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是不是繼承自陸九淵,還是來自對朱熹的批判?

翟老師說人物


真的要說,王陽明心學主要來自於他內心。

不知你聽說過一個故事沒,王陽明前世是一個法師(宋明這樣的人太多,蘇軾黃庭堅都有過類似故事),有一句話,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即是閉門人。

心學之意義和佛法中的人人皆具佛性,開發自性光明,持戒慎守,大戒而悟是一致的。

理學和心學在實踐中,一者導致了在儒學框架下,佈施的興起,和人外有天之學問的興起。一者導致了自性光明的開啟。和佛學一致。同時興戒律。

所以我們常說儒佛道,儒佛道,為何東亞發達國家全都是儒佛道,知道了嗎。


護法天瓶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世稱陽明先生,諡文成,後人稱王文成公。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正統教育,"才兼文武"有"奇智大能",28歲中進士,第二年步入仕途。

年輕時,他是程朱理學的追隨者。為了實踐朱熹"格物窮理"的理論,他曾"格竹子"七無七夜,試圖從中領悟出永恆不變的真理,最終不但一無所獲,人也因思慮過度累病了。他在極大的失望中,不得不放棄這種嘗試並對程朱理學產生了懷疑和動搖。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條件,遊歷高山名川,交遊道士,苦苦思索哲學理論。1506年,他因為上書請求"去奸臣,得罪了專權的劉瑾,被貶官到龍場(今貴州修文縣治)驛氶,在那裡,他日夜靜坐沉思。一日深夜,他突然悟出"心即理",明白了"真理就在自己心中,根本不用向外求"的道理。他在這裡得"道"被後人稱為"龍場悟道"。從此,王陽明的思想由客觀唯心主義轉變為主觀唯心主義,並在不斷的思考和探索中,建立起完整的理論體系。

"心即理"是王陽明的"立言宗旨",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他以此否定了朱熹"即物窮理"的思想,認為心和理是東西,是不可分的,天下的真理都包括在人心中。他還認為,心外不僅無"理"而且無"物",他說:"有是意,即有是物:無是意,即無是是物",認為客觀事物是人的意志活動的結果,離開人的意志,便沒有客觀事物的存在,是人的意思決定物質,因此,他的哲學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

在"知行"問題上,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張,以此否定朱熹的"知先行後"說,認為知行本來就是一體的,"一念發動處即是行",知本身就是行動。因此,要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必須從修"心"做起,去"破心中賊"。

晚年,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張,認為"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道德和是非觀念。"致良知"就是要通過內心的省查存養功夫,保持良知不喪失,讓天理良心常在,就成為好人了。他想借助道德教化的力量,加強對人心的控制,以換救明王朝的社會危機。

王陽明做官的成就沒有做學問的成就大。但是在做官期間,他還是為老百姓說出了一點心裡話。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當時的政治弊病,同時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受到人們的稱讚,劉瑾倒臺以後,他的官位一路高升,併成功地解決了南贛的多起判亂。在平定宸濠之亂後,就稱病住在寺院。以後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講學。1528年他鎮壓了思恩、田州、八寨等以及少數民族的起義,第二年去世。

他的主要作品有《傳習錄》,《大學》,後人把他的作品輯錄為《陽明全書》(即《王文成公全書》)。


陳年往事1222


陽明心學,繼承了誰,不能一概而論。他的思想可以說是“熟食拼盤

”。為什麼是“熟食”呢?因為他的思想在前人那基本上都有了。而“拼盤”呢?他的思想是集儒釋道的,這個和他青年時代有關係,他一直在三家中面對挫折、尋求真理。

那他的“熟食拼盤”有錯嗎,沒有的,倒是各家所為的絕對真理是錯誤的,因為只信一家不免極端、教條。

我認為陽明心學最大的成果就是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陽明心學是會給人的內心帶來強大力量的,但是他的哲學體系和他本人的哲學成就不應該過度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