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的詩作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志向、性情,你從詩中看到了怎樣的唐朝詩人劉禹錫?

酸甜苦辣70826



劉禹錫,字夢得,河南洛陽人,生於唐大曆七年,也就是公元772年。他生活在一個小官吏家庭,自稱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恐怕並不可信。


貞元九年,也就是公元793年,劉禹錫進士及第,時年才21歲。和他同榜的,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叫做柳宗元,但柳宗元比他還小一歲。後來他和韓愈、柳宗元同朝為官,關係親密。


劉禹錫的官運不好不壞,他和柳宗元都參與了權臣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活動,一時風頭很盛,但不久改革失敗,王叔文被殺,他和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貶到很邊遠的州,他得到的官職是朗州司馬,朗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


十年後,劉禹錫才被召回京城。朝廷本來要提拔他,但他寫了一首詩,叫

《遊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道是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詩歌很快傳了出去,權貴們看到後,很不高興,硬說這首詩是暗諷他們。說實話,這完全是羅織罪名,但當時是專制時代,並沒有理可講,於是劉禹錫又被貶為播州刺史。播州在今天的貴州遵義,在唐代,那地方鳥不拉屎,比湖南常德還要差得多。


御史中丞裴度可憐劉禹錫,向皇帝求情:“播州是猿猴的天堂,不適合人居住,劉禹錫老母已經八十多了,無法跟著兒子一起去,這等於讓她和兒子生離死別,這和您以孝治天下的意識形態不合,希望能把他改派到稍微近一點的地方。”皇帝說:“當兒子的,本來就該謹慎做事,以免父母擔憂。像劉禹錫這樣肆意謗訕朝廷,後果極其嚴重,怎麼能夠饒恕。”裴度嚇得不敢說話。好在一會兒後,皇帝臉色轉為溫和,說:“我剛才所言,是想闡明做人兒子的道理,但不想傷他母親的心。”隨即把劉禹錫改派為連州刺史,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省連州市。後來他又相繼做過夔州刺史、和州刺史。


十三年後,劉禹錫才又回到京城,在外貶謫共23年之久(實際上,滿打滿算是22年)。但他性格剛直,這些遭遇沒有摧折他的骨氣,回京後不久,他又寫了一首《遊玄都觀詩》:“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又到來。”意思是,你們能奈我何?我老劉還不是又回來了。朝廷當然又不高興,雖然沒有把他怎麼樣,但他升官是很難了。


劉禹錫後來相繼做過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同州刺史等,品級也不算低,都在三四品上下,但都不是重要職務。很多人包括後世學者,都認為劉禹錫才華雖高,但仗著自己有才華,從不約束自己的言行,性格又有點偏激和狹隘,才會混成這樣。會昌二年,也就是公元842年,他在東都洛陽去世,終年70歲。


劉禹錫的詩歌和文章都寫得很好,文章與柳宗元齊名。他晚年住在洛陽,當時白居易也住在洛陽,已經是詩壇領袖,無人可與匹敵,只有劉禹錫的實力足夠與其唱和。

劉禹錫和白居易同齡,科名比白居易早,但混得比白居易差,心情一定很抑鬱。他的詩歌以《西塞懷古》和《金陵五題》等著名,他的官運雖然坎坷,但因為詩文的才華,很多大官都請求和他結交,可見才華也是可以匹敵富貴的。


梁惠王


問題:從一個人的詩作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志向、性情,你從詩中看到了怎樣的唐朝詩人劉禹錫?

前言

前兩天剛好寫了一篇《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佛系白居易和中二劉禹錫的不同人生觀》,從老年的白居易和劉禹錫的兩首詩裡可以看出這兩人的不同價值觀。

一、先看看這兩首詩

這兩個人是多年好友,而且同年生人,在開成元年(836年),劉禹錫(772-842)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這時白居易(772年-846年)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這一年都是六十四歲,二人重聚在一起少不了詩歌唱酬。白居易給劉禹錫寫了一首詩,劉禹錫收到後頗有感慨,回贈了一首詩

1、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2、下面是劉禹錫酬和白居易的贈詩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二、兩人的相似經歷與不同的氣質

劉白二人年輕時,都有匡國救民之宏志。遇到挫折後,白樂天開始信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但劉禹錫則屢經坎坷而不屈不撓,直至老而不休。從劉禹錫的兩首《遊玄都觀》就能看出來。815年, 八司馬事件後好容易回到京城,卻嘲笑人家“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老街味道


劉禹錫的詩自然流暢、簡練爽利,想要了解他的性情,當然要從他的生平經歷入手。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他出生在一個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世家,自幼好學,精通諸子百家,詩文辭賦。在青年時代,可謂一帆風順,平步青雲。

貞元二十一年,永貞革新失敗,劉禹錫突然從人生巔峰跌到谷底,之後他一被貶就長達23年。在此期間,他寫下名作《秋詞》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在詩中,他表達的是一種不屈不撓、奮發自立的情懷,給他人以啟迪,給自己以激勵。

不久,劉禹錫被召回京城,已經是物是人非,他對那些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徒很不以為然,於是借遊玄都觀寫了一首詩: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一出來,劉禹錫再次被光榮貶斥。明知如此,他依然樂呵呵地上路了。這次貶斥也造就了另一經典: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被貶13年,劉禹錫又被召回京城。他想起那個玄都觀的桃花,於是舊地重遊,又寫下了一首詩,來抒發心中的感慨:

再遊玄都觀
劉禹錫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比較前一首詩,這首諷刺更為辛辣,態度更為倔強。這首詩一出,他自然又被貶斥。836年,65歲的劉禹錫朝廷上書辭官,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總而言之,劉禹錫在憂患的謫居歲月裡,確實感到沉重的心理苦悶,但他始終沒有絕望,始終跳動著一顆鬥士的靈魂,不愧是“詩豪”!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唐詩宋詞古詩詞


“詩豪”劉禹錫,是漢朝宗室之後,一生胸有大志。前半生官路通達,曾與王叔文、柳宗元等積極推進朝政改革,有了“永貞革新”。

一生坎坷的詩人

後來因為觸動利益集團,被一路貶謫,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仕途蹭蹬。

但是國家不幸詩家幸,因為仕途不順,半生坎坷,才有了千古流芳的大詩人劉禹錫。他文名大,與白居易和柳宗元都比肩,分別是不同的組合“劉白”和“劉柳”,排名都在前面,厲害吧!

劉禹錫為人達觀、光明磊落,命運的不濟在他的詩文中基本上沒有體現,滿篇都是壯志豪情和對人生的樂觀主義精神。

能見真性情的詩文

首先,我們要說到千古傳誦的《陋室銘》,被貶為和縣通判以後,雖然知縣不斷給他小鞋穿,連個寬敞點的房子都沒有,他仍然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座上客都是鴻儒,“調素琴、閱金經”,文化之感滿滿的生活,孔子見了也要感嘆“何陋之有?”

到了四川,拜謁劉備廟,首先想到的是“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代霸主,就是因為繼承人不給力,才落得個千古感嘆。

到了揚州,在白居易等人給他擺的酒席上,席間雖然大家都對他的命運唏噓不已,淒涼的巴山蜀水,雖然改造了他的外貌看著像是“爛柯人”,但是他仍然“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不愉快的往事只要一杯酒也就都打發掉了,“暫憑杯酒長精神”。

雖然一路被貶,他做官、詩文之餘,不忘收集整理民間歌謠,將其改造為適合文人吟詠的詩體

,《竹枝詞》便是其中佼佼者,“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描繪細膩,一語雙關地既說了小男女的卿卿我我,又有點闡述自己心境,樂觀之情洋溢詩外。


何殊我


是什麼涵養了這樣的生活格局?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萬丈豪氣?

這是生活造就的嗎?不,君請看,歷史上那麼多人物遭受厄運,依然能夠笑看風雲,活出人生大格局。

比如詩豪劉禹錫。

他,被朝廷流放到“巴山楚水淒涼地”23年,依然高歌著“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時代強音;他,以達天知命、笑看人生的不凡氣度,展示自己的堅毅高潔、錚錚傲骨;他,以奔騰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難,走向未來。

讓我們從劉禹錫身上看一看豪氣是如何練就的。

面對自己:

心中若有春天,秋風秋雨奈若何?

劉禹錫曾經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風雲少年。

21歲時,他和柳宗元一起同榜進士及第。古代的科舉,相當於今天的高考,錄取率極低,有“五十少進士”之說,進士及第是殿試中三甲的第一甲,第一甲只有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老爸就是探花出身。

33歲之前,劉禹錫一路青雲直上,從監察御史做到農田水利財政部長,金光大道在這個年輕人面前緩緩展開。

然而,升得太快了,一旦下降,也會是加速度方向。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順宗即位。以王叔文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發動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革新運動。劉禹錫作為一個有為青年,對唐王朝的復興報以極大的熱情,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

這場革新功過自有史家評說,但它的歷程如同煙花,瞬間即逝。其結局是——順宗不順,被迫讓位給太子李純;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柳宗元等一同參與的八人被貶為遠州司馬。

風蕭蕭兮易水寒,八位司馬灰頭土臉地上路了。當劉禹錫山一程水一程地向貶地奔去時,朝廷官員議:劉禹錫貶得太輕了吧?於是加貶連州(今廣東境內)刺史。然而,朝廷依然覺得貶地不夠遠,連州尚未到任,又貶至朗州司馬。

命運狠狠地給了劉禹錫一擊,從朝廷的最高核心領導到如今的貶謫身份,內心要經歷幾多掙扎才能釋然?

此時,再來看看劉禹錫的選擇吧:他用不屈的堅強直面苦難的來臨!他在詩文中找到與命運和解的可能!在朗州的大地上,在颯颯秋風中,劉禹錫放聲高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從宋玉的《秋聲賦》開始,中國就有“悲秋”文化,然而,劉禹錫一掃蕭瑟之氣,發出激昂之音!

這樂觀的精神、這開闊的胸襟,讓人舒暢、讓人敬服。誰說人生逢秋就要悲嘆?哪怕遭遇挫折、遭遇不幸、遭遇困境,只要心中有春天,秋風秋雨又奈何?

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那些打不垮你的,終將使你更堅強。

面對小人:小人當道,我自錚錚硬骨

網絡上流行一句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依舊少年。”意思是一個人經歷歲月,依然保持少年的本真。

那麼,現實人生裡,有多少人碰得頭破血流之後,還豪氣依在呢?

元和九年(815)十二月,劉禹錫與柳宗元一起奉詔還京。

距離第一次被貶,剛好過去了十年。“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十年時光已讓劉禹錫從一個初入官場的毛頭小吏艱難跋涉著步入中年歲月。

十年時光似海,足以使一個人學會游泳,泅渡自己。現實中的中年人,常常會在某一天發現自己變成了年少時討厭的模樣:圓滑世故、無稜無角、黑白不分、世事練達。

被命運教訓過的劉禹錫,是不是會在官場上如魚得水隨波逐流呢?

沒有!他依然目光清朗豪情萬丈!依然意氣風發氣宇軒昂!

那一日,劉禹錫和柳宗元一起去玄都觀看桃花,看著人來人往,想著奸臣當道,劉禹錫憤而題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

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

盡是劉郎去後栽。

玄都觀裡的千樹桃花本是人間至美之景,但到了怒目金剛的劉禹錫這裡,卻化身為趨炎附勢攀附權貴之流。

劉禹錫的言外之意是:你們這些小人,算是什麼東西?都是我劉禹錫走了之後的鼠輩!

對待小人,要強硬,不屈服,這就是劉禹錫的態度!他不是那種不懂官場規則的人,也不是那種看不透世事的人,他就是不肯妥協,不願低頭。

這份豪氣是和才氣、正氣相對應的。就好像《紅樓夢》中最有才幹最有膽識的賈探春,在面對小人王善保家抄家搜身之時,狠狠地打出一耳光!

社會很現實,當四面都是小人,你即便求饒,也沒人會放過你。沒人在乎你的落魄,你的孤單。因此,你要用強大來對抗對手,否則只能承受弱小帶來的傷害。越是強大,越不乏同道之人。劉禹錫的政敵多,但是朋友更多。

當然,因為“千樹桃花”,劉禹錫又被貶了。再次回洛陽時,距離他第一次被貶,已經過了二十三年。人生有幾個二十三年呢?當年的青蔥少年郎如今已是白髮老兒。

兩年後,56歲的劉禹錫再遊玄都觀,想起前次被貶經歷,不屈的火焰又被點燃,老頑童心性再一次大爆發,樂而題詩:

百畝庭中半是苔,

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分明就是在高調宣稱:當年因為“玄都觀裡桃千樹”被貶的劉郎又回來了。

這個一生豪氣之人,摧不跨、壓不倒、意志不衰,就是一粒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的銅豌豆!

知世故而不世故,懂套路卻不套路,看透人性卻不寬恕人性,眼前黑暗而內心明亮——這樣的豪氣,是不是活出了錚錚硬骨?

面對朋友:劉柳好兄弟,豪氣柔腸兩相宜

對待小人,他有盔甲;對待朋友,他有柔腸。

一個有著俠肝義膽的人,又怎會缺少深情的一面?

劉禹錫和柳宗元是同年進士,又一併參與了王叔文變法,人生同起同落,同進同退。在貶謫途中,結伴同行,遍訪美景,詩酒相依。文壇、政壇上,他們都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

然而,當劉禹錫扶著母親靈柩回長安之時,驚聞柳宗元去世的消息,悲痛至極!

他立即去柳州處理柳宗元喪事,並請文壇老大韓愈來為柳宗元寫墓誌銘。柳宗元所有的詩稿在去世前均交給劉禹錫整理,柳宗元的六歲小兒被劉禹錫收養並如親生孩子一樣撫育成人。

人生路上,有此好兄弟,夫復何求?

這份豪爽,這份義氣,放在今天這個時代,亦如金子一樣閃閃發光。

現實中,我們都喜歡和豪爽之人交朋友,因為他們不會精明算計,因為他們會付出熱情和真誠,所以他們值得託付值得深交。

跳出侷限,活出格局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對劉禹錫的《陋室銘》爛熟於心,它明白曉暢,朗朗上口,文中的驕傲語氣和少年的豪氣心性非常吻合。

事實上,劉禹錫寫這篇文章時已經50多歲了。當時他在和州做通判,知縣策大人對空降至此的劉禹錫很不喜歡。

本來劉禹錫應該住衙門三室三廈的房子,策知縣偏偏安排劉禹錫住在城南郊區。劉禹錫來到郊區一看,此處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立刻高聲吟誦:“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辨。”

策知縣不樂意了,哼,讓你高興?從城南移到城北住去吧,三間房子變成一間半。劉禹錫走至江邊,看到白雲悠悠、楊柳成行,揮筆寫下:“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被氣炸的是策知縣。小人陰暗的心理再一次蠢蠢欲動,他讓劉禹錫從城北遷到破爛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間茅草屋,但那又如何呢?劉禹錫在茅草屋裡,鋪開宣紙,轉瞬間,《陋室銘》揮灑而就。

是啊,“燒了房子,有慶賀的人;一簞食,一瓢飲,有不改其樂的人;千災百毒,有談笑自若的人。”在《陋室銘》裡,劉禹錫展示了豪氣的又一境界。

僅僅是樂觀的緣故嗎?是,但又不完全是!

劉禹錫能戰勝小人的原因,是他跳出了名利的侷限,有更高的人生格局。

他深知人性的醜陋、自私、慾望,看到了策知縣內心的官欲、權欲在作祟,理解了他人的侷限,就不會把他人的卑劣當回事,因此能夠活得輕鬆自在。

現實中的我們,如果能夠像劉禹錫一樣,洞悉人性的醜陋、拒絕名利的誘惑、聽從內心的聲音,就能遠離紛紛擾擾,不被他人的眼光所囿,不被一地雞毛的瑣事所困擾,任何小人的詆譭都無法傷害到我們。所謂無欲則剛就是這個道理。

像楊絳先生就曾經說過:“我和誰都不爭,我和誰爭都不屑。”因為心中有大格局,楊絳先生這句話說得格外有豪氣。

劉禹錫的晚年,與白居易酣飲終日,以詩酒琴書自樂,在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都不便的情況下,依然高歌“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這個堅強驕傲的老頑童,在出走半生之後,依然樂觀豁達,活出了豪氣的最高境界。

看來,人生的困難挫折都不足以怕,真正要怕的,是你丟掉了自己的豪氣。

一個有豪氣的人,走得出困境、鬥得過小人、交得了摯友、活得出自我。

有豪氣,方成大格局。


十點讀書


劉禹錫是唐代大詩人,名齊白居易,世稱詩豪、“劉白”。劉詩豪就是位敢講話的主,進士出身,成分好又有才,登科次年授太子校書,13年後輔佐王叔文政治革新,永貞革新失敗後連連遭貶,先貶連州、朗州司馬。十年後召還朝,又因諷政加貶連州、夔州、和州刺史等。

他的人生經歷與白居易有些相似,二人同齡,同朝為官,都遭過貶降,都當過司馬的官,詩齊名,人相敬,劉禹錫詩豪的名號就拜白居易所賜。劉禹錫在罷官和州(即現在的馬鞍山市和縣),新職未任期間,出去建康(現南京市)閒玩寫了首詩,錄於下面,詩字面淺顯含意很深,友們玩味會比我解的好。

《罷和州遊建康》

秋水清無力,寒山暮多思。

官閒不計程,遍上南朝寺。



手機用戶山丁子


所謂“文如其人”,一個人的詩作裡,當然暗藏著他的心性和靈魂。劉禹錫得名“詩豪”,絕非浪得虛名,一個“豪”字,性情已有三分躍然紙上。



大家最熟悉的劉禹錫的代表作,往往是《陋室銘》,垂髫小兒,也能背得出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嚴格說來,《陋室銘》其實不是詩作,而是一篇託物言志的駢體銘文。仕途歷來暢順的劉禹錫在“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到安徽和州縣擔任通判。通判本是個小官,但按照唐朝的吏制,也該住在縣衙裡,有座三間三廂、還算敞亮的房子。但和州知縣故意刁難他,半年時間,從城南臨江的破宅子到縣城中部轉身困難的斗居,強迫他搬了三次家——你越超然淡定,我越渾身不爽。小房子住著舒服是吧,給你往小裡換。

劉禹錫再惟吾德馨,也忍不下這口沒來由的窩囊氣。他的反擊方式,是著人在斗室前立了塊石碑,上面刻的,正是傳唱千古的《陋室銘》。這位知縣大概沒有想到,此一舉,成就的既是劉禹錫的千古美名,也是自己的歷朝罵名。



比起畢竟還透露著幾分文人清高和憤懣的《陋室銘》,答主其實更喜歡他在被貶路上寫下的那首《秋詞》。

看看古人都是怎麼寫秋天的,宋玉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李煜寫“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白居易說“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到了劉禹錫這裡,提筆幾句,一掃消沉頹唐,氣象頓起,私以為,只此一首,足見他心中有朗朗乾坤——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他的一生其實算不上大道通達,雖少時成名,一度位極人臣,但三起三落後,最終辭官隱退。好在,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那些格調激越、爽利達觀的詩篇,留下了他的氣度和詩名,萬古不朽。


飲水君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好一個“吹盡狂沙始到金”! 僅此一句,就可以斷定劉禹錫“詩豪”之稱並非浪得虛名。

不過古人逃脫不了時代的侷限, 如同三國時期劉備逢人變道自己的“中山靖王”之後,劉禹錫也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

據有關史料記載,劉禹錫為匈奴後裔,其七世祖劉亮曾經在北魏做官,後來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才開始改為漢姓。

後來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東遷嘉興,劉禹錫出生於此地,因此劉禹錫“家本滎上,籍佔洛陽”。

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753-806)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和歷史上幾乎所有主張改革的人士一樣,劉禹錫當然也沒有什麼“好下場”。一貶再貶,所以詩人才發出“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怒吼聲。

有意思的是,劉禹錫曾經說:“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謁柱山會禪師》)。這種“感慨”不僅增加了其詩耐人涵詠的韻味,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其詩的深度和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