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繁華的六灶灣鎮

六灶灣並不在六灶鎮,而是浦東運河東,今惠南鎮東南兩公里處的一個小鎮。這個不起眼的鄉村小集鎮,卻有過百餘年的繁華歷史。南匯是海里長出來的。海塘是它的筋骨,鹽業是南匯經濟的發端。煮鹽要有灶,運鹽要有港,是鹽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於是,南匯有許多地名打上了這種海洋文化的印記。六灶灣的形成也不外於此。六灶灣建街於霍公塘(即內捍海塘、老護塘),此塘距今已有838年,全線南北無甚彎曲,唯在六灶港口處有一大彎,這是六灶灣“灣”字的由來。“灶”是當時沿海鹽民煮熬海鹽的燒灶,南起大團依次有一灶、二灶、三灶……之稱。每座灶的邊上都有東西向河道一條,名一灶港、二灶港 、三灶港……等,鹽灶設於港口,以利鹽運。六灶灣鎮就因建街於此灣處而得名。六灶灣村落形成於明末。建鎮初南北街上有居民100餘家,以濮姓、陶姓、瞿姓為主。清末建二團鄉,鄉政府駐六灶灣鎮。民國18年(1929年),南匯縣第一區區公所也設於此。抗日戰爭前後,這裡一直是區政府的所在地,整個民國時期是黃路地區最大的集鎮。當時,六灶灣鎮沿浦東運河東側南北分佈,面積約0.15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人。鎮內店鋪林立,市面繁華,是該鎮全盛時期。鎮上昇懋南貨店自制的棗仁餅在民國時期曾負盛名,為南匯縣三大特色茶食糕點之一(一為周浦三陽泰狀元糕,一為惠南鎮品蓮南貨店小酥糖)。解放後,黃路鄉政府遷於黃路集鎮,六灶灣開始衰落。1984年起,六灶灣成為友愛村村民委員會所在地。集鎮上僅存綜合商店、鶴令堂中藥鋪和小學一所。

六灶灣是浦東鑼鼓書祖師爺顧秀春故里,在介紹浦東鑼鼓書祖師時,都說他是二團顧家人,二團顧家是以六灶灣鎮南的顧家宅大院為中心主要分佈於其西南,包括今位於六灶灣村的顧家宅及今二團村部分。鑼鼓書的前身為太保書,“太保”系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堂鑼書”、“神鼓書”。新中國成立後,合其名稱為“鑼鼓書”。鑼鼓書的起源與形成期尚無確考,形成地點在上海市郊,清末民初已廣泛流行於滬郊東、西鄉,並傳佈到浙江嘉興平湖一帶。“太卜”儀式類似道教的道場,其目的是為生者驅瘟逐疫。儀式以說唱形式表現,有道白、吟唱、獨唱、對唱等。內容系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與宗教儀式無關,僅用以樂神娛民。久而久之,這種形式逐漸從宗教儀式中脫胎而出,發展為單獨的民間說唱形式。

鑼鼓書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早期都是單人坐演,20世紀50年代末逐漸改為雙人或多人站立說唱乃至表演唱,伴奏樂器亦逐漸增加,配有琵琶、揚琴等絲絃小樂隊,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為單人說唱配樂隊。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鑼鼓書音樂有川沙、南匯一帶的“東鄉”和松江、金山一帶的“西鄉”之分。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太保書頗為繁盛。南匯城廂出現了專說太保書等的茶園“魯班閣”。下沙一帶因藝人代代相傳,成為薈萃太保書藝人的“太保窩”。外號黑皮的藝人徐連奎把太保書一直唱入上海市區城隍廟。抗日戰爭時期,太保書正式進入市區,當時較有影響的演員有胡善言、王俊發等。

上海郊區公認的近代說書祖師為南匯二團人顧秀春。

顧秀春生於清嘉慶年間,擅長講故事和說笑話。他在朋友的慫恿之下,向道士借了一隻破鈸和圓通,開始進茶館說書。鑼鼓書傳至第三代,傳人諸蘭芳一次受邀到松江說唱時收了一個徒弟,鑼鼓書也由此傳至浦西。還因此形成了“東鄉調”“西鄉派”。 後來,鑼鼓書又傳至浙江平湖、嘉興一帶。 由於當時茶館多,藝人也多,聽書成為人們文化活動的時尚。據稱,當時上海市郊說唱鑼鼓書的書場有1000多座,光南匯就有100餘座,其興盛可見一斑。 解放後,鑼鼓書改稱“滬書”。一度因涉嫌宣傳迷信被禁。 1957年,南匯藝人胡善言創作新鑼鼓書《打鹽局》,參加全國南北曲藝調演,引起專家重視。鑼鼓書於是迎來了春天,在全盛時期的1960年代,南匯區曲藝團從藝人員有108將之說。 據介紹,1979年,鑼鼓書曾一度恢復。但時過境遷,隨著老一輩藝人年事已高,年輕一輩紛紛轉行,流行歌曲等娛樂項目的湧現,鑼鼓書這個上海最古老的民間曲藝之一,已徘徊在瀕臨失傳的邊緣。

2004年4月,南匯鑼鼓書被國家文化部列為上海唯一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文化工程項目,在國務院日前批准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南匯鑼鼓書又榜上有名。

曾經繁華的六灶灣鎮


曾經繁華的六灶灣鎮


曾經繁華的六灶灣鎮


姓濮的過去在六灶灣是大財主,友愛四隊裡的國家倉庫在解放前就姓濮,姓濮的在六灶灣其實並不多,大多在早年就搬出去了,上海市各地方的濮姓多數是六灶灣遷移出去的。

曾經繁華的六灶灣鎮


曾經繁華的六灶灣鎮


曾經繁華的六灶灣鎮


六灶灣顧家宅大院一直由南匯民政局管理,曾作為南匯縣血吸蟲病防治中心。

縣誌記載位於黃路二團,清末民初建造,為浦東最大的地主住宅。東宅最老,有牆門、花廳、儀門、後堂等;中宅四進,每進約十餘間;西宅最大,也是牆門、廳、堂等,東面各間帶有洋式裝飾,並設有一間舞廳等,屋頂下有秘密夾層,以藏武器,供自衛團使用;三宅共有房間400餘間,是典型的地主住宅。另外在顧家宅四周還有幾房非嫡長子宅院,稱為“廂”。

現位於六灶灣村西南部的這處浦東有名的顧家宅大院,昔日輝煌府第如今已是殘垣斷壁,無人問津,僅存的西北部分也是房梁外露,任由坍塌。

曾經繁華的六灶灣鎮


曾經繁華的六灶灣鎮


二團顧家宅由顧家四個堂兄弟顧福官、顧激官、顧維官、顧象官於清末建造,佔地6600平方米,共有房470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