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後面一句更經典,卻被人忽視

常言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是廣為人知的一句俗語,而由於個人閱歷因為經驗,所以我們不再輕易使用毫無價值的同情心,因為很多看似可憐的人背後,其實都由他自身原因所導致而成,這句話也確實可以應驗,在不少人的身上,於是被人定義為真理。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後面一句更經典,卻被人忽視

生活中有很案例就的確有許多不值得被同情的人,一些人大家只看到了他晚年淒涼,子女不孝順,自己一個人孤苦伶仃,卻從沒有人知道他年輕時因為愚孝或者見異思遷拋棄妻女的絕情。有些人被自己的親生父母斷絕的親情關係,都怪罪天下怎麼會有這樣狠心的爹孃,但沒有看到這個孩子因為溺愛下長大,打爹罵娘整天花天酒地啃老的畫面。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後面一句更經典,卻被人忽視

也有人責怪一些女人在外面不夠給丈夫留面子,說鬧就鬧言辭犀利怎麼就不懂得好好溝通,卻沒有看到天天年年她獨立支撐這個家的同時,男人像個逆子一般說不聽,罵不改的執拗任性。更會有人覺得男人喪盡天良離婚的時候讓女人淨身出戶,半毛錢沒有拿走,卻沒有看到個例下,這個女人揹著丈夫偷情用家裡錢資助外面情人買車買房,為了約會連孩子都不管不顧不為人啟齒的真相。

因果關聯,往往我們容易只看到眼前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後面一句更經典,卻被人忽視

的果,卻未能去探求造成結局的因,所以不盲目下判斷或者是對人的尊重,對事的公證。與此同時,這句俗語鮮為人知的下半句更為經典,它就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後面一句更經典,卻被人忽視

人有時候都會不同程度都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指責點評別人生活及言行,但卻從未真的做到了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處境與感受,也從未多方位角度去宏觀整件事的前世今生,最終把自己以偏概全的定義分類,把那些不能被自己理解的或衝突的結論,就變成了不可原諒的行為。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後面一句更經典,卻被人忽視

殺人犯可怕該殺,因為他毀掉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生命,更是多個家庭的悲劇和絕望的人,然而卻很少有人去探索形成促動殺人行為背後的成因是什麼。人人都知道殺人償命,除一些極度變態之外,正常人不是走投無路怎麼會失常下用自己以命相拼,並非贊同這麼做,只是在引導同一件事的多面性思考。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後面一句更經典,卻被人忽視

我們並不瞭解別人的處境,或許也根本不想浪費時間去了解,偏偏喜歡充當人生評論員的角色,不假思索用“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搪塞解讀,將過錯歸咎於他人,然後成為談資和笑料。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其關鍵的精華就在於提醒世人要多方位去全面思考問題,不輕易評論,不隨性盲從,多幾分思考,不輕言定義“鍵盤俠”不是英雄,只能成為噴子一般的存在,引起短暫的輿論,傷害的卻可能是一些本就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經歷無辜的受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