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留學生的名聲越來越差?因為民族氣節已蕩然無存。

前天我寫了一篇《槍響之後沒有贏家,致小留學生和雙國籍家庭》,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愛。也知道大家最近都非常關注留學生這個群體。

中國留學生是從什麼開始的呢?最初出國留學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現在留學生的名聲在中國卻越來越差呢?我們可以一起來探討一下這些問題。

為什麼留學生的名聲越來越差?因為民族氣節已蕩然無存。

1846年冬,香港馬禮遜學堂美籍校長布朗博士因病回國調養,隨行攜廣東學生容閎、黃勝、黃寬3 人前往美國留學,開啟了中國近代留美教育,以及近代所有留學教育之先河。1849年,容閎考取耶魯大學,經過4年寒窗苦讀,1854年他以優異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成為“第一個中國留學生畢業於美國大學者。”

1855年,容閎抱著“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文明富強之境”的志願,回到祖國。

從此後,中國留學之風盛行,這個群體遍佈歐、美、日本等國。不得不說,在中國生死存亡之際,中國大量的留學生回國後,都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為中國建立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建立了豐功偉績。

留歐學生回國,成了中國近代海軍建設的中堅力量,如鄧世昌、嚴復等。清政府以他們為骨幹,先後建立了福建水師、北洋海軍、南洋海軍和粵洋海軍(又稱廣東海軍)等4支海軍力量。

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等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都是留歐學生當中的一員,他們在這場留學運動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

留德學者英才輩出,國內一些大學匯聚不少留德人才,形成了獨特的辦學風格和治學傳統,以蔡元培、馬君武、顧孟餘、張君勱等人為代表,留德學者促進了民國時期高等教育與思想文化的變革和發展。

留日學生學術水平雖然不高,但學政法、軍事的極多,為後來的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預備了大量人才,如黃興、章太炎、魯迅等。

為什麼留學生的名聲越來越差?因為民族氣節已蕩然無存。

在中國最苦難的時期,中國大量的留學生們始終堅持了民族氣節,以自己學得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報效祖國。他們給中國帶來了光明,帶來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熱愛祖國,報效祖國,這正是整個中國近代留學史的主旋律。

大家還記得蘇武嗎?他被匈奴囚禁19年,寧願整日牧羊,也不願投降匈奴,凜然不失民族氣節。他知道,投降匈奴就意味著將拿起武器攻擊自己的國家。所以,他寧死不降。一個有民族氣節的人,是不會隨隨便便被慾望和金錢收買的。他們心裡裝著大義、大愛。

中國對留學生的情緒變化,並不是突如其來的。改革開放至今40年,中國送了多少留學生出去,可是真正回來報效祖國的卻寥寥無幾。

這些年中國留學生回國率有多少呢?我給大家看一筆數據:

197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860人,學成回國留學生248人,回國率僅只28.8%,2000年以前的回國率是2.2%;2000年2004年是3.8%。2005年到2007年回國比例大概佔15.6%,2008回國率為38.5%,2009年增長到47%,2010年後,大概比例是在78.3%。可是重點大學留學生回國率卻並不高,清華大學每年的一千名左右留學生,有2/3的都留在了國外。

為什麼留學生的名聲越來越差?因為民族氣節已蕩然無存。

雖然,現在留學生的回國率是高了。但是真正高科技行業的,能進美國名校的留學生,絕大多數卻並不願意回國。.

看著中國留學生的回國率,實在讓人心痛。20年前,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候,真正需要大量人才的時候,留學生的回國率實在是太低了。國家培養了他們,給他們出國留學的機會,他們卻抓住機會,把自己變成了外籍華人。

有媒體稱:20年前回國,是中國需要留學生;20年後回國,是因為留學生需要祖國。

清華大學畢業的顏寧,聽說是因系主任一句“國家需要你這樣的人才”,留學後依然選擇回國。回來後發現系主任承諾的教授之職成了副教授,又因為當選中科院士失敗,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士挖走。

真的是來也職稱,去也職稱。就不要在網上賣慘了,好像國家沒有給她一個院士有多對不起她一樣。想當年,袁隆平幾次參選中科院院士有未能如願,最終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立以後喜隆平才進入中國工程院。而諾貝爾獲得者屠呦呦不依然沒有獲得院士名頭。

為什麼留學生的名聲越來越差?因為民族氣節已蕩然無存。

許晨陽,1981年出生於重慶,1999年考入北京大學,2004年獲得北京大學碩士學位;2008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再次回到北大時,已經成為了一名年輕的副教授,2018年,選擇了去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任教。

對於自己被麻省理工挖走,許晨陽解釋自己想去更頂尖的地方看看。並且留下了三句話,這三句話分別是“風氣太浮躁”;“過於講資歷,對年輕人扶植不夠”;“數學造假太嚴重”。

像顏寧、許晨陽之流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人才流失,成為當今國內教育的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科學無國界論”的盛行,不少留學生就抱著這樣的觀念,覺得單純的科學並沒有國界。因此心安理得在國外搞科研生活。

有的人是被國外優渥的待遇吸引,有的是更認可國外的科研環境。不管怎樣的原因,結果都是:人才流失,祖國多年的培養,成為他國的“嫁衣”。公派留學都是各大高校、科研機構中的“精英”,因而,公派留學生不回國則意味著我國頂尖人才的流失。

為什麼留學生的名聲越來越差?因為民族氣節已蕩然無存。

難怪鄭強教授說:誰說科學無國界的,可笑!

錢學森,“兩彈一星”專家,但是當年想要回國,還不是被關了三年?

美國在你來之前,跟你說科學無國界,在你來了之後,那就是有國界。

只要你帶點兒技術回來,他們就不樂意了!

是中國培養了你,你出了國,就再也不回來了,誰來建設祖國?

我都不知道該不該教你們?教完之後跑到美國去了。

什麼叫民族氣節?民族氣節就是一個民族所堅持的信仰追求、文明準則、價值尺度,包括高尚道德、優秀品質等。民族氣節是什麼時候在他們身上就突然消失不見了呢?他們天天說中國這不行,那不行,這裡比不上美國,那裡比不上法國。他們甚至製造輿論說,不是他們不願回國,而是國家不行,留不住他們。

縱觀中國百年曆史,要是這樣的人生活在百年之前,中國還有沒有可能會解放?如果容閎、鄧世昌、周恩來等人都如許晨陽之流,那中國還何談解放獨立。

我突然很慶幸,慶幸他們沒有生在那樣的時代。

為什麼留學生的名聲越來越差?因為民族氣節已蕩然無存。

真正有民族氣節的人,是不會隨隨便便被外在的條件所吸引的。

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又有多少人能有文天祥這樣“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愛國精神呢?

那些被物質、名譽、地位等吸引而放棄祖國的人哪,國家不奢望你們還有什麼民族氣節,但望你們還有些羞恥之心,哪怕你們選擇了拋棄祖國,但至少不要再去貶低自己的祖國。你有“人往高處走”的野心,就好好地走吧!給自己留一點顏面。

在抖音上看到一個小夥子發視頻,這樣說:以前看到留學生,覺得他們真牛,村裡人都羨慕得很。某某某出國留學了,多爭氣啊!某某某要回國了,大家都歡呼著出去,夾道歡迎他。

可是現在聽到留學生要回國,卻讓人歡喜不了。咱能別回來添亂嗎?多會惹事啊?回來好好待著行不行?這素質是擱哪學的啊?

為什麼留學生的名聲越來越差?因為民族氣節已蕩然無存。

為什麼留學生的名聲越來越差?因為他們的民族氣節已蕩然無存。高科技產業的人才,貪圖富貴留在了國外?是啊!又有多少人還有錢學森院士那樣的精神,哪怕被關三年也要回國。

又有多少人能有蘇武那樣的民族氣節,被關十九載,寧願整日牧羊,也不降匈奴。

他們正氣凜然,為我們詮釋了真正的愛國是什麼樣的!也讓我們真正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大義、大愛。

最近的十年,留學生回國率上升了,可是隨之而來的,還有海歸派那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趾高氣揚的態度!如許可馨之流的留學生,又能給中國帶來什麼呢?自以為是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又是誰給的?果真如她說是“靠父母的錢和自己的努”嗎?可是沒有中國,你父母的錢又如何來?自己的努力,世界上比你努力的大有人在。忘根的人,忘本的人,難怪人人唾棄。

疫情期間,關於留學生的負面新聞實在太多了。一股腦兒,人們的憤慨之情徹底爆發。國家需要你時你不來,現在遇難就想到要回國避難了。全天下的好事都想要全佔。哪有這樣的好事!留學生的名聲在國內越來越差,都是自己作的。

人才是強國之本,在祖國日益發展的今天,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希望在外求學的留學生們,能夠時刻牢記自己的祖國,心中有責任,眼裡有大愛。要知道,家,始終是家,國,始終是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