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歲月流聲

文 |春耕

我喜歡書。喜歡讀書,喜歡筆墨。喜歡溫潤的書頁散發出來的清香,喜歡軟潤的筆尖釋放出來的清爽。每次到了書店我總是不想離開,喜歡靜靜的看著他們。他們會思考,會說話,會交流。

我像一株在乾涸土礫中仰望裂縫外溫暖陽光的嫩芽一樣祈求明日清晨的露水。

從書店出來,東新街的柏油馬路坑坑窪窪,勉強還能成隊的螞蟻列車走在上面已經顯得有些顛簸,一個轉彎便足以讓原本顫顫巍巍的車輪陷進泥水中。我突然想到十年前的北郊,那時我剛來西安讀書。坐在大巴車上的我看著路邊的泥濘在想:何時才能洗掉褲角的泥水?不曾想十年過去,原本預留的土地上已蔓延開一條條寬闊平整的柏油馬路,矗立起一座座高樓洋房。雖然不再擔心褲角的泥水,但是心裡又起了新的泥濘——“十八億畝”底線是否已經被突破?

記得年前回家,我曾向父親談起過我的擔憂。全國各地地產業的高速發展使得耕地面積越來越少,那麼一旦災難來臨,耕地減少引起的糧食短缺必將使地區自救能力斷崖式下降。以西安為例,八百里秦川沃土是否仍能讓兩省溫飽?父親告訴我,國家做過這方面的考察,只要黃河上游不發洪水,黃河中下游的土地就能夠養活全國人。

我隱約覺得父親並沒有理解我的意思。天災可避,人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