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渣自信,學霸謙虛的原因,原來是這個諾貝爾搞笑獎?

從小學開始,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每次考完試的你,是否總是挺自信,感覺沒有90分,也有80分?反之,往往班上的學霸特別“垂頭喪氣”,好像瀕臨及格線邊緣?

等到分數出來,學霸依舊是學霸,成績排名第一第二,學渣的你還是學渣,只能高呼60分萬歲,61分浪費。

這種現象不是獨有,而是社會普遍存在,造成這樣局面的,其實是一種效應暗中搞鬼,那就是認知心理學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讓學渣自信,學霸謙虛的原因,原來是這個諾貝爾搞笑獎?

鄧寧-克魯格效應又名達克效應(D-K effect),來源於2000年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

別看搞笑二字,就以為這個頒獎是山寨,不正規。其實搞笑諾貝爾獎的評委往往是貨真價實的諾貝爾獎得主,入選門檻同樣“高端”::必須不同尋常,能激發人們對科學、醫學和技術的興趣。

而千禧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獲獎者,就是來自了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戴維·鄧寧和他的博士生賈斯汀·克魯格,獲獎理論就是鄧寧-克魯格效應。

兩位學者因美國匹斯堡的一個搞笑搶劫案,注意到人類往往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中。通過對人類閱讀、駕駛、下棋、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

  •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 能力差的人無法正確認識到真正有此技能的人是什麼水平;
  •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和正視自身不足,及其不足之處的極端程度;
  • 能力差的人經過恰當訓練,在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後,最終會認識到並且能承認之前的無能程度,從而作出更理性的判斷和決策;
  • 能力較高的人則對自己的能力做出低估,認為如果有些事情或問題對自己來說很容易,那麼對其他人也一樣簡單,甚至更簡單;

可以說,鄧寧-克魯格效應是一種正常的認知偏差現象,每個人都會遇到,因為人類從來都不善於準確評價自己。

讓學渣自信,學霸謙虛的原因,原來是這個諾貝爾搞笑獎?

簡單來說,鄧寧-克魯格效應就是這樣一根曲線。

讓學渣自信,學霸謙虛的原因,原來是這個諾貝爾搞笑獎?

橫軸代表知識、技能的困難程度與學習的深入程度,縱軸代表自信心與成就感,是學習者對自己的評估。

鄧寧-克魯格效應如何應用在孩子教育當中呢?

當孩子在學習中遇上困難,產生牴觸心緒,想要半途而廢時,可以將鄧寧-克魯格效應的曲線講給他聽:

任何人學習一門新知識時,因為是新事物,在好奇心加持下,自信與成就互相配合,很容易就達到愚昧之山(Peak of Mr. Stupid)

學習“蜜月期”結束後,知識隨著學習深入而越來越複雜,學習速度隨之放緩,自信與成就不斷喪失,學習就會從快樂變成煎熬,甚至進入痛苦的絕望之谷“Valley of Despair”

此時只要鼓勵孩子別輕言放棄,繼續堅持學習,就會發覺學習進度雖然放緩,可並非想像中那般吃力。之後在長長的、一直上揚的“開悟之坡”上,保持足夠的學習熱情,自信與成就也會逐漸恢復,重新回到良好的學習狀態中。

讓學渣自信,學霸謙虛的原因,原來是這個諾貝爾搞笑獎?

鄧寧-克魯格效應的實踐意義,在於讓孩子看到學習的全貌,提前瞭解他們在不同階段有可能遇上的挫折與低潮。

提前預判下,即使孩子陷入學習困境,也會勇敢地直面挫折。而越獲得知識,也越能看清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

讓學渣自信,學霸謙虛的原因,原來是這個諾貝爾搞笑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