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不出山,可能活的更久。如果是你会出山吗?

于野洋


首先反驳一下题主,诸葛亮一定会出山,理由很简单:自比管、乐。况且,对于心中有着远大理想的人,最重要的是才华尽显、抱负实现,活多大岁数对他们真有那么大吸引力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我们稍微了解一点就知道,管仲和乐毅两个人是都没有任何归隐历史的。管仲是典型的法家代表,富于改革精神,同时还是一位军事家;而乐毅除了是一位军事天才,在占领齐国的5年里,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智慧,轻徭薄赋、尊重民俗,准备从根本上占领齐国。

这二位东周时期的大牛人物,都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又是文武齐全,诸葛亮将自己比作他们两位,那自然是要成为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国之栋梁。而他在隆中为刘备时提出的战略规划,更是体现了他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如此一个天纵奇才,最终一定会选择出山,因为他不能让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他要为自己热爱的国家献出一份力量。

然后再谈,诸葛亮为什么隐居?原因也简单:暂时没得挑。

在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他的选择只有几个:北投曹操、东从孙权,近择刘表。

而根据以后的故事,大概推断诸葛亮谁也没选是两方面的考虑:

1、 不能尽其才。

2、 家族顾虑。

不能尽其才是主要原因,家族顾虑则是次要的。简单分析如下:

不能尽其才一方面是诸葛亮在上述几个阵营中都会属于小字辈,而且他们又各自不缺人,诸葛亮去了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各自的政治理想与诸葛亮都存在冲突:曹操已经在掌握大权以后渐渐滋生出更多的野心来;孙权有着强烈的保守江东的想法;刘表则干脆没有任何的进取心。

就像管仲辅佐的齐桓公,他虽然也没有太大的野心,但能够充分发挥管仲的才华,对于管仲而言,这就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诸葛亮的情况也一样,一个君主,如果二者兼备最好,退而求其次,也得满足一点,来让自己才华施展。很可惜,他们同时二者都不满足。刘备满足前一个但并不满足后一点,但这就已经够了。

家族顾虑则更多是因为诸葛家与荆州名门结为姻亲。这就使得诸葛亮如果出仕,于情于理第一选择都应该是刘表,但刘表又明显不行。

所以,既然暂时不能出仕,那就找个交通便利、离襄阳很近又适合读书学习的地方,继续自我深造。这就成了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理由。

况且,我们还得补一句。诸葛亮做出这样的决定,也得是基于整个天下的基本形势来的,刘备的存在应该是诸葛亮下定决心的一部分原因。他早把未来压在了这位“刘皇叔”的身上,因为这样一个极具韧性和战斗欲望的君主,这样一个奇缺CEO的一方诸侯,实在是太和孔明先生的胃口了。

刘备说,他能得到孔明,如鱼得水。可反过来讲,孔明拜得玄德,不也是龙游大海吗?


孤罔炎史


诸葛亮饱读诗书、精通八卦、熟知天文地理,他儒、法、道造诣都很深,他一生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羽扇纶巾,仙风道骨,道家底蕴尤为丰厚。他不出山,一定少很多烦劳,会活得很久。如果是我,我会出山,因为我更崇尚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风骨。

一、诸葛亮的追求

1、诸葛亮儒家的情怀

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说出的是诸葛亮的心声。处在乱世,深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趋势,更加洞悉“乱也必然,治也必然”的历史规律。

儒家文人操守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扎根于心,他治乱不惊。他隐居南阳、躬耕陇亩,广泛了解社会情势,坚持读书和思考,不断地修养自己,“穷则独善其身”,通过修炼为有所作为做准备,以求“达则兼济天下”。

2、诸葛亮的道家追求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一首插曲叫《卧龙吟》,很能反映诸葛亮的追求: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诸葛亮身上有着浓浓的道家情怀,中国道家都是治世隐于泉林,修德修身;乱世入世,以治国安邦为己任。适逢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诸葛亮非常清楚天下形势,也知道自己的归宿,但他却选择出世修德修身的路,满怀治国安邦的雄心和满满社会责任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出山辅佐刘备,治国安邦,成就事业。

2、治国安邦的抱负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说明他想成为匡扶正义、抵抗强暴、安邦定国的贤臣,也按照成就管仲、乐毅一样事业的追求修炼自己。

刘备“三顾茅庐”诚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他感恩知遇和不负所学,制定《隆中对》国策,然后贯彻国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并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后为了梦中的理想积劳成疾,病逝在北伐的路上。

二、诸葛亮的出世实践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夺益州、得汉中,称王称帝,三分天下得其一;

受托辅佐刘禅、修复联盟、重典治内、平南中、发展经济,把蜀国治理井井有条,恢复元气、迅速积累国力。

兴利除弊,积聚力量,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命陨五丈原,终未能如愿实现统一复兴汉室的夙愿。诸葛亮死前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天不助我也”。

水镜先生在诸葛亮出山时说“孔明虽得其主,而未得其时”。但诸葛亮却在“不得其时”的形势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帮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也算是走出一片全新的事业天地。

诸葛亮辅佐刘备17年,辅佐刘禅11年,一生实践更像一个入世修行者,内道外法,他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胸怀坦荡,是智慧力量的化身;他忠贞不渝、为国为民,是道德力量的化身;他人格高尚、意志超凡,更是意志力量的化身。

28年的入世就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修德修身的实践。

诸葛亮出山时对弟弟诸葛均说“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28年后,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五丈原,我们更多的是敬佩和长叹。

综上所述:诸葛亮如果不出山,他会活得长久些。但是,作为所学深厚,造诣很高的文人,他的修为之路,更随着社会时势需要而变动,乱世治国安邦更是他的追求和情怀,更是他修为实践道场,修德修身,才是他所有思想和行为的目标。因此,他出山是一定的,宁可寿短,也心系苍生,这就是中国文化在他身上积淀的道德力量。

这个历史人物给我们的启示:“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事业要学得智慧,凝聚道德,强化意志,心虑专一,才能有所成就。


晴空远望史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诸葛亮最后的死因是劳累过度而死,如果诸葛亮不出山一直留在隆中的话,那么安逸的生活一定会让诸葛亮生活的更好。我很喜欢诸葛亮这个人,今天就尝试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一、诸葛亮出山前的生活

很多朋友上学的时候都学习过《出师表》,里面诸葛亮对于自己的生平进行介绍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因为这句话,很多朋友可能觉得诸葛亮真的是在南阳一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艰苦贫寒的隐士的生活。但是说实话,诸葛亮过得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艰苦度日的耕地生活,他种地可能就是为了陶冶情趣、打发时间,就像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般。这种种田并不专业,也不能养活自己,毕竟种出来的田没法看,往往是“草盛豆苗稀”,让真正的老农民看到怕是要大骂几句。

诸葛亮自幼就是个孤儿,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弟弟诸葛均,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便去投靠自己的从父诸葛玄。诸葛玄这个人是豫章太守,并且与荆州牧刘表关系很好。刘表早年是个士人,曾经身陷党锢之祸,素有文名,与诸葛玄等文人交好也不奇怪。

此后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诸葛玄一家便投奔了刘表,之后在荆州安定了下来。俗话说得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诸葛玄的家底子应该不薄,再加上刘表的照顾,诸葛亮一家的生活水平应该是非常好的。诸葛亮“身高八尺”,如果没有丰厚的家底支撑估计也长不了那么高。

之后诸葛亮就去读书了,在东汉末年,读书不是人人都读得起的,只有真正的有钱人才能读书。我们举诸葛亮的主公刘备为例,刘备家中贫穷没有钱读书,因此刘备读书的钱都是他的族人刘元起资助的。刘备读书的时候都干了什么呢?据记载: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也就是说刘备读书的时候,凭借着刘元起给他的生活费就可以去玩狗马、玩音乐、买很多衣服、结交朋友……由此可见读书是一个花钱的事情。

而诸葛亮的老师不是别人,是当时出名的大儒水镜先生司马徽,因此诸葛亮在读书上的花销估计也不逊色于刘备。

诸葛亮身边的朋友也不是一般人,其中有颍川石广元、颍川徐元直、汝南孟公威、博陵崔州平、襄阳庞士元等人。里面崔州平太尉崔烈的儿子,崔均的弟弟。剩下的几人出身恐怕也不简单。(徐庶游侠出身)

诸葛亮曾经评价大家“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要知道在东汉末年,当官主要依靠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这两个制度非常依靠家世的加成,如果出身贫寒之家,那么光凭借能力恐怕很难做到一州长官,必须依靠身边亲朋好友的举荐才行。例如说庞统一开始在刘备麾下仅仅是一个小县令,后来依靠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才得以在刘备麾下崭露头角的,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家世关系的加成,一个人很难在东汉出头,更别说是做到一州一郡的长官了。

据田余庆先生的分析,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提出不是简单地对着地图说话,虽然益州西凉一带诸葛亮很难到达,但是诸葛亮势必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于荆州附近进行了考察,因此才能提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建议,这说明诸葛亮至少是对荆州附近的地形非常熟悉的。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诸葛亮在学习之余非常注重实地考察,颇有一些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精神的影子在。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对诸葛亮在出山之前的生活做一个大体的概括:诸葛亮生活富足,喜欢看书,闲暇时候喜欢进行一些体力活动以锻炼身体,交友广泛,朋友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二代人物,身体力行,喜欢外出进行一些户外考察。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在荆州的生活是安定而且富足的,如果诸葛亮不出山的话,他可以在荆州一直延续这种生活,凭借着诸葛亮的能力和在荆州的声望,他可以过着非常好的生活。

二、诸葛亮为什么出山

如果我是诸葛亮的话,我一定会出山的。俗话说的话:“学得屠龙术,卖与帝王家”。诸葛亮学了一身本领,如果日后不能用在辅佐君王之上,那么这一份本领就大打折扣了,就仿佛是“锦衣夜行”一般,虽然好看但是没人能看见。

首先来说,诸葛亮对于实现自我价值有着非常高的期盼。《三国志》中记载:

“(诸葛亮)身长八尺,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诸葛亮喜欢《梁父吟》,《梁父吟》的内容就是讲的是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说明诸葛亮在内心之中不排斥残酷的政治斗争与阴谋诡计,这可以从侧面说明诸葛亮内心是一个不甘于寂寞的人,他希望自己的一身本领都可以得到施展。

另外,诸葛亮喜欢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管仲为良相,乐毅为良将,诸葛亮以此二人来比对自己,说明诸葛亮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上马打仗,下马治国”的全能型的人才。此后的历史发展也证明诸葛亮无论是文韬还是武略都是十分杰出的人,可以说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代表人物之一了。

因此从自比管仲乐毅与《梁父吟》一事中可见诸葛亮是十分希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

其次,诸葛亮的身边人都对诸葛亮有着非常大的期盼与赞赏。例如说诸葛亮在自称管仲乐毅之时,身边的人都觉得诸葛亮大脑不太好,只有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徐庶等人真的认为诸葛亮的才能比得上管仲乐毅。

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也称赞诸葛亮为“卧龙”,而最初提出“卧龙”这个称号的则是庞德公。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亲朋好友老师同学都十分欣赏诸葛亮的才华,在这一批人的鼓励之下,诸葛亮更愿意去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困死在荆州一地中。

最后,刘备对于诸葛亮的信任与认同。有句名言说得是:“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这种信任感与赞同感往往会换来古人的誓死效忠。

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已经是天下成名已久的英雄人物了,而诸葛亮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个酸书生和大话精。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愿意去犯下身段三顾茅庐去见诸葛亮,这本身就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反观曹操,在实力强大之后面对着张松的归顺,曹操居然干出了羞辱张松之事,最后张松便投降了刘备。

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在《出师表》中曾经回忆了这段感情,诸葛亮写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因此从《出师表》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深切的感情。

因此从以上三点来分析,诸葛亮即便是死,也非常愿意走出隆中来表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即便诸葛亮最后死掉的时候,他也仍然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留下了自己的价值,留下了自己万年传诵的故事。

正如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引人深思的一段话一样:

“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拼搏的人生,即便是最后累死,也是诸葛亮所喜欢的吧。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