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是爱,如其所是;无关身份、角色、属性。

因为从出生到六岁都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后来与家人的相处一直是比较疏离。

所以,始终认为,自己缺失了父母、家庭的爱。

爱就是爱,如其所是;无关身份、角色、属性。

这些年,对自己的各种不接纳,在各种关系里的纠缠,患得患失,都自动怪罪到原生家庭爱的缺失。

心中便一阵唏嘘,觉得,这是终生遗憾,无法弥补,恨不能重生一次,重新选择父母。

后来,很多人告诉我,你看你,亲密关系一直不顺利,主要是父母关系有问题,一定要先修复了父母关系,亲密关系才会顺遂。

直到我看到这么一段话:

不必介意过去

也不用疗伤

你只需要

此时此刻做一个决定

就从现在开始

你是想活出

—— 歌颂?

还是控诉?

天哪!原来,竟然那么简单。困扰我几十年的问题,瞬间就不再是问题。

从那一天开始,逐渐的,原生家庭不再困扰我。但在认知里,还是暂时认为我是缺失的,只是不去介怀了。

其实,不光是我这么认为,大部分的人,甚至很多心理学专家,也是这样认定的。

02.

走出婚姻七年了,一直耿耿于怀少了亲密关系的爱。又因为,自己的认知里,这两种爱是人生中最重要,不可缺少的爱,而我却都没有。

于是,前半生,几乎都深陷在这种极度匮乏的失落情绪里。

每一次进入亲密关系,都是飞蛾扑火式的付出,却并没有换来对方同样的对待。

一万个想不通,为什么?

我对你那么好,你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不能给我想要的爱。我的亲密关系,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爱就是爱,如其所是;无关身份、角色、属性。

因为,我不甘心啊!

我就是不信,我的命会这么惨?

父母不能重选,亲密关系总是可以吧?

傻傻的我,这时候并不知道——是因为我内心的极度匮乏,表现在亲密关系里以爱的名义去抓取,去掌控,使对方压力重重,渐行渐远。

在这样的惯性里,不停地重蹈覆辙。

如今,父母已近八十,在他们惯性的模式里生活,虽然仍每天争吵,但似乎是他们最习惯最安全的相处方式。

况且,我和他们那种有事说事,没事无话的相处模式默契多年。那么,父母的爱此生是无缘了。

03.

后来我开始接触正念,心境平和了很多,过往生命里那些一直在脑中喧嚣的声音,我够美吗?我值得被爱吗?我有能力爱人吗?我能穿过那些黑暗的过往吗?我有可能幸福吗?

那些声音渐渐安静下来了。我渐渐听见了我自己心中的声音:没有人是不值得被爱的,没有错误是无法修补的,有能力去爱人,你可以为自己带来幸福。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部感人至深的短片:

视频中的女护士连续工作25天,为了给丈夫做上一桌丰盛的晚饭而特意调休,可等来的却是丈夫的匆匆挂断,迟迟不归;

大雨侵袭的傍晚,被困在屋檐下的姑娘向男友求助,却只等到了一句“我这还忙着,要不你先自己找个地方躲躲”;

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原以为父亲会陪在自己左右的女孩,却被老师告知父亲不辞而别,落寞和失望涌上心头。

听说爱你的人,会认真听你说话,会时刻关心你,会在意你的感受,可我们的苦苦等待却为何换不回一次转身和拥抱?也许,只有揭开真相之后才明白:其实,我们的身边从未缺乏爱,那些关于爱的话语与举动始终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

护士的丈夫因为加班忘带了钥匙,为了不影响熟睡的妻子,在家的门口睡了一整夜;

被困在屋檐下的姑娘,最终等待了冒雨赶来的男友,他浑身湿透,怀里还揣着热水和雨伞;

来校报道的女孩,后来从母亲的口中得知,父亲是担心她分别时会哭,才说自己先走了,为了看女儿军训,父亲在军训场暴晒了一整天,甚至错过了回家的火车,最后不得不在候车室过夜。

有时,我们觉得自己不被爱,缺少爱,那是因为我们不懂他们爱的表达方式。也许,他们从未说过“我爱你”,可他们真的在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你。

原来

世间所有的爱其实都是一回事

无关爱来自什么人

什么角色什么身份

爱就是爱

是我的执着,障碍了我,

非要对爱做定义,做区分

原来是我一直给爱设立了条件,符合自我定义的就纳为爱,不符合的就排斥为非爱。

原来,内心所有的匮乏都是源于自己对爱的误解。原来还是回到了最终指向的那个终极问题:

我是谁?

谁是我?

其实我从来都不缺爱,离开家的这些年,周围的朋友、同事同学,包括亲密关系,都那么爱我关心我,深深地领受到这些爱。

我愿意相信,

我父母姐弟是爱我的,用他们的方式。

我始终相信,

我的亲朋好友是爱我的,用他们的方式。

我开始相信,

我的每一段亲密关系,

都是很爱很爱我的,用他们的方式。

我相信,

世间万物彼此之间,都是相爱的,

用祂们的方式。

爱就是爱,如其所是;

无关身份、角色、属性。

没有人,不爱或者不被爱。

天下皆是爱的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