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七月,贵州公交车坠湖事件引起社会轰动。


事发后,新闻媒体追踪报道中“强拆”“工资低”成为案发动机的猜测。


不少有网友评论:“这是又来洗白了吗?”


最终,警方定义此次事件为“向社会的蓄意报复”。


犯罪者的想法已经无法追溯,只是想到在「恶」发生之后。


我们是否要去叩问一下:恶的产生源头?


这部剧,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发。


《我们与恶的距离》

The World Between Us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01 - 加害者与被害者


故事开始,辩护律师王赦(吴慷仁 饰)在法院门口接受记者采访时被泼粪。


动手的是受害者家属,他们大喊着:“你这个人渣。”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因为王赦帮杀人犯李晓明进行辩护。


凶手李晓明在电影院中开枪扫射,共造成9死21伤的悲剧。


这桩无差别恶性杀人案,是台湾近五年来死伤最多的案件。


故事发生在杀人案发生的两年后——


品味新闻台主管宋乔安(贾静雯 饰)在那场惨案中失去了儿子,两年来一直没走出伤痛。


她变成一个怼天怼地的“霸总”,待下属极为严苛。


婚姻状态亮红灯,和女儿关系不好。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两年前,本来陪着儿子在电影院看电影,她想着稍微放松自己,出去喝了杯咖啡。


偏偏就是那几分钟,枪声响起,夺走了她儿子的生命。


从此之后,她就陷于罪恶感无法自拔,想象如果当时没有离开那几分钟,或者就能保护自己的孩子。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除了受害者家属,镜头还聚焦到一组经常被忽略的群体——加害者家属们。


我们常常认为孩子的过错与家庭教育有关,如果家庭出了杀人犯,父母是连带责任。


就像剧中李晓明的妈妈所说:“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里,我把小孩教错了?全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要花20多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杀人犯家属”的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解除了。


逃避是错,出来赔偿、道歉、下跪也是错的,没有人相信他们所做的一切是诚心。


他们隐姓埋名躲到乡下,小心翼翼生活。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凶手李晓明的妹妹为了走出案件的阴霾,改名为李大芝(陈妤 饰)。


在老师的推荐下,她阴差阳错来到品味新闻台,成为宋乔安的下属。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李大芝小心翼翼工作,在李晓明被判决当天的情绪外露,还是被宋乔安发现与凶手的关系。


她派记者跟偷偷踪拍摄李大芝,隐姓埋名生活的李家父母再次被曝光。


对方愤怒冲到电视台责问——我和我家人连活下去的权利都没有吗?


宋乔安崩溃说:那我儿子有活下去的权利吗?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惨吗?


太惨了,而且这是一道无解的题。


受害者家属,无法接受至亲离开的悲痛;


加害者家属,不知道要如何才能为犯罪的亲人赎罪。


于他们而言,这都是旷日持久的苦痛。


02 - 司法与民意


所有人都急切希望判处张晓阳死刑时。


社交媒体上认同“难道我们的纳税就是养这样的人渣一辈子吗?”这样留言的不在少数。


在现实社会中,特别容易要求人们去站队,来去判别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为坏人辩护就是帮凶,犯罪分子的家属也是罪人,剖析犯罪分子的悲惨背景就是在洗白.....


我们总是喜欢用“二元论”,用非黑即白的观点表达观点,贴标签分辨好人与坏人。


而为杀人犯辩护的王赦在人们眼中就是另一名恶徒了。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泼粪、骚扰短信,还有向家人的社交媒体发出死亡威胁。


这样恶劣的舆论环境中,就连家人也不懂得他在坚持什么。


在王赦看来,一报还一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解决了“恶人”,不意味着恶就结束了。


他认为:对无差别杀人的预防,是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所以他想让张晓阳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研究悲剧发生的逻辑。


然而法院突然绕过其他案件,判决张晓阳死刑。


在辩护律师,家属都来不及反应时候执行判决了。


王赦十分愤怒,他认为政府不应该为了平民愤,就快速结案。


民主与法制不应该跟着犯罪陪葬,即使罪人也应该享有基本的人权。


但也有观众质疑,律师所坚持的“正义”是不是一种极端的伪善


哪怕弄懂了杀人犯脑子里想的是什么,这些惨案就不会发生了吗?


借由这个角色的困境,也向我们提出的疑问。


但编剧不可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03 - 媒体与舆论


《我们与恶的距离》展现了媒体的现状:抢新闻、标题党、片面式的报道......


一切都是为了收视率。


例如将“女大学生被撞死”新闻中的“女大学生”更改为“高材生”;


在没有任何信源支持下,播出普吉岛爆炸的新闻,但后续被证实为假新闻;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就像第二集发生了一场挟持案,嫌疑人抱着一个黑色大包进入了幼稚园。


记者采访围观的居民,他们说——是精神病啊


在没有任何资料核实的情况下,电视台就播出新闻“惊传精神病挟持幼童。”


包括媒体报道“害资方损失三千万”,实际上也是从未求证,子虚乌有的事情。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媒体引导舆论,简单粗暴将某个群体标签化。


就像精神病医生所说:“你们老是喜欢将病人说成不定时炸弹。”


当代人喜欢从新闻媒体去了解真相,如果新闻不够客观、公正,病友们回到社会上很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当我们以上帝视角观看时,很容易看到各方情况,看到更完整的全貌。


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由于媒体报道、个人生活经验等等得到片面,甚至扭曲的结论。


人不是全能先知,所以每次输出观点时,都应该更加谨慎。


而媒体在报道时,更应该坚持新闻底线。


不然,我们都可能在某一瞬间“作恶”。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04 - 我们是否会成为那个“作恶”的人?


我们究竟离“恶”有多远呢?


剧集开头YouTube评论,也展现了各种网络暴力。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现实中网络暴力也普遍得令人心惊,不必说明星的生活会被网友用显微镜观看,就连普通人的言论也很容易被狙击。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早已研究过这种现象:群体数量庞大,群体中的个人难以被追责,所以他们对于道德约束就会消失。


所以会有那么多不明真相、极具主观性的谩骂。


这些站在道德高地谴责罪行,会让个体在一瞬间觉得自己善良高大。


在网络的匿名保护下,许多人的恶意行为,不必担负任何后果和责任。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恶”,打着“正义”口号的集体狂欢,最终变成了加害者。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你有标准答案吗?”


人性是复杂的,好人与坏人难以辨明,好人与坏人的界限也并不是那么明显。


剧中提起很多的疑惑其实都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就如主创在阐述片名标志设计时所说——

“我们”的字体比“与恶的距离”更大,而其中的“恶”并不是单一特定的罪人,而是要强调“我们”与自己心中恶意的距离。”


吹爆这部华语9.5高分神剧,拍出了我们不能碰的现实


警惕内心的幽暗之处。


警惕别让自己成为了「恶」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