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瑞幸咖啡商業模式是否是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

數字經濟探索


沒有瑞幸咖啡的財務造假事件,瑞幸咖啡的商業模式是否是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

不是。

你要明白瑞幸咖啡它這種商業模式它起初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那剛開始的商業模式就是給美國所有的那個投資商來說,美國人每一週平均約喝4杯咖啡,但是中國平均一個月每個人喝不到一杯咖啡,這麼算一下中國有14個億的人口,那麼未來中國的咖啡它具有廣闊的藍海空間。

那麼投資商一想,咦,好像還真,所以把這個投資進去,這個其實是從根源上是有問題的。

就好比我們中國,很多人在喝茶葉,那美國人不喝茶葉,全球所有的人都不喝,不怎麼喝茶葉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把中國的茶葉推銷給全世界,尤其是小罐茶。

不符合常理呀。

你可以把一個人養成這種習慣,但是你想把一個國家的人養成喝咖啡或者喝茶的這種習慣,我覺得是不可能的,你要明白這個國家的文化在哪裡,他文化不喝咖啡,那他肯定不可能去喝咖啡文化,不喝茶他肯定不會主動去喝茶。

瑞幸咖啡的商業模式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複利軌跡


其實我覺得瑞幸團隊如果真誠踏實的做企業,按照他們的戰略,應該是有可能做成功的。

今年以來,我們可以看到瑞幸已經開始做了轉型,除了去年就開始賣的其他品牌的飲料、小零食、周邊杯子之外,今年還開啟了無人零售板塊,以及電子潮品補貼計劃。瑞幸確實在兌現當初說的“從咖啡開始,讓瑞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之前也有人爆出過瑞幸內部的戰略藍圖,其實瑞幸要做的並不是第二個星巴克,“星巴克+711+COSTCO+亞馬遜”才是瑞幸的終極目標。其實瑞幸的這個終極目標已經初具雛形,只是管理層團隊僅僅在利用這樣一個美好願景,實則畫餅割韭菜罷了。

如果這件事給馬爸爸來做,我想是可以成功的。就像盒馬,剛上線的時候也是不被看好,一直在燒錢,熬了這麼些年,一直在完善供應鏈,直到這一次疫情,盒馬站穩了。

互聯網企業也看了那麼多年,其實盈不盈利不重要,燒錢也不是多大的事,關鍵是要真的有做實事的心。美團、京東、愛優騰哪個不是在虧錢?所以不要因為燒錢和看不懂就用有色眼鏡去看待商業模式,但是造假與不誠信絕對是零容忍的。

再說回“星巴克+711+COSTCO+亞馬遜”這個終極戰略,其實瑞幸選擇從一杯咖啡開始,是最低成本的。如果換成從便利店、大賣場、電商入手,門檻更高,獲客也更難。

我們與其去計算它一杯咖啡虧多少錢,不如想成他拉新客戶花費多少成本。要知道現在像淘寶、拼多多這些電商拉新的成本人均要上百元,你再對比看看瑞幸通過一杯小小的免費咖啡,獲得了多少用戶數據。通過優惠券,讓你很香的復購再復購,慢慢習慣它的存在,慢慢的加入小零食、小周邊,然後再到高價的電子產品。如果你真的理解了瑞幸不止是一杯咖啡,那麼瑞幸的模式應該是可行的。

只可惜,管理層團隊真的糟蹋了這個美好的商業願景。人心不善,再好的商業模式都是假的。


讀毒獨財經


瑞幸崩盤後,中國人的朋友圈都在談論這個新聞。

但很多人說的是“瑞幸終於崩了”,而不是“瑞幸居然崩了”。在中國,瑞幸有問題幾乎是一個人盡皆知的秘密。兩個銷售員來中國賣咖啡,發現中國人根本不愛喝咖啡。平庸的銷售員認為中國沒有市場,垂頭喪氣的離開了。而優秀的銷售員則認為:“就是因為中國人不喝咖啡,所以只要我們改變中國人的觀念,就會有一個巨大的市場”。面對同一個現象,不同的人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平庸的銷售員註定一事無成,而優秀的銷售員,則創立了瑞幸咖啡。中國人真不信咖啡企業能成,因為我們見過太多倒閉的咖啡店了,簡直就是開一家倒一家,殘存的咖啡店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打著咖啡的招牌賣奶茶飲料,比如說某巴克。

純正的美式咖啡,那味道真的是一言難盡,還是星冰樂好喝一點。讓中國人喝咖啡這個故事,只存在於勵志毒雞湯。如果不是衝著免費喝咖啡味奶茶的誘惑,誰會去買這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