兼,京兆杜陵人也。汉御史大夫周,晋当阳侯预之后。世世冠族,列于今而称之。……八岁丧母,不胜其哀,每号哭涕泗中有血。宗族归美,缙绅庐期者久矣。”。他尊崇孝道,受到整个家族的夸赞,杜并天资聪慧、老成持重,深受家族影响,承继家风奉行孝义是他毕生的追求。杜并最为壮烈的孝行便是他为父报仇(其父杜审言),父亲被人暗害之后,杜并“盐酱俱断,形迹于毁,口无所言。”不思饮食、日渐消瘦衰弱,常常一天不说话,暗下决心替父报仇。在《大唐新语》中记载:“杜审言雅善五言,尤攻书翰,恃才蹇傲,为时辈所嫉。自洛阳縣丞贬吉州司户。又与群僚不叶。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共构之,审言系狱,将因事杀之。审言子并,并年十三,伺季重等酬醼,密怀刃以刺。季重中刃而死,并亦见害。季重临死,歎曰:‘吾不知杜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审言由是免官归东都,自为祭文以祭并。士友咸哀并孝烈,苏颋为墓志,刘充济为祭文。则天召见审言,甚嘉叹之。” 当时的人们都很称赞他的这种做法,曰:“悲夫!安亲扬名,奋不顾命,行全志立,殒而犹生。”甚至是当时的则天女皇也为之动容。

杜甫为姑母服丧撰墓是孝,杜并为父报仇也是孝。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孝根深种。在《蔡元培讲中国伦理学》中蔡元培曾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习惯顾能成性,朋友亦能染人,然较之家庭,则其感化之力远不及也。社会国家之事也繁矣,而能成此事业之人物,孰非起于家庭呱呱之小儿?虽伟人杰士,震惊一世之意见及行为,其托始于家庭中幼年所受思想者,概必不鲜,是以为有为之士,非出于善良家庭者,也不多有。”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大家族中,一言一行都是都受其家族的制约和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气,家族门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正因为京兆杜氏自古以来的孝悌族风,后来的子孙才得以继承和发展,家族风气因而传承下来,一代一代的承袭便形成了今日的孝大义。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必然会受到孝悌家风的影响,从而在自身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形成一个深具孝行的人。

这个家族为唐朝贡献了20位宰相之臣

京兆杜氏所传承的家风是整个家族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奉儒守官”还是孝义为本,他们始终做到了问心无愧,励志把家族风气传承并发扬光大。从古至今家风不坠也是他们奉行的一种孝义,是对先祖的告慰。就算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孝”也是我们应该奉行和遵守的传统美德。可见一个家族所传承下来的风气对家族成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然,在奉行家风的同时,家学对整个家族来说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重视家学

在曾意丹《介绍一块研究杜甫家世的重要墓志——大周故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铭并序》中提到“皆文学俊异,无领厥德”。“皆”是全部的意思,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俊”现在我们是用来形容一个人长得俊美,放在这里却是形容一个人才智出挑,“异”表达的是与众不同,“无领厥德”就是指没有使家族从古至今的传统道德品行有所损害。根据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可以说,杜氏家族自古而来都保留着深厚的家学传统——文学。文学所包含的领域很广泛,例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顺应历史潮流,京兆杜氏在唐代也出现了许多著名诗人。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杜审言了,他虽然不及杜甫、杜牧那么为人熟知,但在初唐时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诗人。 据《新唐书•杜审言传》中记载:“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这段话不免有些狂妄自大,自恃文章超群,书法在王羲之之上,虽然有自夸的嫌疑,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是一个很有才气的诗人。宋代陈振孙对杜审言有这样的评价,《直斋书录解题•诗集类》曰:“唐初沈、宋以来,律诗始盛行,然未以平厌失眼为忌,审言诗虽不多,句律极严,无一失粘者。”这个评价表明了,杜审言对律诗的贡献和努力,可以和沈检期、宋之问(据《新唐书•文艺传•宋之问传》记载:“魏建安后迄今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检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并提。杜审言不仅对律诗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也对他的整个家族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在家族内部开始出现一股诗学热潮,一代一代往下传,就连著名诗人杜甫,也受其(杜审言)影响,祖孙二人都以律诗传名于世,杜甫还把诗拓展开来,兼具各种体裁,后被称为“诗圣”。杜甫曾经这样说过:“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于今而师之。”还在《赠蜀僧闾丘晓师兄》中说:“吾祖诗冠古”。杜审言在他心目中是比较重要的,对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认为祖父在诗学方面的成就,应该成为天下学士之师。更把杜审言称为“诗冠古”,千古第一诗人。

从杜审言开始,诗学开始在杜氏家族兴盛,代代相传,便形成了家族特有的家学传统。

这个家族为唐朝贡献了20位宰相之臣

(四)重经世之学

论及京兆杜氏家族深厚的家学传统,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人杜佑。他是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时期的三朝宰相。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杜佑“为人平易逊顺,与物不违忤,人皆爱重之。”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重,在朝为官期间官拜宰相,也深得皇帝的重视,据《新唐书》记载:“岁余,乞致仕,不听,诏三五日一入中书,平章政事。佑每进见,天子尊礼之,官而不名。后数年,固乞骸骨,帝不得已,许之。仍拜光禄大夫、守太保致仕,俾朝朔望,遣中人锡予备厚。元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册赠太傅,谥曰安简。”他多次想辞官还乡,皇帝都不舍,每日觐见也都很尊重他,从来不直呼他的名字,死后更是尊之敬之,追封其为太傅。

古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是每个有抱负的人的夙愿。

四、对杜氏家族的评价

综上所述,京兆杜氏家族的核心就是以“尊儒”为家族的最高使命,无论在什么方面都始终奉行着仁、义、礼、智、信,此为儒家“五常”。家族中的每个人都会以儒家思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在这样一个儒学思想浓郁的家族内部,促成了一个又一个被历史所铭记的出色人物。京兆杜氏家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学家风传承的大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家风的传承上,京兆杜氏世世代代“奉儒守官”,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举孝义,成了杜氏家族族人的共识,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目的要去完成,而是理所应当要去履行的责任。在家学的发展中,杜氏家族随着历史脚步的推进,家学传统也随之发生变化。唐时期诗歌盛行,而杜氏家族诗学的传统可谓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除了诗学,在为官治世方面也有独特的一面,《通典》则是最好的证明。

通过对京兆杜氏家族家学家风的研究,明白了家族是否兴盛,与其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家学家风传统是息息相关的。优良的家学家风能够让这个家族显名于外,荣达于世。成为一个被历史所铭记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