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華文明系列(三)天人合一的中華文明能否再創輝煌拯救世界?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各種國學熱的興起,再加上這次抗疫的巨大成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人覺得以“天人合一”為核心思想的中華文明完全可以再創輝煌盛世,並且可以拯救世界

。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學者,比如,王東嶽先生就認為,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的代表,它完全無法引領未來的商業社會。

那麼,中華文明到底能不能再創造輝煌,並拯救世界呢?在本文中,我們將認真討論這個問題。同時,我們也將會給出我們的一個全新的思考角度和完全不同的結論。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們將從如下兩個角度來討論問題:

第一,“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天人合一”,嚴格來說,是中國“易經”的“天地人”三才思想的一個通俗表述。可以把它簡單理解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一種生活思想哲學。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幾千年來的文化實踐和生活中,我們發現,我們的所謂“天人合一”的實踐,其實,更多是用在了人的養生和修煉方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在以前的有關文章中,曾說過人類的知識和智慧,可以粗略分為三種:人與自然方面的,人與人(社會)方面的和人與自己方面的。也就是說,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多是用在了“自己”這方面。

同時,我們也在前面的文章中談過,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一個高度世俗化文化,因此,在這樣的世俗文化背景下,中國人的一切思考的問題出發點,幾乎都是高度功利化物質化的。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中國人考慮問題的視野,就幾乎都被限制在了與日常物質生活相關的方面,而很少關注除“人生”之外的“人與自然”這個方面。也就是說,中國的文化,是以“人生觀”為核心,再旁及“宇宙觀”和“價值觀”,但遺憾的是,關於“宇宙觀”和“價值觀”這兩方面,所探索而得到的思想資源非常稀少,對整個國人的文化心理影響也極其有限。


論中華文明系列(三)天人合一的中華文明能否再創輝煌拯救世界?


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種“為人生”的文化的廣泛影響。

例子1、古代的各種道觀寺廟,這些都是建立在所謂“風水”極好的地方,極其符合“天人合一”理論,但核心目的是為了修仙成佛。

例子2、家族墳墓,也是要選擇“風水”,也同樣符合“天人合一”,但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子孫後代的功名富貴這種極其現實的功利目的。

例子3、修建購買房屋同樣也是追求所謂“風水”。在這方面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秦嶺別墅問題。而這個例子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社會的精英群體,幾乎都是無意識的充滿了功利化的迷思,缺乏對自然的敬畏。或者說,在國人的概念中,我們對自然的一切,幾乎都是以“為我所用”的一種功利化取向,而真正缺乏對自然的敬畏,缺乏人在面對宇宙與自然時的

謙卑與順服的人文底蘊。

例子4、各地的辦公大樓。每個地方,最佳位置,最氣派的大樓幾乎都是行政大樓。

因此,簡單來說,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雖然在為人生方面,探索到了極其精微和高深的層面(這一點,看看道家的養生文化和中醫的很多理論就知道),但是就其視野來說,則顯得非常狹窄,非常狹隘。


論中華文明系列(三)天人合一的中華文明能否再創輝煌拯救世界?


另外,“天人合一”的思想,並不是中華民族的獨創,更不是中華文明的獨有精神思想。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同樣有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哲學,只不過在具體的用詞表述上,有所不同。在《聖經●創世紀》當中,當上帝創造伊甸園,並把亞當和夏娃放在伊甸園裡面的時候,上帝給他們的命令就是,要修理看護園子。這裡面的“修理看護園子”,在本質上,就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並且這種思想內涵,明確指向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所以,這樣的文明旨趣,就有了另外一種和中國的“天人合一”的取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可以說,西方的這種“天人合一”,相對於中國文化來說,它們是以“宇宙觀”為核心,再旁及“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樣的文明背景下,西方才發展出了高度的科學文明,發展出了高度的思辨哲學,也才充滿了對各種未知事件的求知和探索精神。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並不是中國人所獨有,西方也有。但是,東西方的文明,在理解什麼是“合一”,如何“合一”的問題上,存在有根本不同的興趣取向。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東西方文明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文明形態,具有全然不同的各自的價值取向和內在的運行邏輯。


論中華文明系列(三)天人合一的中華文明能否再創輝煌拯救世界?


第二,中國的以世俗化功利化為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缺乏更高精神和價值追求的原動力。

我們知道,人的價值,並不僅僅是為了生存,他還有更高的理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但是,在中國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功利化思想主導下,中國人幾乎把一切的聰明才智都用在瞭如何獲取現實的物質利益上,而對更高的精神和理想追求缺乏興趣。所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最成功的人生就是“富貴”的人生,而最受打擊和鄙視的,就是那些具有獨立思想但卻不富貴的人。

因此,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中國很難產生像西方世界的那種思想家,也很難產生那種所謂“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這種探索真理的文化環境,同樣,也很難產生像西方歷史上那麼多的為信仰而殉道的殉道者。我們承認,中國人也有巨大的犧牲精神,歷史上也不乏為民請民的人,但是,這種犧牲精神,歸根結底,還是處於一種現實的物質利益的考量。它與西方的那種為了理想,為了信仰,為了科學真理而犧牲的殉道者精神相比,具有相當的不同。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國人的所有的努力的方向和價值取向,都是圍繞著,為自己,為孩子,為父母這個三角形而動,哪怕是最高大上的儒家的”平天下“的理想,也依然沒有跳出以”家國“利益為核心基礎利益的這個世俗化範圍。同樣道理,人們在取得”富貴“之後,也依然難逃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質奢靡享受這樣的庸俗生活範疇。


論中華文明系列(三)天人合一的中華文明能否再創輝煌拯救世界?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這種”天人合一“文化,在根本上來說,就缺乏一種超越現實功利生活的精神追求的基因,也缺乏追求宇宙真理的這種探索精神,更缺乏一種追求終極真理的哲學思辨精神。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天人合一“的這種文化思想,不論是從它的以”人生“為主的文化內涵來說,還是從它的為”人生“而來的固有的視野侷限來說,它都具有先天的基因缺陷。因此,它本身不可能創造新的文明輝煌,也不可能拯救人類世界——除非,中國文化在吸取了其他文明以後,能克服它自身的這種世俗的為”人生“的視野侷限,並且發展出新的更高的精神和理想 追求的文化基因。否則,中國文化的所謂輝煌,只不過是隨著國人財富的增加而讓這種世俗的生活更精緻更庸俗更腐化而已。而所謂的引領世界,也只是一個美麗的笑話。

那麼,西方文明是不是就代表了未來呢?在下一期文章中,我們將討論這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