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為何會發生“東南互保”?漢人是不是幸災樂禍?

普慈賢


面對與近代歷史有關問題,喜歡近代史的我又來發表自己的觀點了!

首先為什麼會發生東南互保呢?這與當時的清朝統治已經不在牢固有關!隨著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與同治中興後洋務運動的發展!當時的各個地方督撫都有了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將帥自招的募兵制代替了兵部的世兵制,中央兵部的作用逐漸減弱,而中央的軍事力量也逐漸轉為依靠地方將帥!除此之外,加上清王朝戶部被迫允許地方的督撫就地籌款且保留對於鎮壓太平天國的財政使用加上財政收入範圍擴大等問題,使得各個地方督撫在財政上更加獨立於中央政府!最後面對當時的局面,清政府被迫重用漢人,下放部分權利,類似於曾國藩等地方督撫積極改革舊制,在掌握了地方人事權,軍權,財政權後,權力不再過多的依附於中央!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失衡!隨後清廷在面對地方督撫在面對義和團運動的各行其是,甚至是逆旨的行為置若罔聞,在這件事上,個地方督撫看到了清廷中央的對於地方的無奈也給了東南互保各方抗旨的運氣,最後加上當時清廷內部的混亂,也給了東南督撫們組織東南互保提供了條件!

其次漢人會不會幸災樂禍呢?我覺得應該會的!因為在漢人看來清廷始終是一個關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不屬於中華正統!孫中山的同盟會的“驅除韃虜,回覆中華”的綱領就可以看出來一些對於清廷正統的不承認!加之清王朝以前一直重用滿人而輕視漢人的政策,久而久之在漢人眼裡對於清廷的政權,漢人並沒有那麼強烈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才會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面對清廷的命令置若罔聞進行東南互保!所以,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漢人是有幸災樂禍的可能的,但是他們不是幸災樂禍自己的國家被人侵略,外來侵略者在自己的土地上燒殺搶掠,而是對於當權的清政府感到無所謂甚至是幸災樂禍!






sherlockLDR


當時清政府執政,漢人就象低人一等。八國聯軍打北京,漢人沒有權力,看在眼裡,無能為力,ik不上幸災樂禍。最終導致愛國留學生回國,聯合國內民主人士,推翻清政府。


光伏魚家


東南互保,在於地方和清朝朝廷的矛盾

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東南互保,主要源於地方與清朝朝廷之間的矛盾,這個說是漢人幸災樂禍就有點過了,八國聯軍入侵,真正進行抵抗的軍隊都是漢人而非八旗兵,而慈禧逃跑也是向西安而非東北滿族大本營跑的。

這裡說說,八國聯軍侵華的緣由。

清廷在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已經失去了用以維持統治的武裝力量,八旗兵戰鬥力低下,無法戰鬥在和太平天國作戰中,暴露無遺。而平定太平天國,是靠的曾國藩、李鴻章組織的湘軍、淮軍。

而太平天國平定之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擁有大量兵權的大臣,就成了實際上的實力派人物。

在這種情況下,清廷選擇的辦法就是互相牽制,以李鴻章為主體,建立北洋體系(也就是以後北洋軍閥的前身),建立北洋水師,北洋陸軍,使得北洋成為了當時清朝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用以威懾地方各個實力派督撫。而同時又利用各個地方實力派督撫,聯合起來限制北洋,玩權力的平衡。

清廷保持北洋的最強大,但又不過分強大,所以才有挪用北洋水師軍費這些事情。

而這個局面維持到了甲午戰爭,李鴻章曾經感嘆,甲午戰爭,是以北洋之力而戰日本全國。甲午戰爭的結局,可以說是日本徹底把北洋勢力打殘了。

也就是說,清朝失去了用以拱衛直隸之地的絕對武力威懾,地方上的實權派已經對清朝朝廷失去了敬畏之心。

在這個時候,為了重拾中央權威,用以威懾和控制地方,清朝才弄出了所謂向“萬國宣戰”的事情,而由於國內軍事實力的虛弱,想到了利用民間義和團的昏招。

而說到這裡,大概也明白了,八國聯軍入侵的本質,實際上是清朝中央勢力和地方勢力的彼此博弈。而所謂的東南互保就是這個局面下誕生的,在中央宣戰的同時,東南五省實權督撫宣佈中立,並不參戰,以換取不被攻擊。

清朝為了明確朝廷權威,不惜開啟多國大戰。地方為了實際權力,不惜中立不出,可以說都是一群只以自己權力為主的傢伙。

最終清朝戰敗,朝廷權威徹底淪喪,清廷對於東南互保的督撫也是毫無辦法,沒能力把他們怎麼樣。

這就是這個事情的本質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