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唐朝中央政府憑軍事實力平定的嗎?

打坐的板栗


首先我們來看看安史之亂的起因:

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發生其根本原因就是隨著唐朝國力的增強其政治經濟制度也隨之改變。我們先說說軍事制度的改變,唐玄宗之前唐朝實行的是府兵制沒有職業的軍人,但是伴隨著唐朝經濟的發展府兵制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的國情,因此唐玄宗開始把府兵制廢除改為職業軍人,並且設立了專門帶兵的節度使,安祿山便是唐朝最大的三鎮節度使。

節度使的設立雖然增強了唐朝軍隊的戰鬥力,但是也種下了唐朝後100多年的藩鎮割據的惡果。談完軍事我們在說說經濟制度的改變,唐朝經常被我們說成盛唐,因為唐朝經濟的繁榮在當時絕對NO1。城市貿易的繁榮農民生產力的提高必然會把更多的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到城市中來,而國家的稅收也由農業稅慢慢的變為了商業稅。而這突如其來的改變唐玄宗似乎並沒有準備好如何應付,唐玄宗為此設立了大大小小几百個徵稅部門,這些部門相互獨立因為沒有監督合作造成大量的重複徵稅現象,久而久之就埋下了唐朝動亂的禍根。安史之亂後唐朝奇怪的政治現象:潘鎮割據

雖然安史之亂被平息了,但是唐玄宗時期形成的藩鎮割據卻沒有被除掉,唐玄宗後的十幾個皇帝基本上都只是擁有半壁江山,他們必須和藩鎮節度使相互妥協利用才能維護社會的穩定。宦官專權,出現了宦官立君現象

唐朝從李淵建國到唐玄宗去世一直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情況,可是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皇帝們卻陷入了宦官專權的怪圈,有的皇帝還被宦官害死了(唐敬宗就是被宦官毒死的),然後由宦官做主又立了一個聽話的新君,真是可悲可嘆啊。唐朝後期之所以出現宦官專政和上面的藩鎮割據是分不開的,我們都知道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的權威被嚴重削弱,因此唐朝的皇帝們就想利用宦官加強中央集權,沒有想到的是皇帝集權沒有搞好卻被宦官把權利分去了。朋黨之爭

皇帝權威削弱,宦官勢力崛起,這樣的時代背景為結黨營私創造了優良的生存土壤。伴隨著這種朋黨之爭的愈演愈烈,直至把衰落的大唐帝國推向滅亡。


成功始於勤奮9


安史之亂的平定,其實只是名義上的,或者說只是安史父子四人死了而已,而河朔三鎮依然是安史降將把持。

從另一方面來看,河朔三鎮雖然在安史之亂後事實上獨立於中央政府之外,但畢竟不再造反,所以也可以說安史之亂平定了。

安史之亂的平定,以下五方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安史集團內部的自相殘殺

安慶緒殺安祿山,史思明殺安慶緒,史朝義殺史思明。

若非如此,唐朝能否平定安史之亂還真的不好說。

2,回紇助兵

安史之亂的平定,回紇功勞很大,這是唐肅宗通過和親換來的。回紇三次出兵,助大唐收復兩京。

3,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朔方軍

安史亂前,大唐兵力集中在安祿山的東北三師(幽州、盧龍、河東)和哥舒翰的西方二師(河西、隴右)。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便以哥舒翰的西方二師在潼關抵抗安祿山。然而哥舒翰戰敗被俘,西方二師全軍覆沒。

之後,由於安西、北庭兵在西域,過於遙遠,從此大唐便只剩下朔方軍可以抵抗了。

於是,在靈武即位的唐肅宗李亨便令在山西河北作戰的郭子儀、李光弼回師護駕,二人遂成為對抗安史叛軍的主力。

4,張巡守睢陽

張巡固守睢陽,避免了大唐江淮財賦之地落入安史叛軍之手,而這一點為大唐在後來的反攻提供了經濟上的保證。

5,僕固懷恩對河北地區的懷柔

只殺史朝義,其餘只要歸順便一概不論。

這一政策使史朝義陷入了四面楚歌之局,最終被逼自殺。而河朔三鎮也在名義上歸順了大唐。

因此,安史之亂的平定,並非簡單的依靠中央政府的軍事力量,而是各方面的合力所促成的,有回紇的助兵,也有安史集團的自相殘殺,更有對安史降將的安撫。

同時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大唐中央政府失去了對地方藩鎮的真正掌控,藩鎮割據的時代到來了。


心向青山


如果大唐真能憑藉軍事實力平定安史之亂,那就可以繼續再造盛唐帝國了。安史之亂後,大唐朝廷已經沒啥存在感了。甚至,有人直接說大唐已經亡了。因為安史前後的大唐,就是完全兩種不同存在的物種。前一個高光至巔,世界性的大帝國;後一個黯淡無光,只具有區域意義。

所以,安史之亂,並不是大唐通過軍事實力平定的,甚至也不能說是通過政治手段平定的。因為都不好意思說是平定,河北三鎮就是證明。

01.安史叛軍是當時的最強軍事存在

范陽軍雄冠八鎮之首、清河糧倉號天下北庫。這就是安祿山的實力,既有軍事實力又有經濟實力。范陽軍,打遍天下無敵手;河北道,財甲整個大帝國。

所謂八鎮之首,是指天寶時的緣邊十節度使,分別是范陽、平盧、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劍南以及嶺南的經略使。

應該是雄冠十鎮才對啊。平盧一直居於范陽之下,范陽節度使往往兼任平盧節度使,所以兩個可以看作一個。嶺南是經略使,比之節度使還差一級,所以說雄冠八鎮之首。

河北道是經濟中心,就不論了。那憑啥范陽軍這麼厲害?

能跟范陽比權量力的,也就河西節度使。其他節度使無論是士兵數量還是士兵質量,都沒法比。但是,河西節度使要稍遜於范陽。

一個原因是河西地區太窮,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所以還得靠朝廷賙濟。但是范陽不需要,因為河北有錢。簡單說,撇開大唐朝廷,河西無法完全支撐河西節度使的這支軍隊。但是,撇開大唐朝廷,范陽軍不僅能活,而且可能會活得更好。

另一個原因就是河西節度使,從皇甫惟明開始就沒啥好結果,王忠嗣到安思順再到哥舒翰,連續更迭。雖然安思順和哥舒翰也能幹些年頭,但不足以形成對河西軍的絕對控制。安祿山就不一樣了,從公元744年當范陽節度使,一直幹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而且,還被叛軍尊為聖人、宗教領袖。范陽軍這種凝聚力,是河西軍沒法比的。

所以,安史之亂一爆發,大唐根本就幹不過三鎮安史叛軍,而三鎮安史叛軍主要就是范陽軍。

02.安史叛軍打遍天下無敵手

雖然安祿山兼任河北道採訪使,但是河北的地方部隊,也就是團結營,根本就不忠於安祿山。但忠誠在實力面前,可能不值一提。安祿山范陽起兵,河北道的地方部隊只能開城投降,根本就沒法打。

職業軍人打民兵,不算本事,即便突破洛陽、橫掃河南,也不算本事。因為能跟安祿山較量的,只有河西、朔方這兩鎮職業軍人。但是,潼關血戰的結果卻是: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你這還怎麼打?

那也不能說安祿山打遍天下無敵手,等西北邊軍集結完畢,才能一決高下。這個允許。長安反擊戰,大唐打勝了,而且還把洛陽給收復了,把安慶緒打回黃河以北。

實際的情況則是:李嗣業的陌刀隊雖然很厲害,但是發揮關鍵作用的還是四千回紇騎兵。大唐藉助外力,才把叛軍趕出兩京。

然後,就是鄴城之戰,大唐九節度使麾下號稱六十萬大軍圍攻鄴城。結果呢?一個安慶緒死活消滅不了,等史思明的大軍一到,又把大唐打成了至暗時刻。安史叛軍再入洛陽,而且兵向長安。還好史思明死了,所以叛軍停止了進攻長安的步伐。

之後就是將近兩年時間的休戰,大唐真心打不動了。後來的變數,也不是回紇人再次參戰,而是安史叛軍內部搞起了分裂。這個毒蛇巨蟒,分成了四頭蛇,分別是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薛嵩等四支軍隊。但是,這四支軍隊,大唐一個也消滅不了。

在史朝義戰敗逃跑後,大唐是以一種政治協商的方式平定了安史之亂。不僅一眾安史舊將沒被追責,而且還能擔任節度使。所以,安史叛軍根本就沒被消滅。冊封的四個節度使,也不聽大唐的,自己在自己地盤上搞起了獨立王國,形成了一直驕橫的河北三鎮。

03.河北三鎮一直讓大唐頭疼

投降了,但還不服,這就是大唐治下的河北三鎮。那麼,大唐可以軍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並用啊。換節度使、插地方官,這是政治手段,也得把這夥人給收拾了。政治手段不奏效,那就繼續軍事手段,也就是接著打。

一個原因是大唐朝廷一直受困吐蕃,吐蕃這個外患比河北三鎮更要命;另一個原因是沒有賣力跟著大唐朝廷打三鎮的地方軍隊;再一個原因就是河北三鎮一直就不好打,根本就打不動,這夥人太厲害。

但是,到了唐憲宗時代,大唐還是把河北三鎮給收拾服了。三鎮的節度使,要麼主動入朝當官,要麼直接辭職不幹。這時候,大唐朝廷想讓誰當河北三鎮的節度使都行。但是,無論誰當這三鎮的節度使,也搞不定已經形成軍事利益集團的三鎮職業軍人。

“長安天子,魏博牙兵”。魏博牙兵,就是三鎮之一的魏博節度使的親兵部隊。天下就兩類人最牛,一個是長安的大唐天子;一個是魏博節度使的牙兵。就是這種局面,三鎮節度使是誰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問題不在節度使而在三鎮軍事利益集團。

五代十國的亂象邏輯,就是皇帝聽將軍的、將軍聽士兵的。而這個亂象邏輯,就是從大唐的藩鎮演變而來的。

所以,安史之亂被平定,並不是建立在大唐的軍事武功之上,而是一種政治上的不得已。大唐朝廷以及天下兵馬加在一起,也幹不過安史叛軍,最後只能形成河北三鎮或服或叛的局面。這夥人高興了,就聽命朝廷;不高興了,就造朝廷的反。

所以,結論就是大唐根本就不是通過軍事實力平定的安史之亂,甚至也可以說安史之亂就一直沒被平定,只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兩個人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