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思想史看日本美學之源

何謂日本思想?

這並不是一個好解釋的問題。正如清水正之在前言中所述:談到日本思想會令人感到模稜兩可。

事實並不只是在談到日本思想時才如此,思想本身是一個極其抽象的概念,其中既包含了對意思形態的理解,也包含了對人類生活方式探索。無論是意思形態還是生活方式無疑也是一種更加寬泛而籠統的說法。

意思形態是我們對周遭事物的認知、理解、以及觀感,對事物認知的多元化便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狹義上包括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圍繞衣食住行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廣義則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等各個層面。

《日本思想史》一書是對日本思想全史的概述。也是對日本的意識形態及歷史發展、生活方式的理解。

全書以時間為節點以人物史料為內容寫成。時間被劃分為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現代五個時期,內容涵蓋神話傳說、詩歌、宗教、歷史、哲學、美學等各個領域,在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逐步發現:各種思想文化的匯聚如何影響日本文化的走向?而在這種多元文化的交融下,日本思想如何保持它的獨立性?立足於當下,思想文化如何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透過日本,我們又要如何看待自身思想文化的發展?

與本書結緣:

對於日本文化的興趣源於近年來日本美學的興起,日本美學的演化以“藝道”為傳統,並逐漸與西方美學思想的研究相結合的美學理論。“藝道”興起於中世中期,南北朝至室町時代,室町時代雖無著名的思想家,但是建築、繪畫、花道、茶道、能劇、庭園逐漸興起,也是此時創造了日本文化的各個種類。幽玄、物哀、侘寂的美學觀念因此誕生。

從日本思想史看日本美學之源

歌川廣重之繪畫

幽玄源於和歌

幽玄在《古今集》中已有出現,本為漢語,包含哀等先行審美意識,成為和歌論的中心概念。這一詞也有“難以言表的的幽秘又深遠的風情”,有時被具象化,具體包含王朝審美意識等諸相。

幽之美學在於隱而不露,微而含蓄,與露骨、尖銳的感情形成鮮明對比。玄之一字則表達其神秘、微妙的哲學與宗教觀。

“幽玄”之風的代表人物藤原俊成,若究其深意,品其內涵,對藤原俊成及和歌的研究必不可少。

  

從日本思想史看日本美學之源

安藤忠雄工作室

物哀與本居宣長:

談到物哀首先想到的是日本低沉的能劇、輕緩的舞姿、低飽和度的色彩繪畫與設計、嚴肅而沉靜的園林等著作藝術作品。這樣的理解顯然是片面的理解。

本居宣長將物哀定義為:接觸世間萬物,分辨其旨趣,覺得愉悅之時則愉悅,覺得有趣之時則有趣,覺得悲傷之時則悲傷,覺得依戀之時則依戀,如此為情而感,是為物哀。概括而言,本居宣長的物哀本意為真情流露,而並非單一哀傷、悲哀、沉寂之意。


從日本思想史看日本美學之源

日本茶道

侘寂

侘寂一詞由日本美學家岡倉天心翻譯而來。作為日本美學意識的一部分,多指樸素、安靜、寂靜之境域。日本美學發展的代表人物大西克禮認為:

侘——在陰暗處照亮美
寂——從破滅中尋找真
侘寂二字,包含日本美學的全部。

“侘寂”是一個理解日本文化與日常的關鍵詞。“侘”源於日本茶道:黯然枯寂,歲月洗練後的古雅、簡樸、收斂與粗糙;“寂”見於日本俳聖松尾芭蕉的妙趣作品:吟詠蒼古,帶著“餘裕”的態度自由遊走於日常生活間。侘寂,正是從俳句到茶道,從藝術理念到生命意識的獨特日本美學。

從日本思想史看日本美學之源

武士道

武士道精神

美學之外也對日本武士道精神產生了探知一二的慾望。

這種慾望源自於關於日本武士的影視劇,諸如黑澤明的《七武士》、《薄櫻鬼》、《混沌武士》等一些相關影視劇中時常會看到武士切腹等畫面,切腹是日本武士道典型行為,對於武士而言,切腹被認為是光榮赴義。什麼樣的環境才會形成這樣的思想?

從作者的《日本思想史》中也可以一窺其本源,武士道精神起源於日本鎌倉幕府時期,鎌倉幕府的政權建立者是武將源賴朝,幕府建立也讓武士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們鄙視貴族掌權時代的奢靡生活,故崇尚忠誠、信義、廉恥、尚武,這一點從《三河物語》中可見德川家康與其家臣之間關係描述。

《葉隱》一書則記錄了日本武士生死觀與忠誠觀。

當需要選擇生死之時,應常向死。若不每日斟酌前路,下定必死之心,在死亡到來之前,就難以完成應盡之事。此乃武士應有之義。故可以理解為——武士道即死亡之道。

忠誠觀,表現為對“主君”的獻身精神至死也不讓其知曉,此為忍戀,山本常朝以此將武士獻身精神表現極致,至今享有盛譽,也正是這種忠誠觀讓我們見證了諸多浪漫主義和悲劇色彩濃重的關於武士的藝術作品。

日本有自己的思想史嗎?當作者提出這一問題的時候,已經在為這一問題作答了。《日本思想全史》便是最好的答案,儘管這本書有所有通史的弊端:內容淺談輒止,標籤風格明顯。但若要了解日本,此書仍是不二之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