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繼位後是怎麼對待自己的親生父母的?他是怎樣達到目的的?

漫談文史八卦


宋仁宗無子嗣,英宗是濮王趙允讓之子,幼年過繼給仁宗。

但是宋英宗為了他親生的爸一個名分愣是跟一幫大臣爭了個三年五載,還貶了幾個反對他的御史,最後終於得償所願,和後來的嘉靖皇帝有一拼。對自己親爸,那是很夠意思的。

要說和不孝有關,那就是仁宗剛死的時候,英宗體弱多病,曹太后垂簾秉政,後來英宗身體差不多好些了,曹太后仍然不放權,一直到後來韓琦逼迫她撤簾歸政,英宗才算真正開始親政。

有了這一檔子事,再加上有人在中間挑撥,英宗和曹太后就有母子不和的說法。韓琦勸解英宗時就說過,天子不能不孝。只是這種事應該算是事出有因,不能全怪在英宗頭上,而且是英宗主動去和曹太后和解的。

不過英宗對自己這一系的宗室照顧有加,對仁宗一系的公主們就不怎麼好,只能說他做人有些涼薄,而且仁宗的好名聲在歷史上那是出了名的,所以和仁宗一比那是大大的不如了。


閆廣鑫string


侃古聊今說歷史有幸回答您的問題,一家之言歡迎探討!

先說結論,英宗在繼位時,他的生父趙允讓和生母任氏,早已死去。英宗為了給其生父尊皇考名義,而引發朝堂長達18個月的爭論,史載為“濮議之爭 ”。最終結果,以尊英宗生父趙允讓為“皇”(非皇帝)、生母任氏為“後”(非皇后)而告終,具體事情經過請各位看官聽我詳說!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宋英宗是如何得繼皇位的。

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生父為濮王趙允讓,母親為仙遊縣君任氏,因仁宗無子而過繼到曹皇后名下撫養,仁宗駕崩後登基為帝。

據《宋史》記載:英宗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諱曙,濮安懿王允讓第十三子,母曰仙遊縣君任氏。明道元年正月三日生於宣平坊第。初,王(趙允讓)夢兩龍與日並墮,以衣承之。及帝生,赤光滿室,或見黃龍游光中。翻譯過來就是,趙曙老爹夢見兩條龍與太陽一起墜落下來,忙用衣服接住,不久趙曙出生的時候,紅光照遍居室,有人看見黃龍在紅光中游動。為趙曙登基批上了一層君權神授的外衣。

其實,宋仁宗本人並不是沒有生過兒子,只是在生下不久都陸續夭折。趙曙在幼年時就被宋仁宗接入皇宮,賜名為趙宗實,交給曹皇后(後來的曹太后)撫養。在皇宮待了4年之後,仁宗兒子趙昕出生,趙曙就被送出皇宮,回到父親趙允讓身邊生活。隨著,仁宗年歲逐漸增大仍然沒有皇子,仁宗皇后曹氏及文武百官多次力薦仁宗冊立儲君。最終,仁宗在群臣逼迫下於1062年,立趙曙為皇子,一年之後,仁宗駕崩,曹太后宣佈仁宗遺照,趙曙登基。


再來,看看一波三折的“濮議之爭 ”是如何發展的!

英宗剛登上皇位之後,就生了一場大病無法臨朝,主動下詔請曹太后臨朝攝政。一年之後,英宗身體康復,曹太后撤簾還政。

趙曙親政僅半個月,以宰相韓琦為首的部分高級官員就向趙曙提議請求討論趙曙生父趙允讓的名分問題。筆者懷疑,韓琦等人肯定是在趙曙授意之下,才提出此等決議。古時候,名分問題對統治者來講是一等重要的大事,由此也引發了很多的政治事件,如宋朝的“濮議之爭”、明朝“大禮儀”之爭,都是過繼登基皇帝為生父爭名分而引發的政治事件。韓琦等人提議時仁宗逝世才14個月,按照禮法講還沒有過大祥(中國古代漢族喪禮儀式之一,父、母喪後兩週年(即第二十五個月)舉行的祭禮),熟讀禮法的韓琦等人是萬萬不能犯此種低級錯誤的。因此,筆者認為此乃投石問路之舉,先將提議拋出,看看朝堂反應,如果反對聲較多,又可以藉口仁宗“大祥”未過而託詞過去。事情的發展也正如筆者所說,朝臣反對一片,英宗趙曙批示,等過了仁宗大祥再議。

等到治平二年,韓琦等人再次提出這一議題,於是,英宗出詔將議案送至太常禮院,交兩制以上官員討論。由此引發了持續長達18個月“濮議之爭”。


當時“濮議之爭”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以韓琦、歐陽修為首的“皇考”派、另一派是以王珪、司馬光為首的“皇伯”派。兩派在討論時,爭執不休,最後英宗考慮自己已然親政,朝臣百官站著自己方的應該是多數,因此絕對將兩派的意見共同交由群臣商議。沒想到,英宗和韓琦、歐陽修等宰執們錯誤了的判斷了形勢,百官商議完後認定英宗尊生父趙允讓為“皇伯”意見佔了多數。同時,曹太后也藉機開始出手,先是下旨斥責韓琦等人,不應該尊濮王為“皇考”,英宗見此情景再一次宣佈暫緩討論此事。

曹太后的下旨,讓英宗及尊“皇考”派認識到,解鈴還須繫鈴人,作為仁宗皇后的曹太后在此事上具有一錘定音的作用。因此,韓琦等人與曹太后身邊的近侍不斷對太后進行遊說,曹太后本人與英宗關係並不和睦,在垂簾聽政期間與英宗多有齷齪,幸得韓琦等人的居中調節才沒有引起更進一步的衝突。在尊濮王為“皇考”一事上,其實對曹太后從感情上來講是萬不能接受的。但是在治平三年,曹太后卻同意了尊濮王為“皇考”一事。筆者認為,這一決定是曹太后作為皇家統治秩序維護者角度出發,而下的艱難決定。考慮曹太后作為宋朝傑出的女政治家,維護皇家的統治穩定,才是她第一考慮之事,濮議之爭對剛親政的英宗已經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群臣反對之聲四起,英宗的威望可以說受到了很大打擊,我想最終曹太后能給同意此事,還是為了維護趙宋統治秩序。


曹太后的懿旨雖然極大增強了“皇考”派的信心,將反對派侍御史呂誨、範純仁、呂大防三人被貶出朝廷。此舉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反對派的抵制,包括司馬光在內的臺諫官員全部自請同貶,甚至英宗在濮邸時的幕僚王獵、蔡抗均反對稱親之舉,英宗無奈之下又不得不拉攏王珪,許以執政職位,在英宗“軟硬兼施”下,長達18個月的“濮議之爭”才以“皇考”派的勝利而徹底結束。


曹太后的詔書給英宗生身父母確定了最終的名位,據《宋史》記載:“吾聞群臣議請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見施行。吾載閱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遊縣君任氏,可令皇帝稱親,濮安懿王稱皇,王氏、韓氏、任氏並稱後。”

既趙允讓稱“皇”(非“皇帝”),三位夫人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遊縣君任氏(英宗生母)並稱為“後”(非“皇后”),但是英宗在位僅四年就駕崩了,還未來得及給父母上諡號,神宗繼位後也沒有給爺爺奶奶上諡號的心思,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趙允讓最終的諡號仍為“王”,三位妻妾則並稱“王夫人”



希望廣大讀者多多關注,一同學習共同成長!



侃古聊今說歷史


宋英宗是一個至孝之人,對親生父母懷著極深的感情。他雖是繼承了宋仁宗的皇位,但是,卻絲毫沒有體現出丁點感恩之情。宋仁宗出殯時,宋英宗竟然稱病不出。在滿朝大臣的巨大壓力下,才極不情願地來到集英殿祭奠宋仁宗。然而,在祭奠時,他竟然一滴眼淚也沒有掉,舉朝震驚。禮官們為了掩飾英宗的不當行為,就取名“卒哭”,就是說皇帝親祭而不用哭。由此可見,他的心裡只有親生父母。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宋英宗繼位後被尊為曹太后,她曾對宋英宗有養育之恩。即使如此,宋英宗對曹太后也是態度冷漠,處處對著幹,惹得曹太后常常掉淚。而宋英宗卻私下對宰相韓琦報怨曹太后,說曹太后待他“少恩”。群臣沒有辦法,只好從中調解,力圖維持兩宮的關係。司馬光勸說宋英宗,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希望宋英宗效仿東漢章帝那樣孝順太后。宰相韓琦則直接勸說宋英宗,他有今日,皆太后之力,恩不可不報,即非天屬之親(親生),願加意承奉,便自然無事。又拿出舜的事蹟感化宋英宗,宋英宗這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答應一定要盡孝曹太后。

宋英宗即位僅半個月,宰相韓琦就提議討論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當時宋仁宗逝世已有十四個月,英宗為了減少阻力,就指示待到滿二十四個月再說。治平二年四月九日(公元1065年),宰相韓琦再次提議,於是,宋英宗召集大臣開始討論。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十八個月的論戰,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議”。官員王珪認為,宋英宗的生父濮王是宋仁宗的兄長,宋英宗應該稱濮王為皇伯,而韓琦、歐陽修等宰執大臣卻認為,英宗應該稱生父濮王為皇考。遭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曹太后聽聞此事,嚴厲指責韓琦等人,宋英宗無奈,只好暫緩。

韓琦等人知道曹太后的態度是成敗的關鍵,於是爭取到了曹太后的支持(據稱曹太后中了韓琦的圈套)。即使如此,仍然遭到朝內大臣的反對。司馬光等臺諫官集體自請同貶以示反對,就連英宗在潛邸時的親信王獵、蔡抗也出面制止,這是宋英宗萬萬沒有想到的。宋英宗無奈,只好將呂誨等三名御史貶出京師,又拉攏反對派的主要人物王珪,許以高官厚祿。為了生父死後名分,真可謂是絞盡腦汁。終於在耗費了十八個月後,才最終達到目標。

最後,曹太后下詔:“濮安懿王、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遊縣君任氏,可令皇帝稱親,濮安懿王稱皇,王氏、韓氏、任氏並稱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