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鐵男春秋


公元1449年,瓦剌也先帥軍扣關,明英宗親率二十萬精銳明軍抵禦瓦剌部入侵。非常不幸的是,明英宗率領的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團團包圍,發生了震鑠古今的土木之變。土木之變中明朝所有精銳部隊盡失,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虜,也先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此時的大明已經面臨亡國的地步。許多大臣提議遷都南京,而於謙力主開展北京保衛戰,並請朱祁鈺監國,後來朱祁鈺登基稱帝。朱祁鈺升于謙為兵部尚書,負責北京保衛戰。

  于謙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擊敗了也先軍隊,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挽救了明朝。朱祁鈺登基稱帝以後,瓦剌手中的明英宗也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於是他們放回了明英宗。明英宗被放回以後,“升格”為太上皇。于謙為官正直能幹、剛正不阿一直深受明代宗信賴。

  景泰年間,于謙盡心輔佐明代宗恢復了明朝的元氣。但是于謙的得寵與剛正不阿也引起了徐有貞、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的嫉恨,他們多次向于謙發難。最終於謙在代宗的支持下打擊了他們。他們被于謙打擊以後,更加記恨于謙,於是他們轉而投靠太上皇明英宗,策劃擁立太上皇復辟。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曹吉祥、徐有貞和石亨等人趁機擁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史稱“奪命之變”。“奪門之變”後,明英宗重新登上皇帝寶座,明代宗被廢黜。明英宗為了穩固自己的帝位,開始大規模剷除明代宗朱祁鈺的心腹大臣。于謙做為明代宗最信任的大臣首當其衝。

image.png

  徐有貞等三人本來就想致於謙於死地,所以他們網羅了不少於謙的罪名。徐有貞等三人把網羅的罪名上呈給明英宗以後,英宗有些猶豫。畢竟他也知道于謙是一個正直、忠心、有能力的能臣,他絕對不相信于謙會做出有害大明之事,要處死這樣一個人他也有些不忍。可是當徐有貞說出不殺于謙“奪門之變”師出無名的時候,戳中了明英宗的痛處。

image.png

  明英宗明知于謙無罪的情況下,還是殺死了于謙。因為明英宗覺得於謙始終是明代宗的親信,只有殺死於謙自己才能坐穩皇位。于謙死後全國為之震動,下至普通百姓上至皇太后都為了慟哭。于謙死後,他對明英宗的威脅也隨之解除。

image.png

  為了平定天下民心,明英宗把徐有貞、曹吉祥和石亨等人推出去。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明英宗陸續除掉了他們幾個。于謙的死從表面上看是被徐有貞、石亨和曹吉祥幾人誣陷而死,實際上是明英宗為了穩定自己的皇帝位子,剷除前朝餘孽的的結果。當時被處死的不止於謙一人,還有明代宗的其他心腹大臣。這一批大臣被處死之後,明英宗認為的政敵基本上全部消失,他才坐穩皇帝的寶座。坐穩皇帝寶座之後,他再把徐有貞幾人推出去,封住天下之口。

  不得不說明英宗很有手段。雖然于謙被冤枉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卻活著。後人沒有忘記他的正直清廉和忠君為國。明憲宗曾經說: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所以在明憲宗時就已經為于謙平反,于謙生前的官職也得以恢復,于謙被流放兒女也得到赦免。

  明孝宗更是對於謙讚賞有加,他曾經說:氣稟剛明,才優經濟,兼資文武,茂著聲猷,當皇祖北狩之時,正國步難危之日,乃能殫竭心膂,保障家邦,選將練兵,摧鋒破敵,中外賴以寧謐,人心為之晏然,迴鑾有期,論功應賞,不幸為權奸所構,乃隕其身,輿議鹹冤。明孝宗時期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並在全國各地設立於謙的祠堂,由相關部門專門負責管理祭拜。于謙一生忠心為國,雖然含冤而死,在死後卻得到了應有的尊重。


愛婕妤怨


千磨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

縱觀歷史上下五千年,凡保家衛國,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數不勝數。然而,有兩位英雄儘管功勳卓越,結局卻讓人唏噓。他們沒有戰死在疆場上,卻死在了昏君奸臣之手,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殺人者遺臭萬年,殉國者留芳百世。

這兩人就是南宋的岳飛和今天要說的于謙。

于謙為何被殺,還要先從土木之變說起。

正統十四年,英宗皇帝在太監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瓦辣,兵敗被俘。蒙軍勢如破竹,挾持英宗一路打到北京城外。緊急關頭,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並與眾臣共同懇請太后速立新君,以絕蒙軍拿人質要挾之念。代宗即位後,以兵部尚書身份召集眾臣督戰,陳兵九門之外,與蒙軍血戰。

蒙軍被擊退後,曾以英宗為條件勒索大明,于謙以“民為眾,君為輕”未許。不得已英宗被無條件釋放。

八年之後,在石亨、徐有貞及太監曹吉祥的操作下,英宗成功復辟,幾日後代宗病死,史稱奪門之變。由於英宗被俘後,于謙等擁立新君,且拒絕了蒙軍拿英宗交易的條件,英宗重登皇位後,對於謙自然心存芥蒂。

英宗復位後,親信擁立他的石亨等侫臣,疏遠於謙等忠良。于謙為人耿直,不去攀附權貴,遂遭石亨等汙陷,不久下獄。英宗偏聽偏信,加上對於謙心存怨恨,不顧及於謙保衛京師之功,致使英雄含冤遇害。

一時山河失色,日月無光!

英宗死後,孝宗即位。新帝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于謙平反豎碑,追諡“肅愍”。神宗朝再次對於謙追贈,諡“忠肅”,人稱忠肅公。

今天,在杭州西湖邊上,有處著名的景點,就是于謙墓。于謙和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每年春夏秋冬,遊人都會絡繹不絕,憑弔這位忠貞愛國的民族英雄。

乾隆下江南時,駐足於謙墓,敬佩之餘,提筆題下“”丹心抗節”四字,至今懸於祠堂。


非非空


“朕”即國家,一般情況下是成立的,但並非時時都一致統一,比如“土木堡之變”後的英宗“奪門之變”行為就如此,堅持景泰帝繼續執政,就祖宗基業和社稷而言,利益得失分析來看,利大於弊,因此,就此而講,從公而論,組織指揮“北京保衛戰”、妥善應對“土木堡之變”的大臣于謙,反對英宗復辟是非常正確的,但于謙其主張對朱祁鎮個人利益而言卻又是有礙有害的,因此,于謙的命運就由此決定了,根本原因不在於權臣的誣陷和打壓,風評如此,哪是為尊者諱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