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孩子從小在大姨家長大,回到家喊不出爸媽,這樣的孩子太可憐

一位寶媽去湖北看望孩子姥姥,因為疫情關係近兩個月沒有與女兒見面。4月10日,她直接推門進入家中,想給女兒一個驚喜。結果尷尬的是,女兒卻根本沒有認出來她,還以為是壞人扮演的假媽媽。

8歲孩子從小在大姨家長大,回到家喊不出爸媽,這樣的孩子太可憐

當女兒認出媽媽後,高興地連蹦帶跳,眼淚頓時打溼了眼眶,嘴裡喃喃著:“奶奶走了”。寶媽:“奶奶走了,媽媽就回來陪你呀!”

不少網友評論道,太心酸、淚目,看不了這樣的場景。怪不得人們常說,孩子誰帶是誰的。不少寶媽要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忙的不可開交,卻捨不得把孩子交給他人帶,就是明白親子陪伴的重要性。

李玫瑾教授說:“哪怕是媽媽懷胎十月,再加上後來20年的撫養,都沒有孩子剛出生第一年的作用重要。孩子1歲半以前,千萬不能讓其他人撫養,否則,孩子將對爸爸媽媽缺乏情感依戀。”

8歲回到家後,她成了這個家的陌生人

小時候家裡孩子多,小雪被媽媽送到大姨家。大姨沒有女兒,對她疼愛有加,零食總是緊著她吃,每到換季,總會給她買不少的新衣服。兩個哥哥也處處讓著她,像個小跟班似的跟在她身後,任憑她指揮。要是有人欺負她,哥哥們揮著拳頭就把他們嚇跑了。

她一直喊大姨“媽”,也一直以為大姨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直到有一天,她所謂的親生父母,死乞白賴的過來接她回家。她明明有家、有爸媽、有哥哥啊,還要回什麼家?

8歲孩子從小在大姨家長大,回到家喊不出爸媽,這樣的孩子太可憐

她最後回到那個陌生的家,整個人都呆呆的,不知道喊人、不知道如何交流,連吃飯都僵直著身體,不敢挑食。親生父母幾次三番讓她喊爸媽,她張張嘴卻喊不出來。她生病了不敢告訴親生父母,腦海裡浮現的都是在大姨家的日子。

缺乏親子陪伴,孩子會怎麼樣?

如果父母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孩子可能會滋生以下問題。

  • 1.安全感不足

0-3歲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圖省事,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等。可能當時省了心,回來後孩子可能會脾氣暴躁、易怒、睡眠不好等。

而這份缺失的安全感,如果不能在6歲以前加以修復,很可能就成了孩子心中永遠的痛,孩子只能生活的如履薄冰。即使父母有心想要彌補,也很可能成效不大。

8歲孩子從小在大姨家長大,回到家喊不出爸媽,這樣的孩子太可憐

  • 2.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爺爺奶奶等人帶孩子時,由於隔代親因素,容易對孩子過度寵溺、百依百順,孩子不好好吃飯,想吃零食,他們依了。孩子想看動畫片,他們陪著一起看等。

要麼由於無力監管,導致孩子任性妄為,而不加約束。孩子如同小樹一般,任其自由生長的話,容易長出一些斜枝、叉枝,浪費生命力,孩子也容易走彎路。

孩子的某種行為出現3次以上,就可能形成習慣,從而固化下來。想要糾正,也許要花上數倍的力氣。

8歲孩子從小在大姨家長大,回到家喊不出爸媽,這樣的孩子太可憐

我認識一對父母雙雙外出務工,把孩子放在老家,讓爺爺奶奶照顧。特殊時期由於老師要上網課,孩子以前是偶爾玩手機,現在是拿著手機不撒手。爺爺奶奶一問,就說是要上課,其實是在偷偷玩遊戲。

爺爺奶奶知道了,狠揍了他一頓,禁止他拿手機。他卻翻箱倒櫃自己找到手機,玩的不亦樂乎!爺爺奶奶除了嘆息,也沒有其他辦法。

  • 3.不能建立正常的社會關係


8歲孩子從小在大姨家長大,回到家喊不出爸媽,這樣的孩子太可憐

李玫瑾教授說:

孩子從媽媽這裡獲取足夠的情感支撐後,首先會在家庭內部發展,與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建立連接;接著會向外發展,建立一對多的夥伴關係,後來逐漸發展成一對一的同伴關係。


等孩子大一些,先與同性建立情感連接,後來與異性發展情感連接。這些都促使孩子成年後能夠有健康的婚姻、家庭關係。

如果媽媽不能陪伴孩子,孩子與媽媽缺乏情感互動,也就意味著孩子情感世界的基礎出現了問題。由此衍生出來的情感連接、社會關係很可能搖搖欲墜,隨時存在崩塌的危險。

媽媽在孩子生命之初,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媽媽不愛我,就意味著世界上沒人會愛我。孩子可能會自卑、敏感,失去探索世界的步伐和興趣,失去與人交往的動機與能力。

有些懶偷不得,孩子剛出生頭幾年,爸爸媽媽最好自己帶,用愛和關心把孩子包裹起來,給孩子濃濃的安全感,讓他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確保他的精神世界豐盈,幫助他建立健康的社會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