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思想史看日本美学之源

何谓日本思想?

这并不是一个好解释的问题。正如清水正之在前言中所述:谈到日本思想会令人感到模棱两可。

事实并不只是在谈到日本思想时才如此,思想本身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其中既包含了对意思形态的理解,也包含了对人类生活方式探索。无论是意思形态还是生活方式无疑也是一种更加宽泛而笼统的说法。

意思形态是我们对周遭事物的认知、理解、以及观感,对事物认知的多元化便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狭义上包括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围绕衣食住行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广义则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层面。

《日本思想史》一书是对日本思想全史的概述。也是对日本的意识形态及历史发展、生活方式的理解。

全书以时间为节点以人物史料为内容写成。时间被划分为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五个时期,内容涵盖神话传说、诗歌、宗教、历史、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逐步发现:各种思想文化的汇聚如何影响日本文化的走向?而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下,日本思想如何保持它的独立性?立足于当下,思想文化如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透过日本,我们又要如何看待自身思想文化的发展?

与本书结缘:

对于日本文化的兴趣源于近年来日本美学的兴起,日本美学的演化以“艺道”为传统,并逐渐与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相结合的美学理论。“艺道”兴起于中世中期,南北朝至室町时代,室町时代虽无著名的思想家,但是建筑、绘画、花道、茶道、能剧、庭园逐渐兴起,也是此时创造了日本文化的各个种类。幽玄、物哀、侘寂的美学观念因此诞生。

从日本思想史看日本美学之源

歌川广重之绘画

幽玄源于和歌

幽玄在《古今集》中已有出现,本为汉语,包含哀等先行审美意识,成为和歌论的中心概念。这一词也有“难以言表的的幽秘又深远的风情”,有时被具象化,具体包含王朝审美意识等诸相。

幽之美学在于隐而不露,微而含蓄,与露骨、尖锐的感情形成鲜明对比。玄之一字则表达其神秘、微妙的哲学与宗教观。

“幽玄”之风的代表人物藤原俊成,若究其深意,品其内涵,对藤原俊成及和歌的研究必不可少。

  

从日本思想史看日本美学之源

安藤忠雄工作室

物哀与本居宣长:

谈到物哀首先想到的是日本低沉的能剧、轻缓的舞姿、低饱和度的色彩绘画与设计、严肃而沉静的园林等著作艺术作品。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理解。

本居宣长将物哀定义为:接触世间万物,分辨其旨趣,觉得愉悦之时则愉悦,觉得有趣之时则有趣,觉得悲伤之时则悲伤,觉得依恋之时则依恋,如此为情而感,是为物哀。概括而言,本居宣长的物哀本意为真情流露,而并非单一哀伤、悲哀、沉寂之意。


从日本思想史看日本美学之源

日本茶道

侘寂

侘寂一词由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翻译而来。作为日本美学意识的一部分,多指朴素、安静、寂静之境域。日本美学发展的代表人物大西克礼认为:

侘——在阴暗处照亮美
寂——从破灭中寻找真
侘寂二字,包含日本美学的全部。

“侘寂”是一个理解日本文化与日常的关键词。“侘”源于日本茶道:黯然枯寂,岁月洗练后的古雅、简朴、收敛与粗糙;“寂”见于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妙趣作品:吟咏苍古,带着“余裕”的态度自由游走于日常生活间。侘寂,正是从俳句到茶道,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的独特日本美学。

从日本思想史看日本美学之源

武士道

武士道精神

美学之外也对日本武士道精神产生了探知一二的欲望。

这种欲望源自于关于日本武士的影视剧,诸如黑泽明的《七武士》、《薄樱鬼》、《混沌武士》等一些相关影视剧中时常会看到武士切腹等画面,切腹是日本武士道典型行为,对于武士而言,切腹被认为是光荣赴义。什么样的环境才会形成这样的思想?

从作者的《日本思想史》中也可以一窥其本源,武士道精神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时期,镰仓幕府的政权建立者是武将源赖朝,幕府建立也让武士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鄙视贵族掌权时代的奢靡生活,故崇尚忠诚、信义、廉耻、尚武,这一点从《三河物语》中可见德川家康与其家臣之间关系描述。

《叶隐》一书则记录了日本武士生死观与忠诚观。

当需要选择生死之时,应常向死。若不每日斟酌前路,下定必死之心,在死亡到来之前,就难以完成应尽之事。此乃武士应有之义。故可以理解为——武士道即死亡之道。

忠诚观,表现为对“主君”的献身精神至死也不让其知晓,此为忍恋,山本常朝以此将武士献身精神表现极致,至今享有盛誉,也正是这种忠诚观让我们见证了诸多浪漫主义和悲剧色彩浓重的关于武士的艺术作品。

日本有自己的思想史吗?当作者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已经在为这一问题作答了。《日本思想全史》便是最好的答案,尽管这本书有所有通史的弊端:内容浅谈辄止,标签风格明显。但若要了解日本,此书仍是不二之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