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散文)煎餅卷小根蒜——鄉下的甜味道

全球股市大幅下挫,國際大宗商品期貨交割下挫,原油每桶跌破35美元,黃金價格下挫……似乎全球都在挫敗中恐慌著。每天必看的電視新聞國內部分卻迎來了一個好消息:肆虐一個多月的“新冠”疫情終於在國內迎來轉機。

心情似乎好了很多,放下線上課堂直播的話筒,堅定地走出去。

屋外的陽光格外的好,儘管春寒料峭,但還是感覺格外舒爽。去哪裡呢?人群聚集的地方暫時還是不去的好,本來就不喜歡熱鬧,非常時期更不能湊熱鬧了。

猶豫之間,忽然瞥見綠化叢中枯黃的草夜間竟然有一片綠綠的草芽!春天的萌動來的真是及時,想必郊外應是煙柳返青的律動時光,於是決定去郊外轉轉。

隨意的駛上一條出城的公路,車行半小時,透過車窗,郊外卻仍舊一片枯黃。踏春的盎然興致陡然有點失落——太白先生的“煙花三月下揚州”早就做了交代,北國的三月冰雪似乎還未全部消融呢。

找到最近的出口,果斷駛離高速路。眼前的匝道引向一個村鎮,從小骨子裡帶來的親近鄉野的情愫滋長了出來。好吧,去轉轉看,按照先前的經歷和記憶,現在應該是備耕的時節,嗅嗅泥土的氣息也是一種滿足。

低矮的山坡前,大片的農田鋪展著,懶懶的曬著陽光,一腳踏上去,很鬆軟,有點泥濘,不過俯下身來還是能嗅到一絲混合著枯草的泥土香味。隨手用車載的工兵鍬翻開一塊土,猛地驚住了:呀,小根蒜!

(原創散文)煎餅卷小根蒜——鄉下的甜味道


當代著名女作家張潔的回憶散文《挖薺菜》一下子從腦海湧出“經過一個沒有什麼吃食可以尋覓、因而顯得更加飢餓的冬天,大地春回、萬物復甦的日子重新來臨了!田野里長滿了各種野菜:雪蒿、馬齒莧、灰灰菜、野蔥……最好吃的是養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裡,再放上點鹽花,真是無上的美味啊!而挖薺菜時的那種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享受:提著籃子,邁著輕捷的步子,向廣闊無垠的田野裡奔去。嫩生生的養菜,在微風中揮動它們綠色的手掌,招呼我,歡迎我。”

(原創散文)煎餅卷小根蒜——鄉下的甜味道

野生的薺菜


(原創散文)煎餅卷小根蒜——鄉下的甜味道

餐桌上的薺菜

小的時候生活在鄉下農村,挖過薺菜,不過不喜歡薺菜略顯苦澀的味道,早春時節最喜歡也是最常去挖的是小根蒜!

冰雪消融,泥土還未全部解凍,小根蒜就冒芽了,一叢叢紅嫩的莖,頂尖兒還帶著一絲枯萎,尋覓她需要很好的眼神,家家戶戶的小孩子會挽著一個杏條編制的小筐簍,手裡攥著小鏟子,貓著腰,在還未耕種的地壟上尋寶一樣移動,尋到一叢,捋順小根蒜的半新半枯的莖,小鏟子飛舞起來,掘開泥土,磕碎泥塊,抖抖手裡的莖,一把小根蒜就成了戰利品,大半天時間就能挖到半筐,然後走到融化流淌的小河邊,放進水中,晃上幾晃,顛一顛,小根蒜大致就洗白白了,哼著不成調的小曲就回家向父母邀功了。

(原創散文)煎餅卷小根蒜——鄉下的甜味道

小根蒜

在城市的菜市場裡,有時也可以買到小根蒜,放進一些辣椒末和鹽,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調料,吃起來也很爽口,只是很辣很辣,遠沒有自己從土裡挖到的香甜。

那時小根蒜幾乎是春天家家戶戶餐桌上必備的下飯菜,輕易是不烹炒的,洗淨蘸著大醬吃,也許是村裡人本來就沒把小根蒜當做像雞肉粉條一樣看待的高檔貨,況且那時豆油不太好買,很貴的。

不過也有例外,我就吃過做熟的小根蒜。媽會在攤煎餅時候給我們姐弟一份特殊的美味:把洗淨的小根蒜剁碎,加點鹽和大醬,甚至放點豆油,大致均勻的攤鋪在煎餅上,等到煎餅揭下鏊子前捲起來,做成煎餅盒子,再切成幾段分給我們姐弟吃,那種大快朵頤的樣子似乎和豬八戒吃人參果的樣子很相似。

鏊子是家裡必備的炊具,圓圓的一塊平底無沿兒的鐵傢伙,架起來,生上火,抹一點兒油就可以在上面攤煎餅了。

(原創散文)煎餅卷小根蒜——鄉下的甜味道

鏊子(來源於網絡)

在我看來,攤煎餅絕對是技術活。先要把玉米粒放到碾子上壓碎成不大不小的碴子面,泡上一天,然後放到石磨上磨成糊狀,攤鋪時舀上半勺,趁還未熟,趕緊用一個類似於螺旋槳的小攤板從中間向外畫圈一樣攤開,力道不大不小,一直攤到鏊子的邊緣。這絕對考驗攤鋪者的手法,力道太大,中間就空白,力道太小或者圓畫的不美,煎餅就薄厚不均。媽和姐是絕對的高手,她們攤出的煎餅又圓又大又薄,不過不禁吃,雖然每頓飯可能只有小根蒜蘸醬,每次我都要多吃上一張半張,以致我都懷疑自己的飯量好大,似乎還被取笑說是“白吃飽”,可能小時候只會吃飯、上學,不會幫父母幹農活的緣故吧。後來就時常提醒自己:不能多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沒想到這個好習慣居然養成了,大學期間每餐2兩米飯,一份炒綠豆芽就夠了,幾角錢的一頓伙食標準居然讓我成了古人很難實現的“身高八尺”的漢子!

小時候大概每隔半個月多左右就要準備再重複一次烙煎餅的工作了,以致家裡年年缺糧,總要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去公社的糧庫賒賬買糧。山區的土地很少,後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都解決不了問題,畢竟七口之家靠三畝半旱地維持一年的胃不太現實,考進省城的大學時,家裡還欠糧庫和農村信用社不少的錢。

(原創散文)煎餅卷小根蒜——鄉下的甜味道

石磨(來源於網絡)

玉米麵的煎餅在鏊子上散發出來的香味,飄蕩在童年的記憶裡,回味在唇邊枕畔,直到後來到了省城才和那兩塊圓圓的鐵夥計分別,現在的鄉下大概絕大多數人家早就見不到碾盤、石磨甚至鏊子了。前些年偶然回到故鄉那個小山村,村口那方光滑可鑑的碾盤不見了,據說被砸碎砌了院牆,圓滾滾的碾子也不知所蹤,半扇石磨盤斜倚在一家的籬柵旁,似乎在低泣——現代化的糧食加工工具在鳴響,白米飯的味道在山村迴盪……

2020年3月13日於燈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