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你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明理的人还是一个阴险的人?为什么?

当代诗人李秋忠


在品评薛宝钗这个人物之前,我尝试着问自己,宝钗的追求是什么?是奢华富贵的生活吗?

宝钗平日里衣着朴实,从不讲究富贵闲妆,不喜欢铺张浪费,从不在衣服上熏香。住在简单朴素到几乎没有什么陈设的房间,第四十回中,对蘅芜苑内景的描写:“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还有那次,一众姐妹结伴赏雪时,众人包括一贯给人印象是清新淡雅的林妹妹都穿着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只有宝钗穿的却是一件莲青色的鹤氅。这些迹象都表明了,宝钗对富贵奢华的生活没有过分的追求,简单朴素就好。

她追求的是权力、利益吗?

还记得,宝钗《螃蟹咏》中的一句“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道尽了自己对世间的贪婪、横行霸道之类的劣行的反感和讥讽。四十二回,宝钗说过:“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也没什么大害处”。宝钗内心纯良正直,绝非那种玩弄心机,横行无忌之人,她对那些追名逐利的贾雨村之流,也是极尽的厌恶。第五十六回,她帮探春料理贾府的家务事时,也和探春说过:“你们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起来,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夫子也看虚了”这半戏谑玩笑的话语,也足够把宝钗和那些满脑子钱财利弊的市俗划清了界限,她就是那种涉足世务,又超脱世务的坦荡之人。

她追求的是完美的爱情吗?

宝钗曾经进宫选过秀女,种种原因失败以后,入住了贾府,有人说这是为了做宝二奶奶创造机会。先不论这些分析是真是假,有一点我相信这都不会是她自己的意愿,只能说是薛姨妈要她这样做,她便做了。那样一个压抑天性的年代,不论对男或是对女,尤其是这些大户人家,爱情这种东西或许你会抱有期待,但从来都不应该是自己的追求。像宝钗这样一个从头至尾都封建礼数表现极尽遵从的人,绝不会把爱情作为自己的追求。

所以宝钗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没能从书中找到直接的答案。

我只知道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迎合别人而已。进宫选秀女、进贾府、做女红,是为了母亲高兴。按照贾母的喜好安排戏曲,是为了贾母高兴。全力支持湘云办好了螃蟹宴,是为了大家高兴。她努力把自己做到圆融,让长辈满意,同辈钦佩,下人尊敬。她让你看到的都是她想让你看到的,并不是说她有心机,因为她并没有想从身边这些人身上得到什么。

宝钗自幼丧父,顶梁柱的倒下必然对整个薛家是一个很致命的打击,这些突如其来的压力需要谁来承担呢?靠谁来重新撑起那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呢?靠她那个有心无力总犯糊涂的母亲吗?靠她那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呆霸王哥哥吗?毫不夸张的说,整个薛家真的可以说只剩下宝钗这么一个明白人了,她一面要安慰母亲帮助妈妈管理这一大家子,一面要操心哥哥替哥哥料理他频繁的祸事,正是从那时起,宝钗变得成熟,也变得没有了自己。

但是宝钗可以没有自己,却逃避不了家人的期待。你可以说这是责任感,但从本质上来说,她更像是自己和生活的一种妥协和退让。她知道自己无法逃离这一切,而她又不是自怜自艾的人,她只会“得体”的生活下去。只是从此无求无喜,做事不为目的,不为自己,只为得体。

有人说宝钗太过迂腐,是封建礼数的坚定践行者。你看她会劝宝玉仕途经济,劝他做“正事”,甚至说她想让宝玉走上仕途,再通过宝玉达到她的什么什么目的。当真如此吗?她又何尝不知道宝玉看不惯这些俗世的功名利禄所带来的桎梏?但是既然没有办法挣脱这俗世的牢笼枷锁,何必偏执的用不作为来抵抗呢?她更清楚的是不管是她还是宝玉,都终将无法和时代对抗,无法改变什么,任性的抗拒下去,到最后换来的只会是伤害且伤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家人。秦钟临死前才明白的道理,宝钗早就领悟到了,而宝玉怕是只有到了贾府被抄,大观园解散的时候才会明白吧。

有人说宝钗是无情的,你看金钏儿投井的悲剧传到宝钗耳朵里时她冷静的让人生畏。的确,当时宝钗听说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忙去安慰王夫人,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一番话下来,听得很难不让人心寒。可是宝钗的这一番话是给王夫人听的,不是给金钏儿的家人听的,也不是给上帝视角的我们听的。这些话讲给王夫人是得体的,能让王夫人从那些许的自责内疚中走出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人已经死了,活人的生活还要继续。并且在安慰过王夫人后,还提出了处理意见:“姨娘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为金钏的家人争取了最大的利益。听说没有妆裹的衣服,还主动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给金钏儿穿。宝钗冷静妥当的处理了这件事,照顾了王夫人的颜面,为金钏的家人争取了敛葬的银子,一身体面的妆裹衣服。这是实实在在的情义,不比宝玉偷跑出去点一只香来得实际太多?

有人说宝钗为人太过圆滑,到处拉拢人心。的确,贾府从上之下没有人不满意她。贾母、王夫人这些人的称赞就不用提了,连一向尖酸刻薄的赵姨娘提起宝钗来也是赞不绝口:“人人都说宝姑娘会行事,很大方,今日看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家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搭拉嘴子他都想得到,实在是可敬。”拉拢人心其实并不是宝钗有意为之,如果只有贾母、王夫人、凤姐这些手握权力的人说宝钗好,你可以说她是刻意逢迎,目的不纯;如果只有少爷、小姐们说宝钗好,你可以说她是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如果只有她的下人丫鬟说她好,那你也可以说是她太过强势,下人们有意巴结。可这是所有人都说她好,甚至一开始把宝钗当成情敌的黛玉最后也被感化,掏心掏肺的叫好姐姐。其实宝钗的好,不是出于任何俗套的目的,只是一直以来,她一直把“得体”作为自己做所有事情的准则,并一直践行的结果。

你看,宝钗总是得体的,不论说话、做事、做人,一切只为得体,不为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说宝钗的好,但同时所有人却同样能从宝钗身上感受到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这种距离有人理解为无情,有人理解为面对优秀的人难免会有的自卑感。我的理解,则是因为宝钗早已经真正的把俗世看的通透,一眼能看出别人想从她那得到的东西,而她自己却也从没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别人自然也找不到可以馈赠给她的东西。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才让人感觉到压迫感甚至愧疚感。放在任何时代,宝钗这样的人,或许会极少有交心的朋友。但是宝钗自己又何尝需要有人走近她的内心?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万丝千缕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很多人盯着最后两句不放,说这两句表达了宝钗想着通过攀附权贵,借力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这样庸俗至极的想法侮辱了宝钗,也侮辱了整个大观园,整本红楼梦。第七十回,宝钗写好这首词后,众人“拍案叫绝”,都说“好!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若宝钗的词竟是如此低俗粗劣的精神境界,众姐妹怎么又会拍案叫绝?难道说大观园的佳人们都是如此势力小人?流传百年的经典名著就给你传达着这样的思想?显然不是。且看那句“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说人事无常,不必悲悲戚戚,这是何等超脱的境界,青云也不是说青云之志,荣华富贵,青云只是高空,是超然的世外,是自由的向往。一直以来她都被家事俗世所累,渴望有一股清风,助他挣脱这嘈杂的一切,超脱于世间的美好愿望而已。

宝钗和宝玉黛玉境界不同,她不会像黛玉那样为爱而生悲天悯人多愁善感,也不会像宝玉那样不切实际喜聚不喜散情种式的自寻烦恼。宝钗可爱又无情,只有她看得清这繁华的万世最终不过是一缕烟,只是自己无力改变这乱七八糟的一切,那就守好本分,做一个无情但得体的佳人吧,把内心的净土只留给自己,得体的言行举止,留给世人,任你风雨阴晴变迁,她自岿然不动,因为她内心早已超脱。

宝钗的超脱与淡然,让她任是无情也动人。





剪辑手老张


也许是我对《红楼梦》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识上,所以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中,我感觉并没有看出宝钗是个阴险的人,相反,我却认为宝钗是个很明事理的人,处事低调大度,以大局为重,真诚待人。

第四十七回中,赖尚荣因做了官,宴请贾府众人,其中就有薛蟠和柳湘莲。薛蟠因为喝多了酒,看见柳湘莲串了几部戏,错把柳湘莲当成了风月子弟,一口一个“小柳儿”叫着,柳湘莲也是世家子弟,哪能受得了这种羞辱?气得把薛蟠骗到城外的苇塘中,拳打脚踢,一顿胖揍,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送回家后,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要告诉贾家派人捉拿柳湘莲。这时宝钗及时劝住了薛姨妈,认为这样兴师动众,仗着亲戚之势欺压人影响不好,显得偏心溺爱,纵容生事。宝钗的及时劝说,避免了一场事故,也保全了贾珍等人和赖家的脸面。

宝钗的劝说合情合理,一是大家伙儿一块喝酒,喝醉后打架是常有的事,不值得兴师动众。二是影响不好,外人知道后,会认为自己家仗着亲戚无法无天。(宝钗肯定是意识到前面哥哥薛蟠打死冯渊夺取香菱,仗着贾家了解了案子的影响不好)宝钗提出的处理办法也很合理,等哥哥的伤好了,备个东道,请来柳湘莲和那天一起喝酒的贾珍等人,让他给哥哥赔个不是就行了。宝钗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利有节,给出的解决办法更是让人称道,不但消除误会,照顾到大家的脸面,而且以后大家还是好朋友。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问题,充分说明宝钗是个明事理,处理事情冷静,智慧,有大局观念,不意气用事的人。正是这样的宝钗办起事来才让人心服口服。

再看看她对待黛玉,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看了黛玉的药方,建议黛玉少吃人参肉桂,以平肝健胃为主,早上起来用燕窝和冰糖熬粥喝。因黛玉感觉自己毕竟是寄人篱下,不愿再麻烦他人,怕惹得众人埋怨。宝钗真心宽慰黛玉,自己能帮她多少尽量帮多少,不要做“司马牛之叹”。

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 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晚上冒雨派人送给黛玉上等燕窝和冰糖,让她在潇湘馆吩咐丫头们熬制,不必再兴师动众。

这里我就为宝钗打满分,薛家作为皇商,上等燕窝和冰糖也许并不缺,派人送点给黛玉不足为奇,关键是宝钗为黛玉考虑得周全妥帖。也许有人认为宝钗是收买黛玉的人心,可反过来想一想,黛玉无依无靠,孤身一人,收买了有什么用处呢?

-同样的帮助还发生在湘云身上。探春带头起了海棠诗社,差点忘了史湘云,等宝玉想起来,回了贾母派人接她来,已经是第二天午后了。史湘云来后一气呵成两首海棠诗,惹得大家齐声赞同称妙,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决定要第二天做东请大家作诗。晚上到蘅芜苑安歇时和宝钗商议,宝钗了解她的处境,知道湘云手里缺钱,在自己家里根本作不得主。可是话已出口,不能再收回,于是宝钗就向湘云建议暂时不提起诗社,只说请老太太等吃螃蟹赏桂花,等螃蟹吃完老太太等人散去,女孩们再作诗。螃蟹是宝钗让薛蟠早就准备好的,不用湘云操心花钱。宝钗的这一建议,既帮湘云解了围,又让以贾母为首的女眷们热闹了一番,还帮湘云争到了面子,大观园的才女们还争相施展才华做了菊花诗,可谓一箭四雕。宝钗的办事周到,善于谋划可见一斑。

大多数人认为宝钗阴险是在金钏儿跳井之后,宝钗说的那番安慰王夫人的话,明明金钏儿是跳井而死无疑,宝钗却说可能是在井边玩耍,一不小心掉下去的。其实细细推想,金钏儿被撵出去的原因可能除了王夫人和宝玉,外人并不知道,毕竟这是不光彩的事情,王夫人不可能声张出去。所以宝钗并不一定知道金钏儿被撵出去的真正原因,她也就不会知道金钏儿跳井是因为羞辱而死。说这样几句安慰的话也不为过,何况后面宝钗还主动拿出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儿装裹呢!

还有第二十七回中,宝钗因贪恋蝴蝶,无意中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私语,为了消除二人的疑虑而急中生智说出的那句:“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的话,被认为是故意污蔑抹黑黛玉。仔细想想其实任何人处在宝钗当时的处境,都会想方设法尽量把自己撇开,不牵扯进去。当时的宝钗就是去找黛玉的,因为看见宝玉先自己进去了,为了不让黛玉起疑心,也为了避嫌才又回来,在回来的路上发生了这件事。所以,宝钗张口说出的不是别人而是黛玉,也就可以理解了。那一天是芒种时节,大观园里的其他人都出来送花神,就只有黛玉还没有出来,不说黛玉说谁呢?

所以从宝钗处理薛蟠被打一事,真诚帮助黛玉湘云来看,我认为宝钗绝不是个阴险的人,只不过是拥有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成熟罢了。宝钗这样的性格其实是她的成长环境逼出来的,一个懦弱没有主见的母亲,一个“呆霸王”哥哥,逼得一个青春少女不得不早日成熟,拥有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智慧而已。


石径斜


:我认为,薛宝钗在明理的同时,也颇有城府和心机。但是也谈不上阴险,因为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她还是比较有底线的。

其实很多读红楼的人,站在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立场,认为最大的障碍是薛宝钗,因此对她颇多恶感。而题目中所说的“阴险”一论,我想大多是基于宝钗和黛玉有关联的几件事情上。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

宝钗看毕,又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到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红楼梦》第八回

在宝钗来到贾府之前,黛玉已经成为宝玉的知己,二人青梅竹马,感情甚笃。在宝黛二人初见时,宝玉就曾经如发疯癫一般,把玉当众摔掉,只是因为自己有而黛玉没有。而当宝钗和宝玉初次谈论这块玉时,宝钗竟然借着莺儿的口说出了自己有金锁与之相配,这两番对比实在是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我们还记得,在第三十四回里,宝钗因为宝玉挨打和哥哥吵架,薛蟠说她护着宝玉是因为“你这金要捡有玉的才可正配”。

从这两个地方,可以看出宝钗的确是有目的的透露了自己有金锁可以配宝玉的事实。即使如此,我认为首先宝钗是一个性格保守、相信宿命的女性,认定了宝玉会成为自己未来的伴侣,因此才会非常积极地渴望促成姻缘。其次,宝玉相貌出众,性情温润,与宝钗又是两姨表亲,对于正当妙龄情窦初开的女孩来说,很难不为之心动,因此借由“金玉良缘”一说来打动宝玉,也是恋爱女孩的小心机而已。

滴翠亭中的“金蝉脱壳”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说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这一段是宝钗无意中听到了丫鬟们在亭子里谈论男女私事,而她们又正要打开窗子防止被偷听,宝钗在那一瞬间的机变应对。她故意放重脚步,假装自己刚刚赶过来找黛玉,并没有听见里面人说的话,果然让红玉和坠儿信以为真。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丫鬟们对于二人不同的评价:宝姑娘听见还罢了,林姑娘嘴里爱刻薄人。

宝钗在这件事上的表现,被很多读者诟病。其实,是因为宝钗在此之前刚刚去找过黛玉,所以她第一个脱口而出的人就是“颦儿”,我认为这并不是恶意陷害;其次,宝钗已经通过声音判断出说话的丫鬟是红玉,并且评价她“眼空心大、刁钻古怪”,为了避免口舌是非,因此才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重点在于避免难堪的局面。

宝钗兰言 黛玉疑癖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看也罢了,最怕见了这些个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在此之前,黛玉和宝钗总是暗暗较劲,是因为直觉告诉她,宝钗的存在可能会威胁到自己与宝玉的关系。除了宝玉对自己的感情,黛玉从很多方面似乎都比宝钗略逊一筹。在家世上不如宝钗有母有兄有家产,在性格上不如宝钗谦和大度有涵养,在处事上也不如宝钗圆融妥贴有智慧。因此曹雪芹在这一章的标题里用了两个字:疑癖。就是黛玉总怀疑宝玉喜欢宝钗多一些,也怀疑宝钗藏奸使坏。

宝钗发现黛玉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误说诗词,并没有当众揭穿,也没告诉众姐妹,而是独自来找黛玉,像姐姐对妹妹那样款款细说,坦诚交心。而曹雪芹在这里也用了“兰言”二字,可见言辞芬芳,可比兰花。相比之下,黛玉的“疑癖”,则的确是以往太过介怀,几欲成病。在后面送燕窝那一次,黛玉更是倾吐心语,说自己以前太多心,而作者在这里也用了特别美的“金兰契”来形容她们的感情。

戏言婚配 难免私心

宝钗笑道:“真个的,妈明儿和老太太求了他作媳妇,岂不必外头寻的好?”黛玉便够上来要抓他,口内笑说:“你越发疯了!”——《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宝钗和薛姨妈来看望生病的黛玉,因岫烟和薛蝌已结缘,顺带着谈起了宝钗和黛玉二人的婚事。宝钗开玩笑让薛姨妈向贾母求亲,把黛玉娶回来做自己的嫂嫂。二人之间能开这种玩笑,一是因为关系亲密,感情融洽;另一方面,也因为宝钗难免有私心,如果戏言成真,黛玉果真与别人婚配,那么“金玉良缘”也就美梦成真了。在这一段中,宝钗和薛姨妈母女都有私心试探黛玉。

不管是宝钗还是黛玉,虽然她们俩冰释前嫌,成为了好闺蜜,但是对于爱情的执着依然没有任何动摇。对于宝钗来说,黛玉仍然是她的情敌,既是情敌也是知音,因此在涉及到宝玉时还是需要一些策略的。看起来是开玩笑,其实一方面提醒薛姨妈,另一方面也试探黛玉。在这些地方,我们看到宝钗比黛玉更复杂,但她也并没有密谋做伤害黛玉的事情,因此谈不上阴险,但的确称得上有城府有心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