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學JVM》之垃圾收集算法

不懂的事就去問,問完了就懂了。英語不好儘管去說,不必在乎語法、發音,別人連猜帶蒙明白就好了,時間久了自己水平就上去了。人活著臉皮就要厚點,這也不好意思,那也不好意思,那你怎麼好意思活著?出錯了出醜了一笑而過,有什麼好怕的?當你對這個世界好意思的時候,成長才會與日俱增。

《跟我一起學JVM》之垃圾收集算法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標記-清除算法

最基礎的收集算法是“標記-清除”(Mark-Sweep)算法,如同它的名字一樣,算法分為“標記”和“清除”兩個階段:首先標記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對象,在標記完成後統一回收所有被標記的對象。之所以說它是最基礎的收集算法,是因為後續的收集算法都是基於這種思路並對其不足進行改進而得到的。它的主要不足有兩個:一個是效率問題,標記和清除兩個過程的效率都不高;另一個是空間問題,標記清除之後會產生大量不連續的內存碎片,空間碎片太多可能會導致以後在程序運行過程中需要分配較大對象時,無法找到足夠的連續內存而不得不提前觸發另一次垃圾收集動作

複製算法

為了解決效率問題,一種稱為“複製”(Copying)的收集算法出現了,它

將可用內存按容量劃分為大小相等的兩塊,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塊。當這一塊的內存用完了,就將還存活著的對象複製到另外一塊上面,然後再把已使用過的內存空間一次清理掉。這樣使得每次都是對整個半區進行內存回收,內存分配時也就不用考慮內存碎片等複雜情況,只要移動堆頂指針,按順序分配內存即可,實現簡單,運行高效。只是這種算法的代價是將內存縮小為了原來的一半,未免太高了一點。

現在的商業虛擬機都採用這種收集算法來回收新生代,IBM公司的專門研究表明,新生代中的對象98%是“朝生夕死”的,所以並不需要按照1:1的比例來劃分內存空間,而是將內存分為一塊較大的Eden空間和兩塊較小的Survivor空間,每次使用Eden和其中一塊Survivor。當回收時,將Eden和Survivor中還存活著的對象一次性地複製到另外一塊Survivor空間上,最後清理掉Eden和剛才用過的Survivor空間。HotSpot虛擬機默認Eden和Survivor的大小比例是8:1,也就是每次新生代中可用內存空間為整個新生代容量的90%(80%+10%),只有10%的內存會被浪費。當然,98%的對象可回收只是一般場景下的數據,我們沒辦法保證每次回收都只有不多於10%的對象存活,當Survivor空間不夠用時,需要依賴其他內存(這裡指老年代)進行分配擔保(Handle Promotion)。內存分配擔保就好比我們去銀行借款,如果我們信譽很好,在98%的情況下都能按時償還,於是銀行可能會默認我們下一次也能按時按量地償還貸款,只需要有一個擔保人能保證如果我們不能還款時,可以從他的賬戶扣錢,那銀行就認為沒有風險了。內存的分配擔保也一樣,如果另外一塊Survivor空間沒有足夠空間存放上一次新生代收集下來的存活對象時,這些對象將直接通過分配擔保機制進入老年代。

標記-整理算法

複製收集算法在對象存活率較高時就要進行較多的複製操作,效率將會降低。更關鍵的是,如果不想浪費50%空間,就需要額外的空間進行分配擔保,以應對被使用的內存中所有對象都100%存活的極端情況,所以在老年代一般不能直接選用這種算法。

根據老年代的特點,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種“標記-整理”(Mark-Compact)算法,標記過程仍然與“標記-清除”算法一樣,但後續步驟不是直接對可回收對象進行清理,而是讓所有存活的對象都向一端移動,然後直接清理掉端邊界以外的內存

分代收集算法

當前商業虛擬機的垃圾收集都採用“分代收集”(Generational Collection)算法,這種算法並沒有什麼新的思想,只是根據對象存活週期的不同將內存劃分為幾塊。一般是把Java堆分為新生代和老年代,這樣就可以根據各個年代的特點採用最適當的收集算法。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時都發現有大批對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那就採用複製算法,只需要付出少量存活對象的複製成本就可以完成收集。而老年代中因為對象存活率高、沒有額外空間對它進行分配擔保,就必須使用“標記-清理”或者“標記-整理”算法來進行回收。

擴展閱讀:

Java JVM運行時數據區域

Java JVM中對象是怎麼創建的

Java JVM對象的內存佈局

Java對象在JVM中的訪問方式

Java JVM如何判斷對象“已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