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

郎窑红,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

郎窑红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

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由于有一个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酷爱艺术,在他的倡导下,郎红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极精的产品问世。另有,乾隆时期郎红中的薄釉器,色如鸡血,称为“鸡血红”;釉层较厚,色彩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称为“牛血红”。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所以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1]

郎窑红是模仿明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特征烧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强,佳品呈鲜红色。传世品以瓶较多,常见的有观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颈者为硬棒棰,撇口圆肩者为软棒棰)、直颈扁腹瓶;盘碗也为数不少,有通体呈菊瓣形的。郎窑红器皿的口部多为白色,与宣德红釉瓷器的灯草口特征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黄色者称为米汤底,浅绿色者称为苹果绿。郎窑红瓷器底部书写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两种,但数量不多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园式、滚园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世的郎窑器有所谓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而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

瓷器釉色名。亦称“美人醉釉”。清朝康熙时铜红釉名贵品种之一。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上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入窑高温还原焰烧成,呈色变化较多,粉红色中略带灰色的称“豇豆红釉”,灰而色暗的称“乳鼠皮釉”,粉红中有绿点的称“苔点绿釉”,带红块的称“孩儿脸釉”等。

属高温釉。受烧成气氛的影响,呈色变化很大:或粉红色中有深红,或深红色逐渐晕散为浅红色,或局部泛浅黄浅绿色,或深绿中泛红。

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大红袍”或“正红”,通体一包,鲜艳明快,没有瑕疵;略次为釉色如豇豆,有深浅不等的斑点及绿苔,称“美人醉”或“美人霁”;色调较浅为“娃娃面”或“桃花片”;

再次者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为“乳鼠皮”或“榆树皮”;更次者则釉色呈灰黑不匀的“驴旰”、“马肺”色;釉为黑焦泡的一类,则属最次品。豇豆红器无大件,多为文房用具如水盂、太白尊、印盒、洗或陈设类瓶等,小件如栅叶瓶、菊瓣瓶以及更为少见的盘等。清康熙朝烧造成功。豇豆红器均为官窑产品,民间时有仿。

豇豆红釉,基本所有瓷器的圈足里都呈现铜锈色斑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

大的有青釉、白釉、红釉、蓝釉、黄釉、绿釉、黑釉。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

单色釉瓷器往往以釉的颜色分类,顾名思义为胎外施一种色彩的器物。大的有青釉、白釉、红釉、蓝釉、黄釉、绿釉、黑釉。小的分得更细一点,青釉中有粉青、天青、豆青;白釉中有甜白、青白;红釉中有霁红、牛血红、豇豆红等。

我们知道不同色泽的釉是分别以不同的金属元素中含量多少来作为呈色剂,诸如铁、铜、钴、锰、锑等。因此,它们在窑内不同的烧成气氛下就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根据出窑后瓷器的釉色色阶的变化,色彩浓淡不一,可能有数种,数十种或不下百余种的变化后的称呼。譬如最流行的红色,称呼就有祭红、霁红、积红、牛血红、醉红、鸡红、宝石红、朱红、大红、鲜红、抹红、珊瑚红、胭脂水、胭脂红、粉红、美人祭、豇豆红、桃花浪、桃片红、海棠红、娃娃脸、美人脸、杨妃色、淡茄、云豆、均紫、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乳鼠皮、柿红、枣红、翻红、肉红、羊肝、猪肝、苹果绿、苹果青等等。所有这些细致微妙的色彩变化,自古到今勾起多少文人雅士去苦思冥想,拍案叫绝。

历史上古玩一直被誉为“成人的玩具”,它包含着大量的信息、知识、文化和美感,同时也向人们叙述着昨日先人们发生的故事,其中奥妙让人们深入其中流连往返:同时也无不向人们提出难以穷尽的挑战,好像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次性明了它的全部内涵。因此,其迷人的魅力也就历经不衰。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器收藏狂热的痴迷者,对唐宋名贵瓷器大肆收罗,再陈设于宫廷,日夜相伴赏鉴。对郎红器也情有独钟,曾赋诗赞美:“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带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

郎窑红釉釉泡较大而闪闪发亮,且不稠密,釉清澈透亮有垂流现象。郎窑红一般外壁施红釉,内壁施白釉、米黄色或微泛青色的白釉。底足釉呈米黄色,或呈浅绿色,俗称“米汤釉”与“苹果青釉”,少数有本色红釉底。红釉层是生坯挂釉,多次施釉,高温一次烧成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如果烧成良好的还原气氛,就呈红色,如不是还原焰而是氧化焰,烧成瓷器的釉就是绿色。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氧化气氛,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就出现了传世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而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郎窑红釉器,其时代特征。

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比较敦实,手感极好,大件作品相当厚重,精巧玲珑的薄胎作品较少,釉面玻璃光泽强烈,清澈透明;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

二:口沿有人为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以此来仿造“灯草口”口沿多有破泡;

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圆式、滚圆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端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盘、水盂、渣斗等圆器,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琢器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写款、福、寿、大清年制。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

四: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青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底足有深褐色的积釉,称”垂釉”,但流釉一般不过足,称“脱口垂足郎不流”。

五:郎红的釉层内都开大纹片,有流淌形成的牛毛纹

六: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铜红釉流动性大,上下左右釉色变化活泼,灵动,釉色浓处好像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再薄一点的呈苹果淡红色或灰褐色。

郎窑红,祭红,钧红呈色机理基本相同,可是它们的外观状态及工艺烧成条件都所不同。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及烧成条件的要求看,钧红与郎窑红有非常近似的地方,可是它们两者的釉料组成及工艺制备情况却相距很远,与此相反,祭红与郎窑红无论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及烧成温度等均有显著的不同,可是它们的釉料配合及工艺情况都比较相近。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

郎窑红釉瓶郎窑红为康熙晚期郎窑名品,其仿宣德宝石红釉而成,而烧成极为不易,故釉色变化万千。区别于正烧郎窑红釉的厚润醇穆,此器之釉色则别有一番景致,其颈部及近足聚釉处釉层肥厚,而其余部位则相对稀薄,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层次的变化,特别是瓶腹的白色斑点十分引人注目

郎窑红,即郎窑烧制的铜红釉瓷器。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著名的郎窑红。

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早在汉代的铅绿釉陶器上就使用过,铅绿釉就是铜在低温氧化焰中的呈色。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据余所知郎红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灯草芯

2)釉色上淡下浓

3)淌釉不过足,在近圈足处聚为整齐的黑红色釉

4)内外开片

5)底为米汤底,或苹果青底

6)玻璃光泽很强

7)釉浓处如初凝牛血

9)无款

郎红的底还有两大特征:

1、红釉和胎的交际处有一条青白带绿色的釉线,不管是过去还是现代都是没办法仿的。

2、真品底部一般多有红斑。

郎红还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口沿有气泡而且有气泡破裂的现象。反而在器身几乎找不到釉泡!

清中晚已降釉泡渐多 到民国仿品就完全走样了。

郎红的仿品主要是在民国时期,也有用雍正时期的仿哥器加绿釉或者干脆加彩仿各色郎窑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下半部釉色反差大,不协调,三是胎松,四是口和足的工艺不一样。是可以区别的。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圆式、滚圆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世的郎窑器有所谓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而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

而宣德年间的“祭红”比永乐时的红釉更在成色上胜一筹。宣德以后,红釉则很少烧制,康熙以后,经过多年努力才得以重新烧制成功。被称为“郎窑红”,是因为康熙年间江西巡抚兼御窑厂督理, 郎廷极的姓名而得名。这件器物由成色上看,无疑是“郎窑红”中的精品。

红色的宝石

景德镇有句话说“若要穷,烧郎红”,因为“郎窑红”的烧制实在太困难了。兴许几番烧杂诩无从烧成一件,靠它挣钱养家是不能指望了。红釉是用氧化铜为着色剂的。从宋代开始烧造,但其时“钧红”的釉色远不如永乐时的纯正。明代永乐时景德镇的制器匠, 已经精熟地掌握了红釉的呈色技术,烧造出来的瓷器的釉色纯正、均匀。

实践经验表明,极大多数玻璃釉容易出现开片。所谓“玻璃釉”就是玻化比较完全、具有较强玻璃质感的釉。郎窑红就是一种玻璃釉,且釉层较厚,故易出现开片。祭红釉的玻化程度较差,釉层中存在大量气泡、析晶及残留石英等,它们能够阻止裂纹的延伸。除此以外,祭红釉的胎釉配方合理,不会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匹配而产生开裂。由于采取了合理的工艺措施,所以祭红釉不容易出现开片。

郎窑红釉器,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圆式、滚圆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青白带绿的色线。

康熙圈足

1)平足,沙底无釉偶有浅显或深重的螺旋纹

2)宽厚圈足,见于早期器物,斜削呈里低外高状,也有平切硬折角的,同时还有较宽厚圈足。窄的斜足,平切足。

3)双圈底足外墙着地,里墙悬空。

4)二层台底 多见于琢器

5)拱壁底多见于笔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