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是“茶氣”,別再被“大師”忽悠了

唐代詩人盧仝有一首流傳千年的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大家可能對這首詩的名字比較陌生,但是如果說起詩中最精彩的部分,想來應是家喻戶曉,那就是盧仝關於七碗茶的敘述: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究竟什麼是“茶氣”,別再被“大師”忽悠了

有大師認為盧仝的七碗茶詩體現了品茶過程中的茶氣,並將“兩腋生風,後背冒汗”作為茶氣上湧的一個表現。那麼問題來了,何為茶氣?作為一個接受過科學教育與素質教育的人,個人對於茶氣這種表述還是存在質疑的。不少所謂的“大師”總是款款而談說飲茶後感覺整個人的體溫都變化了,說的頭頭是道,我這人比較俗氣,我就說,整杯開水咕咚咕咚喝下去,怕是也會感覺渾身發熱吧?難道白開水也有傳說中的氣?

眾所周知,人類屬於恆溫動物,可以在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依舊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相對穩定並不是絕對穩定,事實上人一天之中體溫是個波動的過程,下午要比早晨的體溫高一些,吃過飯後體溫會有所上升,從午後到傍晚,即使不運動,只喝水,體溫也會有波動,更何況飲用普洱茶?因為普洱茶中含有咖啡因,咖啡因能夠興奮中樞神經,影響下丘腦的體溫調節,從而導致體溫的波動,咖啡因含量越多,這種影響就會越強。

喝一款好的茶,會讓人感覺很舒服,這是飲茶給人帶來的體感,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茶氣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不應該成為評定茶好壞的標準。評判一款茶的品質,還是要根據客觀實際的指標進行評價的,像回甘、生津、潤滑度、厚度、湯色等等,這些指標要比所謂的茶氣靠譜的多。

究竟什麼是“茶氣”,別再被“大師”忽悠了

對於普洱生茶,回甘與生津的強度、持久度,湯色是否清澈,是否有青味、雜味、湯水的厚度、苦澀度、苦澀化開的快慢,葉底均整度,葉片的嫩度等等是判斷普洱生茶的依據。

對於普洱熟茶,是否有堆味雜味,順滑度、茶湯厚度,是否有燥喉感,香甜度,有無生津,有無苦澀,香氣如何,葉底的活性,發酵程度,均整程度等等是判斷普洱熟茶的依據

以上幾點都可以作為我們選擇一款好的普洱茶的標準,做到這幾點,我們可以極大地降低被忽悠的概率。那些苦澀難當,幾泡都沒有回甘生津的茶,任你再怎麼吹噓,吹的天花爛醉,喝完了茶神附體,喝完羽化成仙,也是白搭。

最後我們說說醉茶,醉茶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不大量飲茶,一杯接著一杯的牛飲是不提倡的,小杯慢飲,既能怡情,又不傷身;不飲濃茶,淡如人生,淡出真味;不空腹飲茶,在飲茶過程中適當補充能量,吃點小點心,飲幾杯清茶,配一點色香味俱全的茶店,做小小的中場休息,醉茶自然就不存在了。

真心告訴大家,少聽所謂“大師”忽悠,遠離茶氣,理性飲茶,從我做起。

究竟什麼是“茶氣”,別再被“大師”忽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