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給自己一點溫度,多給自己一點慈悲

就在大家都在關注著高學歷總裁性侵“養女”這個案子的時候,在擔心女孩兒是否能夠等來遲到的正義的時候,居然在網上看到有個媒體記者在自己的朋友圈發出了這樣的文字:

多給自己一點溫度,多給自己一點慈悲 | 她真不是你想象的樣子

從這裡不難看出寫下這些文字的主人眼中,那個被高學歷總裁鮑某傷害的女孩子小花(化名)不過是個從小缺愛,為了找個有錢大叔依靠混生活,長大了就變心想拋棄大叔的背信棄義之人。

那麼她說的是事實嗎?顯然不是。

多給自己一點溫度,多給自己一點慈悲 | 她真不是你想象的樣子

1.“這是一箇舊社會的故事。”

醒醒啊,這件事從2015年開始直到今天還沒有定論,能說出這樣的話是穿越小說看多了嗎?

2.“她是你們生命之光、靈魂之火。”

如果真的是這樣鮑某會如此虐待他的“生命之光”、“靈魂之火”嗎?還是僅僅把小花當作一個他發洩私慾的工具?

小花曾經多次報警卻不了了之,鮑某看在眼裡就停掉了小花的課,並將其軟禁在家中對她施暴。他還厚顏無恥地讓小花承認他才是小花的恩人,不能恩將仇報去報警揭發他。面對這樣的世界,小花多次嘗試結束自己的生命,所幸並沒有成功,但是鮑某依然毫不心軟,繼續侵害小花折磨小花。

這位寫朋友圈的作者但凡懂什麼是生命之光、靈魂之火就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多給自己一點溫度,多給自己一點慈悲 | 她真不是你想象的樣子

3.“只是這個50歲的男的從未獲得監護權。”

這句話似乎很為施害人鮑某可惜,似乎鮑某在整件事中唯一做錯的就是沒有取得小花的監護權,如果取得了他的行為就是合法的了?他就可以對“養女”為所欲為了?他就可以完全逃避法律的嚴懲了?

這句話的立場完全就是站在了施害人的一邊,彷彿在幫施害人總結經驗教訓,細思極恐。

4.“小女孩從小缺愛,不得不隨便找個叔叔依靠,長大了變心了,這本是自由選擇,但她沒有選擇,可能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那就是她退出了,也沒有了在社會上獨立自由生活的機會(成年後表現為沒有獨立能力),所以抑鬱症。”

這段話問題最多,首先,這絕不是小花的選擇,更不是她沒有選擇的選擇。

2015年4月,鮑某與受害者小花的母親通過網友介紹認識。雖然年過40,身高1.9米近200斤的鮑某讓小花母親有些猶豫,但對方名校學歷、律師身份是所謂成功人士,這讓她以為鮑某是一個可以把女兒相托付的可靠對象。

2015年11月,鮑某帶著剛剛年滿14週歲的“養女”小花到北京上學。沒想到,由此開啟了她長達3年的噩夢。

2016年初剛滿14歲的小花拿到手機,在百度上查詢“下體疼痛的原因”,彈出一個醫生診療的對話框,看頭像是一位“醫生奶奶”。小花告訴醫生髮痛的起因。

“你被強暴了。”“網上的”醫生奶奶“告訴她。

這是小花第一次直面這句話。她想了一會兒,是什麼意思,然後聽從“醫生奶奶”的指導,報警了。

多給自己一點溫度,多給自己一點慈悲 | 她真不是你想象的樣子

請問寫朋友圈的這位作者,到底是誰選擇了誰?是小花為了走捷徑選擇了一個“多金”的大叔來依靠呢,還是這個所謂的大叔處心積慮地選擇了一個被害人來施害?

鮑某作為一個資深法律從業者,具有中國律師資格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師資格,曾獲全國十佳總法律顧問。曾任美國思科和美國新聞集團等跨國企業資深法律顧問,中興通訊獨立非執行董事、傑瑞股份及其附屬公司(合稱“傑瑞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法務官。(見百度百科)

他為什麼在2015年4月份就跟小花的母親接觸,正是為了在小花14週歲後對其進行犯罪,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他15年11月藉口帶小花進京上學將她帶到北京,16年初小花剛滿14歲就遭到了性侵?這絕對不是巧合,而是他早就計劃好的事情,一步步將小花帶進自己佈置好的深淵陷阱。

多給自己一點溫度,多給自己一點慈悲 | 她真不是你想象的樣子

其次,這位朋友圈作者說小花可能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但凡有些許判斷力就知道小花絕不是。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徵,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如果她是怎麼可能一開始就勇敢地選擇報警來反抗?按照朋友圈作者的說法,她應該是對施害人鮑某有情感依賴的,又怎麼可能一再報警來讓施害人現出原形?

眾所周知,小花報警的過程並不順利,1、三次報警,直到最後一次才受理。2、在芝罘區派出所,小花的病歷和手機被收走,副所長對她說:“報警好玩嗎?”3、在警局被告知:“鮑又高又帥有錢,自己是個女的就嫁給他。”4、做筆錄的時候,小花突然被很兇狠地掐住了脖子,當時她就被嚇壞了。由於鮑某強暴小花的時候也多次掐了她的脖子,這一掐脖子行為直接導致了小花當場受到刺激。當天她還在發高燒,身上有很嚴重的傷和精神上的傷害打擊,所以當時整個人都非常混亂。5、小花和鮑某以及另外兩個人被關到一個房間內一夜,還說他們是互毆都有責任......

從這些不難看出小花報警的過程中仍在遭遇痛苦,那些回憶被侵害的筆錄,那些聽到的刺耳的話,那些看到的感受到的刺激都一次次捶打著她,即便這樣她也沒有放棄,從一開始到現在都在報警等著警方還自己一個公道。

多給自己一點溫度,多給自己一點慈悲 | 她真不是你想象的樣子

從心理學看性侵受害者,當面對危險時,少有人能聰明地立即反抗,而小花選擇了勇敢反抗,她要指認侵害她的人,她毫不猶豫。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有這樣一段:

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媽媽詭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房思琪想告訴媽媽,但是媽媽說了這樣的話之後她就打消了揭發李國華的念頭。

而小花報警的過程縱然一波三折她也沒有放棄,這位寫朋友圈的作者就不負責任地說小花疑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簡直是胡說八道。

且不說小花成年後有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就憑她有無畏的勇氣——在“醫生奶奶”那一點微光的指引下發現了真相就馬上行動起來保護自己,她就能一步一步地走進光明裡。這些本不該她小小年紀就面臨的殘酷卻被她勇敢直面,未來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多給自己一點溫度,多給自己一點慈悲 | 她真不是你想象的樣子

再次,這位朋友圈的作者其實想說的只有一句:小花是自願的。咦?你怎麼跟鮑某想的一樣。可惜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小花絕不是自願。

小花連什麼是強暴都不知道,一個剛14歲的孩子還是通過網絡諮詢才瞭解了什麼是強暴。當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身上發生了這種事的時候,他們有一個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假裝是自願的,林奕含就是靠著這種方法才活到了成年。

這種方法其實就是自我麻痺,自我欺騙,製造幻境,假裝沒有人侵犯過自己,一切都是自願的,什麼壞事都沒有發生過。但是林奕含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她的毅然離開恰恰說明了她絕非自願。

小花不是林奕含,萬幸她沒有在懂得真相之後選擇自我麻痺,而是毫不猶豫地站出來揪出那個傷害自己的惡魔。這真的是一個勇敢的孩子。

然而這位朋友圈的作者卻對這樣的孩子做出了這樣的描述和判斷,她還說自己發現了人性中深不可測的那一面。這句話真是讓人吃驚又哀嘆,深不可測的難道不是她內心的陰冷嗎?

多給自己一點溫度,多給自己一點慈悲 | 她真不是你想象的樣子

她在自己的朋友圈裡評論,說小花是故事會人格,說為了寫那篇稿子錯過了動森的釣魚大賽。看看網友們對她的評論。

多給自己一點溫度,多給自己一點慈悲 | 她真不是你想象的樣子

還好,大家沒有失去內心的溫度。彷彿看到一個機器在說著無關痛癢的話,沒有感情的人又哪裡懂得他人的苦痛和掙扎。這種內心的陰冷讓人害怕,殘酷也許不在他人身上,而是恰恰源自我們內心溫度的缺乏。

“十三歲的小女孩跟成年人調情的時候,應該讓她走開,而不是給她倒酒。”——《水果硬糖》

一個孩子受侵害的時候你應該幫助她保護她,而不是任意揣測她,更不是惡意曲解她。她不需要誰居高臨下的總結歸納,更不需要誰同情放大,她只需要你尊重她。

她已足夠勇敢去克服一切,錯的是惡魔不是她!她已堅定地走在陽光裡,我們關注她的現在僅僅是希望她的未來跟她想象的一樣美好!


@夏年無憂 ,無憂之夏,願你此生經年都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