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書法-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可以給茅盾諸多“家”的頭銜,比如小說家、評論家、翻譯家、編輯家,這些都恰如其分。但如果稱茅盾是“書法家”,那就值得商榷了,為什麼?茅盾晚年在致施蟄存的信中寫道,“我的字不成什麼體,瘦金看過,未學,少年時曾臨董美人碑,後來亂寫。近來囑寫書名、刊物名者甚多,推託不掉,大膽書寫,都不名一格。‘新文學史料’五字,自己看看不像樣。現在寫字手抖,又目力衰弱(右目0.3視力,左目失明),寫字如騰雲,殊可笑也。”也就是說,茅盾不承認自己擅長書法,臨帖習字,終因“亂寫”而沒有成功。

茅盾的書法

茅盾1941年在香港主編的《筆談》

  幾年前,茅盾的一篇手稿作品在競拍中拍得了上千萬元的天價,引來眾多關注,也引發了一些討論甚至爭議。有人說茅盾的手稿完全可以媲美書法家的書法作品,也有人說這只是一件文學作品而已,還有人認為兩者都是。有人分析,之所以能夠拍得如此高的“天價”,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手稿本身的書法價值。無論如何,在茅盾眾多的手稿裡面,書寫確實構成了他特有的風景之美。

  茅盾少時的作文就顯出了不俗的功力,老師給出的評價也相當高,其中不能說沒有書寫漂亮的加成。他的《秦始皇漢高祖隋文帝論》,老師的評語是:“目光如炬,筆銳似劍,洋洋千言,宛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茅盾講究書寫的實用性或適用性,即讓人看得懂,也讓人看得舒服。從他的早期文章手稿看,他的書寫敦厚質樸。他臨“董美人碑”,“亂寫”中找到了竅門;他看“瘦金體”,雖“未學”,卻心領神會;他不自覺將兩種書寫融合,形成自己的個性。我們看茅盾後來的手稿,這種個性幾乎沒有變化,所不同的是,“敦厚質樸”可能被打磨得更加靈動纖秀,更加文人化。

  寫文章,茅盾無意將他的手稿寫成書法模樣,假如那樣,思維重心偏移,恐“書寫”不成,連“文章”也做不好。但就是在這“無意”之中,他的書寫偏偏隨“文”起舞,相得益彰。有人認為,看茅盾的字,最好看他的手稿文章(書信),他那無心插柳的書寫,根植於文章沃土,綠蔭一片,這就是書法。

  茅盾還曾題寫“廈門園林植物園”,但前幾年被拿掉了。園名更改為“廈門植物園”,並請當地書法家撰寫了新的招牌。園方的理由是茅盾的“字體雋秀,筆畫較細”,如果硬拿掉“園林”二字重新“組裝”,看上去不太和諧。此外,園方打算把原來的繁體字換成簡體字。

  書寫除了讓人看得懂看得舒服,作為更進一層的書法,那就要講“法則”,講“藝術”。1941年9月茅盾為他在香港創辦並題寫的雜文刊物《筆談》刊名,儘管寫得雋秀,但筆畫渾厚飽滿。

  改革開放初,他的許多作品再版,他要重新編訂自己的文章,還要為自己的文章題寫篇名、書名,那時手寫的書名不多,唯茅盾的書名幾乎都為手寫,也最多,《茅盾短篇小說集》《茅盾散文速寫集》《茅盾文藝評論集》等,寫得淳雅婉麗,看得出這些具有“文章體”特點的書寫,不僅茅盾自己偏愛,編者、讀者也尤為喜歡。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19日 1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