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发财 孔子做个车夫也行?圣人的财富观

能发财 孔子做个车夫也行?圣人的财富观

思考孔子的财富观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以看到,不同于后世儒生羞谈财富,视金钱如粪土,孔子喜欢钱。这是一个很真诚的表现世人都爱钱,孔子伟大在,他为得到钱的途径设置了很高的底线。(孔子一向很真诚,如在《论语·宪问第十四·三十四》中写道,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说,“用恩德来对待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这话听起来不那么伟大,但这是最合理、最真诚的话,这样的孔子,才是圣人,而以德报怨的圣人,往往容易流于伪善),

在《论语·述而第七·十二》中,这样写道,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假使财富是可以求得的话,即使拿着鞭子为人赶车这样的职业,我也是愿意去做的。如果不能求得,那我还是干自己喜欢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热衷的行业,也有不少人愿意为了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份薪水相对低一些的职业。在古代,更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读书人除了读书、做官、教学外,不愿意从事任何其他行业。孔夫子就简单地多了,只要能赚钱,哪怕让我做个车夫也行。管它白领蓝领,矫情。

当然,在古代,蓝领是很难得到富贵的,即使在当代,很多蓝领能够比很多做白领的大学毕业生或者研究生赚到更多的钱,但也难说是取得了富贵。但是,哪怕送快递能赚到一万,而大学生坐办公室只能赚到五千,大学生也很少会去选择送快递,劳心者和劳力者之辩,在中国人心中留下的印记不可谓不深。

孔夫子愿意劳力得富贵,这在古代,对智识阶级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但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欧几里得不愿意把几何学应用于军用器械、生活器械之类的研究,柏拉图对殴多克索斯和阿契塔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试验感到很愤怒,痛斥他们贬低了优秀的几何学,让几何学由非物质的、智力方面的事物降低为物质的、实用的东西,迫使几何学去利用物质,从而需要大量体力劳动介入,使几何学成为奴隶们从事的对象。对奴隶的工具化、无视技术的提高是罗马帝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类似执鞭之士这样的低等职业,有学问的人是绝不会做的。所以导致基础工作得不到创新发展。当劳力者不能得富贵时,社会就不能迎来真正的、全面的进步。

遗憾的是,后人对孔子这个开明的思想,完全没有加以引申、继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箴言,使我们在长达两三千年的时间内忽略了职业教育。

另一个有趣的事是,孔子似乎挺喜欢驾车这项职业。在《论语·子罕第九·一》中有言,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持?持御乎?持射乎?吾持御矣。”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真伟大啊,孔子!学识渊博,却没有哪一项能令他成名。”孔子听说了,对自己的弟子说,“我专注于那个技能呢?驾车?射箭?我还是专注于驾车吧。”

孔子是将军后代,自己的射术也很好,但相比之下,还是喜欢速度与激情。记得王小波曾经说过,如果写书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就会做一个货车司机。这些杰出的灵魂都喜欢驾车这种刺激又寂寞的职业,也是有趣。

说来说去,持鞭还是富不了,于是,“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那么,什么是孔子所好呢?致君尧舜上。但是在春秋乱世,这个做不到,于是,重修、阐释经典,传道受业,成为孔子所好。

也成为孔子的收入来源。

《论语·述而第七·七》,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带着学费(薄礼)来见我的,我从来没有不给于教诲的。”

孔子的重要收入,来自于私塾。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保证。孔子的真诚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只要带着学费来了,我一定会好好教的。从孔子直到清朝,教书一直是读书人失意时的重要职业,在《儒林外史》中,私塾、编科举教材、甚至看风水、打秋风,都是失意读书人的谋生手段。

这样的生活,自然不会富贵,孔子也因此多次思考过处贫之道,为富之道。

《论语·述而第七·十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臂膀当枕头,也是有乐趣的啊。用不符合道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和浮云一样。”

所谓安贫乐道,就是这个意思。在贫困中发现乐趣——不仅仅是忍受贫困,而是在贫困中发现乐趣——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在顾及到最基本的生活后,如果多了三十块,是给自己加个餐,还是买盆花、买本书?这是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能够安贫?就在于胸中有青山,腹中有诗书,有浩然之气。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般人穷就穷了,很少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而那些有名气、有本事的人(比如说孔子),一旦妥协(或者说灵活些),就容易得富贵,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坚持自己,就是一件更难的事情了。

和孔子道德修养相似的颜回终身贫穷,而灵活的端木赐做生意却发了大财。《论语·先进第十一·十九》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差不多了吧,可他常常穷困。子贡没有经过允许去经商投机,猜测行情却常常猜中。”也许应该说,按照孔子的道德观想要得到富贵,是很难得,这也是后世把孔夫子挂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却少有人真正遵循他的教导的原因。

2019.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