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北伐?

严文吉


刘皇叔说三国:诸葛亮的口不择言和蜀汉的法理桎梏(25)
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后,直到现在,都有很多人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政策不解,认为是劳民伤财的举措,导致蜀汉政权国力衰竭,民困国疲。
诸葛亮的【出师表】里,包括前后两篇,都有些语焉不详,难以服众。前出师表说的是我要做的事情是先帝刘备的规划,先帝没有完成的,我要去完成;后篇则更多的是在和反对派打口舌仗,强烈驳斥那些幻想乐在蜀中的人,认为这种思想很可怕,会让敌人坐大,自己损失天下一统的机会。
其实,我要说的是,蜀汉政权身上其实有一个法理上的桎梏:汉室正统。对的,这个曾经是蜀汉政权包括前期刘备集团的号召力所在,是旗帜。他们正是打着怎样的旗帜开始创业,不断创业,不断坚持,直至建立蜀汉政权。
而现在,汉天子已经不再(其实汉献帝一直还活着,是把帝位禅让给了曹丕),你蜀汉不是一直以续汉室江山为己任的吗?那么,你就不能对曹魏政权的存在无动于衷,否则你就失去了法理上的华丽外衣,你和曹魏孙吴有什么不同?
这个“汉室正统”当初是响亮的口号艳丽的旗帜,现在却成为桎梏,成为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锁,自己必须经常拉一拉,紧一紧,对外,告诉别人,我们才是汉室正统,对于那些狼子野心的家伙,我们是不会承认的,也不会同流合污的,更不能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要讨伐他们。至于讨伐成功与否,那是能力问题;去不去讨伐,则是态度问题。
另外一个,蜀汉政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来政权,是刘备初期创业团队加上中期荆州团队以及末期益州部分势力共同组建的一个政权,与曹魏和孙吴政权相比,根基浅薄的多,人家的政权是靠利益维系,蜀汉政权更多是靠精神维系的。特别是政权的精神领袖刘备去世后,内部的分裂现象很严重,随同刘备一起离世的,是刘备团队里最核心最能打最有号召力的第一批创业骨干。所以这个时候诸葛亮陛下经常有些对外的军事行动,来团结上下,一致对外,将矛盾转移。
可上面这两条理由,都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所以诸葛亮就左右为难了。【前出师表】里有浓浓的爱意表达,给皇帝刘禅说,我们和你爹感情多么多么好,工作安排和人事安排多么多么完善,你就不要操啥子心,一切我们搞定。到了【后出师表】,诸葛亮的态度就十分的郁闷、不解、无奈、憋屈、恼火。他严厉批评那些反对派们的“绥靖”思想,坚持北伐,十分坚决。
为什么诸葛亮的态度变化如此之大?因为该说的不能说;你不说嘛人家就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不支持,你的北伐就会被打折扣。你能让他怎么说呢?只好强词夺理一般地批评了事。至于你们能不能理解,我也懒得管了。反正,我是要北伐去了。从权势上进行高压,是诸葛亮不得不为之的事情。

爱读书的刘皇叔


诸葛亮举义旗北伐曹魏。小编认为有几种可能。

第一:凝聚蜀汉,聚拢人心。

第二:为了当初誓言,名相,名将。也就是当管仲、乐毅。实现人生理想。

第三:为隆中对策服务,坚持他的一贯战略思想。


不过诸葛亮北伐中原,回复汉室,打出的旗号,现在看来好象并不伟大,更象有点自私,有点搞复辟的感觉。

大汉更迭,民心拥护。你的努力也只能延长蜀汉,这又不是战国,更没有外侵,占着有利地形,北伐劳民伤财,何苦呢?想拉回前进车轮能挡住吗?缺将少才,天下能人志士不投你,不助你,靠益州这点人马怎能翻倍成长呢?

忠心一颗赞扬。担不要损伤大部分百姓的利益。唉……,反之理想也就会泡汤。


兔吐2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历史上没有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所以你提问的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答案也就不会相同。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说的不好还请包涵。


刘备死后年幼的刘禅继位,备受刘备信任的诸葛亮自然也就成了托孤大臣。刘禅上台之后蜀国的各种实力都不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对魏国进行多次北伐呢?我感觉一是报刘备知遇之恩,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的伙计打得非常好,这么多年的个人感情就更不用说了。刘备去世的时候诸葛亮已经40多岁了,咱们现在40多岁正是壮年,可在那个医疗水平低下的年代,这个岁数已经不小了。诸葛亮可能想要用自己剩下有限的时间,去尽可能的为蜀国开疆拓土。二是当时蜀国朝内斗争形势也很复杂,也是有派系斗争的。诸葛亮也可能不愿参与其中,与其朝堂内斗,到不如出征北伐把所有注意力都引到北伐上,省得都闲的斗心眼。三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刘备始终打着匡复汉室的旗帜,一辈子都想打败曹操。可到死都没有完成这个遗愿,所以诸葛亮为完成刘备遗愿而北伐也是说得过去的。


至于说因为诸葛亮坚持连续北伐将蜀国国力耗尽,而最终使蜀国灭亡的这个说法,我个人感觉也不太对。在当时蜀国较弱的情况下,与其缓慢休养生息,被魏国主动打败。倒不如主动出击博一博,虚虚实实让敌人摸不清套路,北伐时虽然消耗蜀国国力,但战争都是两面性的,魏国应战也是要花钱的。

手机打字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