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對食物進行加工烹調的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對食物進行加工烹調的!

食材隨著時代的發展日益豐富,古人對食物的加工烹調手段也日益精巧,極大豐富了我國博大精深的餐飲文化。

一、主食

一季耕耘收穫後,滿倉的糧食脫殼加工,在口感和吸收上才更宜人體。上古時期,穀物多做成米飯使用,居家時置於釜——甑(類似蒸鍋)加水蒸煮食用;行路時則多用竹筒攜帶炒米,古人稱之為“糗”,再配上放在瓦罐裡的水,便是史籍中載記百姓迎接王師所持的“簞食壺漿”。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對食物進行加工烹調的

圖1 古代的灶具多用磚石砌成,基本燃料是木柴和乾草,不僅用於烹飪,還用制酒和熬鹽

現代饅頭古稱“蒸餅”,那這一時期出現的“饅頭”又是什麼?季漢丞相諸葛亮徵孟獲時,用牛羊肉做餡蒸成巨大的包子,取代了當地用人頭祭祀的惡習,後人用諧音的“饅頭”取代了血腥舊稱“蠻頭”,成為歷史上最早的饅頭。到了南宋,包子和饅頭逐漸分化,包子成為有餡麵食專稱,臨安的酒店分為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包子酒店專賣鵝鴨肉餡包子。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對食物進行加工烹調的

圖2 商代婦好三聯甗 (一種蒸鍋)

最常煮來吃的麵食是湯餅。唐代之前湯餅多用手撕煮食,一手託和好的面,一手向沸騰的鍋裡撕面片,類似今日的手撕面片,晉人束皙為之專作《餅賦》,稱之為“火成湯湧,猛氣蒸作。攘衣振掌,握榒捊搏。面彌離於指端,手縈迴而交錯。紛紛級級,星分剝落”。唐代多用案板切面,因不再用手託面,故稱“不託”。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對食物進行加工烹調的

圖3 出土漢代 餛飩和餃子

二、菜餚

菜餚的燒製千變萬化,其方法無外乎烤、烹(煮)、炒三大類。烤和烹操作相對簡單,從原始社會便是人類烹製食材的主要手段。炒需加油熱炒,出現相對較晚。

古人烤食的多半是肉,稱之為“炙”,做法與現在類似,用金屬籤穿肉在火上炙烤,漢代畫像石上便有侍者持烤好肉串請西王母東王公食用的形象。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對食物進行加工烹調的

圖4 漢畫像石上的西王母和東王公,均為山東嘉祥宋山出土 (古代管烤肉叫炙)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對食物進行加工烹調的

圖5 國家博物館所藏“清河食官”銅染器

若是將烹臑之肉切碎長時間煮,便成了羹。上古時期羹的做法仍困於臑的藩籬,不加調料,稱為“大羹”。周人祭祀時便用大羹祭祖,以示不忘初心。無味食物實在難以下嚥,商周時羹裡便加料調味,稱為“和羹”。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對食物進行加工烹調的

圖6 簋,讀作guǐ,指古代青銅或陶製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饗時,它和鼎配合使用

南北朝以前,國人燒菜均用動物油脂,溫度一低便會凝脂,所以炒菜並不流行,烤和烹一直佔據主流。到了南北朝時,國人開始榨用植物油,傳統中國菜快鍋熱炒方才有了一席之地。炒菜流行使著(筷子)大大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