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黃老獨盛,壓倒百家”,還以為黃老之學只會修身養性?

我們現代一聽到黃老之學,就很容易想到無為而治,修身養性這些的詞彙,但這其實是對這門學問的最大誤解。作為先秦時期最大的顯學之一,黃老之學的內涵極其豐富,很多大家著書立說都難以窮盡內涵,更在先秦多個諸侯及漢初作為國策實施,還對中國兩千年曆史產生持續影響。

因個人知識和理解有限,本文第一部分側重簡單的理論介紹,重點是第二、第三部分,主要通過先秦時期各國的實踐來論證觀點。

一、黃老之學雖源於道家,卻是經世之學

從名字我們當然可以看到,黃老之學源自道家,並與老莊學派並稱道家的兩大學派。但與老莊清靜無為、注重自我修養不同,黃老之學全面繼承和發展的是道家社會政治主張,是一門實實在在入世的實用學說,有關宇宙哲學、個人修養等方面的主張則概括性吸收。

1、黃老之學主要繼承道家的政治思想

老子《道德經》是道家經典中的經典,是道家萬書之宗,其內涵極其豐富,不同的角度往往能推理不同的見識出來。而黃老之學雖然也以道作為招牌,但主要汲取刑名法術有關的政治思想,更偏重形而下的實用內容,主張將這些理論應用到實際中,道法結合,以法證道。

“道家無為,又日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史記·太史公自序》


曾經“黃老獨盛,壓倒百家”,還以為黃老之學只會修身養性?

黃老

2、黃老之學與諸子百家相互參考借鑑

在百家爭鳴過程中,黃老之學不斷吸收和借鑑其他諸子的學說,豐富自身的內涵,同時其他學說也吸收借鑑黃老之學的內容,共同促進了學術大融合、大發展。

  • 儒家

儒家以仁為核心,主張“為政以德”、“為國以禮”,注重道德教化。黃老之學吸收這些思想後,提出儒法並制、刑德並用,強調大一統的政治環境。而儒家純用禮教治理國家存在缺陷,容易導致國家大亂,如王莽新朝時期。國家通過吸收黃老之學的刑名有關觀點,逐漸形成陽儒陰法,或者外法內黃老的治國方式。

  • 法家

如果單從理論角度來講,法家本身是從道家衍生出來的,一方面道家講究道本清淨,以道生法,從哲學角度演繹出了法家;另一方面道家最先提出法、術、勢的概念,法家借鑑這種觀點,對應形成了三派學說。同時,國家如果單一運用法家的話,容易苛刑峻法,引發統治基礎極其脆弱,如秦朝因法而亡,漢朝也是吸取秦朝的教訓,在開國初期改用黃老之學治國理政,恢復民力。

《黃帝四經》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

  • 名家

名家主要探討名和實的關係,主張“循名責實”。而黃老之學主要借鑑名家邏輯概念,將名實關係引申到道法關係上,名既意味著名分,有一定的政治含義,又與法相合,以此論證法治實踐,從而以名論法,名法結合。

  • 雜家

因為黃老之學兼收百家之學,本身呈現出一種繁蕪複雜的狀態,《漢書·藝文志》便把《呂氏春秋》、《淮南子》等黃老著作歸入雜家中去。但其實這些看似複雜,實際都是以道家思想為核心,吸收借鑑其他內容也主要是為了論證道法關係,與《晏子春秋》這類純粹的雜家有本質的不同。

曾經“黃老獨盛,壓倒百家”,還以為黃老之學只會修身養性?

諸子百家


二、國家和私人開派立說,豐富學說深度

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不休,連年征戰,甚至城破國滅,國家生產受到很大破壞。因此,各國對如何恢復生產,休養生息的治理策略是有很大需求的,理論空間十分廣闊。先秦乃至西漢時期的黃老大家非常多,通過開課收徒、著書立說等方式,不斷將黃老之學發揚光大。

1、齊國稷下學宮是黃老之學主陣地

戰國以後,齊國田氏篡政,為證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追溯先祖根源,上溯遠的是黃帝后裔,近的是陳國公子,而老子是陳國人,因此以稷下學宮為主陣地,大力推廣黃老之學,壓制強調禮法、傳統的儒家等,以維護田氏的統治地位。

稷下學宮開始於齊桓公,齊威王時進一步拓展,以極好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自由的學術環境及大師坐鎮,吸引各國人才到此學習、授課、研究,使其成為我國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以及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化中心。齊宣王時,稷下學宮勢力最盛,其中黃老之學勢力最大、人數最多、著述最豐、影響最廣,著名代表人物有彭蒙、慎到、田駢、捷子、宋鈃、尹文,代表作有《管子》《慎子》《尹文子》《宋子》《田子》等。

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 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著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齊國的大力推廣和稷下學宮眾學士的發展,使黃老之學逐漸成為獨立的學派,大大提高了這門學問的社會地位,同時全面拓寬了黃老之學的理論邊界,為後世補充完善、總結整理和政治實際提供全面的理論指導。現代對於齊國發展黃老之學的作用也是非常認可的,郭沫若說,"黃老之術......事實上是培植於齊、發育於齊,而昌盛於齊的。”

2、秦國相呂不韋編纂《呂氏春秋》

稷下學宮的興盛,離不開齊國的大力支持,然而齊國後來被滅國,雖然復國,但實力大損,稷下學宮開始衰落。相對應的,西邊的秦國日漸興盛,尤其是呂不韋擔任秦相後,一心要為秦國制定一統天下之後的意識形態和治國方略,因此廣招天下賢士,各抒己見,隨後彙總出一本以黃老為主、兼容諸家的《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內容十分駁雜,分十二紀、八覽、六論,二十餘萬字,在當時可以說是宏篇鉅製,博採眾家學說,但以道家學說為主旨,兼收儒墨、名法、兵農、陰陽等學說。後世一度把這本書認為是雜家,但隨後確認他是道家黃老之學的著作,《呂氏春秋》雖然東漢高誘提出,“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成為最早認定此書歸屬的觀點。

曾經“黃老獨盛,壓倒百家”,還以為黃老之學只會修身養性?

呂不韋

可惜的是,秦王贏政因為政治鬥爭和觀點不同的原因,堅持秦國一貫的法家作派,甚至禁止諸子百家的散播,使呂不韋的一番心血付諸東流,也使秦朝兩世而亡。

3、漢朝淮南王劉安整理《淮南子》

西漢初年直至武帝初年,治國方略的依據便是黃老之學,在此情況下,當時的淮南王劉安意圖有所政治作為,於是招致賓客數千人,以道家思想為主體整理《淮南子》一書,呈現給當朝崇尚黃老之學的竇太后,獲得很高讚賞和認同。

《淮南子》同樣糅合了儒墨兵法及陰陽等諸家思想,主要宗旨仍是道家,也曾被作為雜家看待,但最終仍然歸於黃老之學,被譽為集黃老之學大成的著述。近代胡適稱它,“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的大成。”

4、《黃帝四經》《鶡冠子》等個人著述

除了官方修訂之外,一些未在史籍記載的個人或群體也著書立說,為黃老之學吶喊助威,代表作是《黃帝四經》《鶡冠子》。《黃帝四經》據說成於越國,越王勾踐被吳滅國後,痛定思痛,臥薪嚐膽十九年,治國理政成績斐然,於是有學者託名黃帝為論,成為黃老之學與《道德經》並重的源頭著作。

《鶡冠子》作者自稱此名,隱居於楚國,因平日戴鶡冠而得名,本以黃老,雜以刑名,歷代獲得很高評價。尤其是鶡冠子有一名出色弟子龐煖,成為戰國後期著名將領,他曾率趙軍擊殺燕將劇辛,消滅燕軍兩萬;又組織諸侯聯軍攻佔咸陽東大門蕞地(今陝西臨潼北),又攻佔齊國領土,幫助趙國獲得了出海口。

三、黃老之學政治實踐豐富,成果斐然

黃老之學在先秦時期能夠成為顯學之一,並不僅僅是他理論豐富,具有研究意義,更重要的是諸國以此作為國策,實施效果非常顯著,並得到多次驗證,如齊國、韓國及文景之治等,同樣也延續至今。

1、齊國管仲改革,成為首位集大成者

春秋初年,齊桓公是第一位借尊王攘夷名義稱霸的國君,這既在於齊桓公的知人善任、策略得當,更在於齊相管仲推行的積極變革。管仲比老子早出生100多年,當時並沒有正式的黃老之學。管仲變革涉及的領域非常廣,用後世單一領域的理論無法解讀,但與黃老之學的精神實質是非常契合的,因此把他作為後世黃老之學實踐的標杆。同時稷下學宮根據管子的事蹟、言論整理的《管子》一書中,黃老之學所佔篇幅最大,其次是法家,並有其他學說思想。

管仲改革與後世其他改革相比綜合性更加,既注重政治和法治,又注重經濟、社會、文化等,涉及領域更加全面,弊端更少、效果更好。比如他明確了官吏選拔、地方治理等制度,但沒有刻意限制貴族權力,而是通過國營產業獲利;他明確了兵制、法制,確定了百姓的義務責任,但又鼓勵商業,調節貧富差距,注重道德教化,避免官民矛盾激化;他鼓勵齊桓公稱霸,但打著尊王攘夷的稱號,幫助弱國、征討不臣,讓諸侯心服口服。

(管仲)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

曾經“黃老獨盛,壓倒百家”,還以為黃老之學只會修身養性?

齊桓公、管仲

2、韓國申不害變法,發揚黃老刑名學派

申不害是法家學派中術派的代表,但他的變法思想更多的是來源於黃老派的慎到,依據大一統的理論,在法、勢的前提下轉攻君主的術,史記稱他專攻“黃老之術”,所提出的“無為”,是讓大臣先有為,主動提意見,君主再最終表態。

因此,申不害的術法變革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強化君主權力,讓韓昭侯乾綱獨斷,掌握政事技巧,收回軍權和私兵,限制貴族實力和特權;二是整頓吏治,加強官吏考核和監督,見功與賞,因能授官。在此變法下,韓國雖然實力小,但仍然列於戰國七雄之一,並且在申不害為韓相期間保證韓國和平局面。

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3、漢初休養生息,創文景之治

雖然秦朝時期禁止諸子百家,但黃老之學仍在民間流傳,並在漢初迎來最興盛的時期,黃帝乃至掌權者無不習讀黃老經典,甚至躬身求學。如漢文帝、竇太后“

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皆讀《老子》,尊其術”,又如蕭何以寬儉為原則制定《漢律九章》,以無為的方式恢復百姓生產;曹參擔任齊相時向樂臣公學習黃老之學,擔任漢朝相國時沿襲蕭何政策,這是蕭規曹隨的來源;陳平年少時讀書,“本好黃帝、老子之術”。

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正是在以黃老之學為支撐的無為而治的施政方針下,漢初百姓和國家迅速恢復元氣,財富積累空前之多,創造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也為漢武帝時期發動漢匈戰爭提供了有力的物質基礎。

君臣俱欲休息餘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


曾經“黃老獨盛,壓倒百家”,還以為黃老之學只會修身養性?

漢景帝

4、黃老之學持續實踐

漢武帝親政以後,鑑於加強君主專制的需求,拋棄以往的黃老之學,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黃老之學再次進入低谷,影響了後續兩千多年的學術格局。但這不意味這黃老之學失去色彩,反而始終在中國古代史上隱藏式地扮演著對應的角色。

對於大一統王朝來說,君主往往採用外儒內法的統治思想,既滿足明君施行仁政的統治要求,又滿足個人權力慾望,這一點與黃老之學以君主視角來開展政治活動的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出於文化專制需要,不再以黃老之學的名義體現。

此外,中國古代一治一亂,構成了極有規律的一幕,亂世極大消耗國力、民力,治世又恢復和發展民力,在這個過渡期間,歷代君主往往不約而同採用類似漢初無為而治的策略,簡化並明確法令,減輕刑罰,同時輕徭薄賦,降低民眾負擔,使其專心生產,就這樣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治世如模板一樣出現,包括晉“太康之治”、唐“貞觀之治”、明“仁宣之治”、清“康乾之治”等。

【結語】黃老之學講清淨而入世,無為而無不為,既在先秦得到檢驗,又被歷代治時所採納,說明他的實踐極具意義,而且著述豐富、包容極強,學習黃老之學的不僅在治國理政有所業績,在外交、軍事、文化等方面也成績斐然。東漢時期因發生黨錮之禍等文化慘案,加上三國、晉朝時期的專制,黃老之學逐漸走向修身養性、玄學漫談領域,逐漸在歷史政治舞臺上失去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