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轉型火拼十萬億家族財富市場


信託轉型火拼十萬億家族財富市場


作者:陳嘉玲 來源:中國經營網

作為重要的參與者,信託機構從年初的“搶人大戰”開始,加快財富管理的佈局,尤其是家族信託。受“去通道、去嵌套、去槓桿”等強監管政策影響,信託公司紛紛尋求業務轉型路徑,這導致2019年的家族財富管理市場熱鬧異常。

中信登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三季度全行業家族信託實現較快增長,其規模較二季度末提升50.99%,是增速最快的創新業務類型。

繁盛背後,信託業的家族財富市場方興未艾,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沉澱市場,去蕪存菁。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目前,信託行業的家族財富管理業務仍以單一的產品銷售為導向,尚未實現以客戶為中心、從內容到工具為客戶提供系統的專業化服務和全面的資產配置。

財富中心轉向

轉型需求倒逼信託業迴歸本源,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受人之託”財富管理業務才是信託的賽道。

然而,與成熟的銀行、券商乃至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相比,在財富管理賽道上起跑稍慢的信託公司難逃“大上快乾”怪圈,一邊不惜成本“大手筆”招兵買馬,另一邊全國各地“插旗”圈地。

記者瀏覽各大招聘網站發現,從2019年初至今,信託公司一直在招聘財富管理崗位人員。2019年12月底,某信託公司深圳財富中心理財經理的薪酬開到每月4萬元〜6.6萬元,而年初區域財富中心負責人的年薪約為20〜60萬元。

記者注意到,自2007年原銀監會明確信託公司“作為財富管理機構”的功能定位後,外貿信託、長安信託、中誠信託等機構便開始籌建財富管理中心。《中國信託業發展報告(2018-2019)》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有61家信託公司在全國52個城市共設立了347個財富中心,配備財富管理人員4899人。

不過,多位受訪人士向記者提及,信託公司在財富管理業務上仍存在不少問題:財富中心前期投入高,短期難盈利;信託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以產品營銷為導向,難以滿足客戶定製化、多元化的需求。

“2020年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趨勢,關鍵是信託公司在產品層面能否保質保量的供應,在管理層面能否控制好財富中心的運營成本。”多位信託公司財富中心負責人受訪時提到,作為“資管新規”收官之年,2020年大概率將延續房地產信託和項目風險嚴控的監管政策,政信類平臺風險暴露持續,“資產荒”延續意味著可能出現“產品荒”,“旗下十幾個財富中心,賣什麼產品?”

國務院參事、當代經濟學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夏斌近日在某信託財富管理論壇上公開指出:“儘管參與者眾多,但財富管理市場還很不成熟。在業務上,各類服務機構大多還是以提供點狀的產品和工具服務為主,尚未實現以客戶為中心、從內容到工具為客戶提供系統的專業化服務。”

競爭將在資金端

“長遠來看,信託行業佈局財富的趨勢肯定是不會變的,未來信託業主要的競爭在於資金端。”某信託公司財富及家族業務總經理進一步對記者表示,未來財富管理能力甚至決定了信託公司項目選擇的能力。去化能力強、資金成本低的機構,才有可能拿到市場上較好的項目。

長安信託常務副總裁方灝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財富管理是一個十萬億級別的市場。”

與“國外資產管理資金中,80%左右為機構資金”不同的是,國內更多的存量財富仍集中個人客戶手中。

瑞信研究院今年10月發佈的《2019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中國的家庭總財富從2000年的3.7萬億美元增長到目前的63.8萬億美元,增長了17倍以上,增長速度是其他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

在當前宏觀經濟下行、金融市場不確定性提升的背景下,高淨值人群財富保值和傳承的需求更為迫切。《2019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也顯示,超過50%的受訪高淨值人群已經開始準備或正在進行財富傳承的相關安排,這是十年來首次超過尚未開始準備傳承的高淨值人群。

事實上,家族財富管理的目的是改變“富不過三代”的財富宿命,核心是在財富創造、保有和傳承整個過程中,構建一種系統性的安排和規劃,從而形成財富創造、保護、傳承、再創造的良性循環。

據記者梳理68家信託公司年報發現,大部分信託公司將財富管理業務作為戰略性業務進行積極培育,以適應高淨值客戶對財富安全、財富傳承、全球配置資產的需求。

“此類業務多是單一信託,監管限制不多,信託機構展業的自由度很大。”某信託公司高管如是表示。據本報記者調查瞭解到,部分開展家族財富管理業務的機構,將受理的資金主要用來配置自己發行或推介的金融產品。

“全部配置自己的產品,一是信息披露不到位,二是可能會是變相的資金池。”北方地區某信託公司一位高管人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外經驗是按照客戶的風險偏好和資產需求從市場上尋找更優的資產,信託公司應是綜合資產配置和投資顧問的角色。

“資產配置的基礎是產品類型多樣化,要不斷延伸產品線,形成多元化的配置。”中航信託財富管理總部負責人孟昊桀認為。據記者瞭解,2019年以來,“長於非標”業務的各家信託公司,正在通過證券投資類、現金管理類等“標品”信託業務,完善自身產品線,發力理財市場。部分信託公司還通過和私募基金等機構合作,構建主動管理的FOF產品。

“信託公司的邏輯是,產品經過了公司的風控,賣給家族信託客戶是安全的。”方灝對記者分析表示,短期來看,由於客戶資金量不大,信託公司內部資產能滿足家族客戶的需求。但隨著家族財富客戶規模的不斷擴大,信託公司自身產品的配置佔比應為20%〜30%,60%〜70%應該在全市場選擇更優秀的機構進行管理和配置,並提供包括財產傳承、財產風險隔離、家族信託、稅收籌劃、財務顧問、教育養老和海外投資等綜合服務,來滿足客戶的全方面財富管理需求。

家族信託業務收支暫難平衡

最能體現法律制度優勢的家族信託,是信託公司管理家族財富的主要抓手和必爭之地,近年來也越來越受到高淨值人群的關注。

實際上,早在2014年,原銀監會在《關於信託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中就曾明確提出,“探索家族財富管理,為客戶量身定製資產管理方案”的家族信託是信託業本源業務之一。

2018年8月,銀保監會下發的《關於加強規範資產管理業務過渡期內信託監管工作的通知》首次給予家族信託“官方定義”。

《中國信託業發展報告(2018~2019)》(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末,68家信託公司中,共有36家實質性地開展了家族信託業務,以資金信託為主,業務總規模約為850億元。

與此同時,中信登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三季度全行業家族信託實現較快增長,其規模較二季度末提升50.99%,是增速最快的創新業務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家族信託仍面臨著重重挑戰。

根據報告,從目前市場中家族信託業務的構成來看,無論是從業務規模,還是從業務單數來看,這種以私人銀行為主、由信託公司提供製度及法律框架的合作模式都是主流,遠超信託公司自主開發的家族信託業務。在此種模式下,信託公司一般充當事務管理的角色,承擔的財富管理和傳承職能較少,高淨值客戶的需求主要是通過私人銀行的專業化團隊來完成。

“一些信託公司沒想好家族信託業務到底要做什麼,就是圖個名,噱頭大於實際。”前述財富管理及家族業務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家族信託的通道業務收費大概是1‰到3‰左右。中國信託業協會報告顯示,從收費模式來看,一般家族信託按照整體的信託資產規模收取固定管理費,比例大致在0.3%〜1%。

“家族信託的發展需要長遠的戰略規劃,不是挖幾個人,更不是獲取便宜的資金來買自己的產品。”方灝向本報記者透露,“我們2013年開始做家族信託,每年投入資金約5000萬元,今年才剛剛收支平衡。”

這意味著,如何盈利問題或是家族信託面臨的終極問題。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業內最多三家信託公司能實現家族信託業務的盈利或收支平衡。

信託年度關鍵詞

嚴監管

嚴監管,深刻貫穿2019年的信託行業。

2019年,信託監管核心是“三管一提高一加強”,即管戰略、管風險、管股東,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加強黨建。

監管對於信託業的防風險、去槓桿、嚴監管這一主基調的貫徹力度之大,超出以往,且明確了監管問責制度。統計數據顯示,無論是被罰公司、罰單數量還是處罰金額,2019年均創近5年來的新高。

控通道

信託通道,是資管新規重點封殺的業務模式。

64號文重申信託業“嚴控地產、壓降通道”的監管要求,傳統的銀信合作通道業務持續式微,未來2萬億銀信通道業務或將清零。

風險排查

2019年底,繼2019年4月及8月兩次風險排查後,信託業第三次全面風險排查工作拉開序幕,要求高於前兩次,力度空前。

2019年信託行業風險項目規模和風險率持續攀升。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信託行業風險項目數量1305個,環比增加18.64%;風險項目規模為4611.36億元,環比增加32.72%。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