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背后暗藏乱象?很多事只是需要被认真一点对待

前段时间,频繁曝出一些心理咨询的负面新闻。大部分是说这个行业乱收费,不规范。作为极端的例子,有做了4年咨询,花了40万还没什么效果的。

心理咨询背后暗藏乱象?很多事只是需要被认真一点对待


作为从业人士,看到这种新闻很心痛。一方面也怪有些「同行」败坏行业声誉,也忍不住盼望「有关部门」管一管(虽然管的结果多半更糟)。理智来想,这是一个经济学命题:活糙质劣,又贵到不合理,根本原因只能在于市场供需不平衡。需求太大,购买服务的人几乎没有议价权。

对于提供服务的人,这是机会。

乱象不会持久,长远看,也就是三五年的事。价格是天然的调控机制,只是需要时间。现在的乱象,一方面可以让需求降温,另一方面也会吸引更优秀人才的加入。需求井喷了,供给还要几年时间才会跟上。等到更多靠谱的咨询师成长起来了,加入供给端,服务的性价比就上来了。来访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咨询师也会面临优胜劣汰的竞争。——说实话,我不指望光靠道德自觉就能让有些「同行」提高水平,只能等着市场投票把他们赶跑。

有点儿像中国的电影市场。

前几年也是一样,特别烂。随便糊弄一个电影都能赚钱。逼着观众吃垃圾,制造垃圾的人还成了角儿。具体名字就不说了,得罪人,反正不说你也能猜到。重点不是这些人恰烂钱,重点是大家明知道恰烂钱,还得上赶着把钱送去。没办法,约个会逛个街,你要不去电影院里看个电影,好像就差了点儿意思。去吧,排片多的只有那几部,不看也得看。需求就在那里,拦都拦不住。

说实话,中国的消费者这些年挺辛酸的。人多,钱多,又有了精神方面的需求,以至于谁帮他们隔靴搔痒地解决一点儿,都能赚得盆满钵满。这样一来,就变成一种套路:反正随便搞搞就行,市场这么大,分一小块蛋糕也够吃了。深层次的需求,高质量的服务,没有人真的在意。口头说的都是什么「把用户当上帝」,但是说这些话的人,眼里的都是几百上千万的数字。大数据算一算,用户痛点是什么?找准了,套路一下,数据就起来了。这叫用户思维。用户喜欢顶流,好!我们就用顶流。今年流行科幻,好!我们的宣发就主打科幻。

为什么?因为这样最快。

所以这两年,一旦有创作者把电影当回事,不糊弄观众,认认真真想做个正经东西,票房就一个比一个爆。那里面多少有一点报复的成分,是给那些制造垃圾的人看的:你们以前搞的叫什么玩意?我们也不傻,我们是在忍。总算有人认真做了,我们就让他们十倍百倍赚钱,气死你!

真是可怜又可爱的消费者。

你对他好一点,优待一点——甚至都不说优待,只要把他当一个人对待——他都感动得不得了,恨不得向所有人推荐你,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你。

心理咨询背后暗藏乱象?很多事只是需要被认真一点对待

心理咨询也是这样。

很多人的需求很简单:感到被尊重,能听我说话,为我着想,就很好了。我做咨询的收费并不低,还是有人愿意反复来。我问他们:「对你最有帮助的是什么地方?」满以为他们会记得某个精妙的操作,然而没有。多数人说的是:「你真的在听我说话,我说过的事你都记得」,这就知足了。

有一个来访者,因为一个小毛病看过了不少咨询师。她问我,你觉得能治好吗?我说我不敢保证,但我会尽最大努力。结果就这么一句话,她就认定我是最好的咨询师。因为我没有许诺几个疗程,忽悠她办卡,她就认定我很专业(???)

你说说她之前经历的都是什么……

今天,能遇到一个说话有谱的人,都是一个奇迹。在消费者的位置上,我自己是有体会的。那种无处不在的套路感,防不胜防。找健身教练,理财经理,找这个或那个顾问,报名上个什么课,都会落入相似的套路。不管口头上如何包装,你知道都是话术,最终都是为了让你掏钱办卡。他们说的话跟他们做的事不一样,跟你要的更不一样。没有人真的关心你,你只是一个行走的业绩单。

但越是这样,越是赚不到钱。

好的心理咨询师不用为业绩担心,因为不缺市场。只要真诚一点,对人实在一点,别老琢磨着怎么掏别人的钱包,不忽悠人,很难吗?但这就赢过了市面上一大半的竞争者。——说真的,这话我说着都有点羞耻。有一回,我请师兄推荐某个城市的咨询师,师兄推荐了一个人,说:「这个人特别棒,很有伦理意识」。我都震惊了,心想伦理不是底线吗?这就特别棒了,那还需要别的吗?80年代的时候,有饭店贴出告示:「本店绝不打骂顾客」。这也是我身为从业者的感想:不打骂顾客就是业界良心了?已经没人奢望饭菜的味道了是吗?

但是真的,人们要的就是这点信任。

而且就连这点信任也很奢侈。

踏踏实实,诚心诚意做服务,回报不高。一个月下来,最多也就服务几十个人,没有一套精心打磨的话术那么快。但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当一个心理咨询师,赚的就是慢慢的钱。因为今天大多数人在追求快,慢就成了奢侈。奢侈就值了钱。

心理咨询背后暗藏乱象?很多事只是需要被认真一点对待


有位老师,给公立医院的精神科医生讲课。说你们做的诊断准确,药物也有效,但很多病人还是抵触看医生。病情明明有好转,他还是说医院不好。因为医生一天挂出去几十上百个号,体谅不到病人的辛苦。病人带着隐秘的病痛,大老远赶来,排队挂号,心急火燎地等。好容易见到医生,话还没说上几句,诊断就写好了,药也开了。走吧,下一个!——医生看的不是你这个人,只是你的病。你的病得到了安置,可人还没有安置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在做什么呢。他们给病人一个单独的房间,请他坐下来,倒杯水,慢慢聊。先问问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路上顺不顺?排队长不长?得这个病有没有耽误工作?身边的人是不是支持?之前试过哪些办法,有没有效?有哪些顾虑担心?……

跟医疗比起来,这些都是细枝末节。但如果你被这样对待过,你就知道这也是疗愈的一部分。是在关注病人作为一个人的完整经验。很慢,也很细。在此基础上的治疗是一门手艺,而不是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一个手艺人每天的产能很有限,但它的市场价值,可能是流水线产品的十倍百倍。

我们赚的是你们不要的钱。」老师说。

医生不是做不了这些事,他们也尽力了,但医院的条件不允许。这又回到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需求巨大,价格被管制,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只能追求快一点。分给每个病人几分钟。就这几分钟,还是医生从早到晚超负荷劳动的结果。

所以公共的医疗服务之外,有VIP服务,特需门诊。还是一模一样的诊断,吃一样的药,但病人就愿意多花很多钱。图的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想被认真一点对待

。慢一点,细一点,照顾到每个人独特的情感和需要,带着耐心和尊重一起工作。这就是它值钱的地方。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为这件事买单了。

说明什么呢?说明这里有无数机会。

对于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的人来说,现在是个好时候。只要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不会没有饭碗。每天都有人找我推荐咨询师。我信得过的同行也少,现在都约不上了。那他们也愿意等,几个月也等,一年也等。价格不便宜,等待的过程那么煎熬,但很多人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为了等一个专业的人,认认真真地陪他们一起解决问题。你可以看到人们有多么强烈的想被尊重和关照的渴望。

但是不要着急,慢慢来。

学习做心理咨询的人可以慢慢学,正在从业的人也可以慢慢做。不图快。把自己当成一个手艺人,诚实地对待客户,对待自己,慢慢锤炼技术。这就够了。做得快的东西今天有很多,但手艺人是不会被取代的。价值在于时间、耐心,以及尊重的态度。动不动就是模式、算法、快速扩张的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被慢一点,认真一点对待。

你越是不刻意追求它的价值,就越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心理咨询背后暗藏乱象?很多事只是需要被认真一点对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