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广泛误解的关于文学的名言或常识?

付化东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最容易理解错,要知其中的道理或原来的意思,就必须知道它的来源!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圣人即是发见和认知世界的先驱,也即是人中之一。

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从表面现象来看,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风箱中间的“轴”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这个轴心,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谓“中而用之”,这个中即是心中,也就是守仁。

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有缘有爱意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具体到文学来说,可以置换为:文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但这是一个被广泛误解的文学常识:很多作者都把生活和文学混为一谈了,既只看到了上半句“来源于生活”,忽视了下半句“高于生活”,尤其是在写小说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误解。

在工作中,给某些作者退稿,有时候会谈到该作者的小说不真实可信,显得虚假了。可能会有作者说,这小说取材于生活,有生活原型,写真人真事,贴着真实人物、发生过的事件去写,怎会虚假呢?作者这样说,就是误解了我们所说的“文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个常识。我们可以再具体一点: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时候,我往往会给作者解释:如果你写真人真事,你去写报告文学,去写纪实文学,甚至去写人物通讯,这些文体更适合写真人真事,你写什么小说呢?小说就是一个虚构的文本,一个优秀的作者创作小说,如果能把虚构的东西写得让读者感觉是真实可信的,那就基本上成功了。而某个作者,假如把真实的东西写得让读者怀疑其真实性,感觉是胡编滥造,那么,他这篇小说就没写成功。

小说素材来源于生活,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异议。可关键的是后半句:高于生活。这句文学常识很微妙,实际上是讲文学(这里以小说为例)与生活应该保持的微妙的距离——若即若离,恰到好处。比如小说取材于真人真事,但你真的不能按照真人真事去写,记录真人真事,那不是作家而是记者干的事。作者写小说,就要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让小说中的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换句话说,衡量一篇小说是否优秀的指标之一,不是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离生活有多近,而是离生活有多远。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满目皆琳琅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

一直被当作金科玉津,激励着人们对知识的进取,被后人理解为生命有限,知识无限,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从而达到人生的宽度与深度。

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原句是“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从有崖求无崖,殆哉矣。”意思与后人理解的完全相反: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话被后人理解为,不孝有三个方面,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 。这句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没有做到后辈的本分为最。舜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就自行娶了妻子,是无视尊卑、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舜取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极大的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