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和知識,那個重要?

眼界和知識,那個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以前的小玩伴、同學、朋友,走著走著就散了。

有的離開就是永久的不見;

有的離開再見也是萍水相逢;

真正深交的朋友,真的很少、很少!

由於中國社會的大變革,人口大規模的向城市流動,原來的鄰里、發小都天涯各處了。

身處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行業,讓彼此間距離越來越遠。

而這其中的罪魁禍首竟是不知不覺間拉開的眼界、知識以及閱歷。

而這一定律同樣適用於創業者,眼界不同的創業者,做的事也千差萬別。

同一所大學、同一專業畢業的學生,有人選擇回家開了一家火鍋店,有人選擇成立了一家影視公司,同等的學歷、同樣的知識,造就出的個體卻千差萬別,眼界,無疑是影響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老費大學裡44名同班同學(分別來自25個省份,因為在南京,江蘇的同學多點,其他基本一個省一個),我們是學習單片機、自動化類專業,但是現在真正從事對口專業的僅僅有可憐的一個!

可同在一線城市,眼界不分上下的人,成就也會高低不齊,企業亦是如此。同樣關注到科技前沿產業,少有能在基礎層深挖研究的企業,而更多則聚集於商用場景的應用落地,都知道核心技術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卻只能停留在關鍵技術的門外,不是不想,而是知識水平的限制。

真正的研發雖然是核心,但是有幾個能有核心技術呢?大部分還是服務場景的應用,比如廣東、浙江、江蘇的大部分企業都是這種服務場景類型的企業。當然,其他省份就更難做到核心技術了。

那麼到底眼界重要,還是知識重要?

說到底,不分彼此。

知識淵博而沒有眼界的人,很難看到社會或者行業悄然發生的變化,抓不住時代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就只能跟在先驅者的後面吃“殘羹剩飯”;

有眼界卻缺乏知識的人,總能嗅到行業最前沿的機遇,奈何沒有專業且深厚的知識功底,只能看著機遇從指縫間溜走,或是從事著表層的工作。只有眼界與知識更好地結合,才能在把握機遇的同時,做得更深,更有價值。

以前聽說“大學生創業,99%都會以失敗告終”,原以為是一句嘲諷,在步入社會卻後發現,事實確實如此。校園給我們更多的是知識,而在閱歷、眼界方面,社會才是最好的校園。誠如馬雲、馬化騰等互聯網行業大佬,在創業成功前也經歷了社會給予的“教育”,而其成功便是眼界與知識的充分結合,當然也不乏有一些運氣的成分夾雜其中。

從國內大學的影響力及分佈就能探知一二。985、211等一大批重點大學均分佈在大城市,像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最不濟也是省會城市。大學佈局在這樣的城市,不僅僅具備學校所提供的學術環境,更深受城市發展的影響。既能埋頭苦讀,又可抬頭看天,理論和實踐集於一體,從這樣學校出來的學生,勢必更受企業和社會的歡迎。

眼界和知識,那個重要?

各省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口中大專以上人才數量分佈圖

這個社會的資源從來都是傾斜的,教育、醫療、人力等一眾資源小鎮從來比不過城市,小城市又從來比不過大城市。單從人才質量來講,在農村觸摸到天花板的人會選擇到小鎮中發展,不滿足小鎮生活的人又會去城市中求生存,小城市的人會選擇去更大的、更有發展的城市……層層“掐尖兒”,最有思想、有創造力的人都會集中在一起,而待在這樣的群體裡,眼界自然不會太差,這也是城鄉差異越發明顯的重要因素。

讀書使人睿智,但求更多的人在豐富知識的同時,關注社會發展進程,把社會同樣當做自身學習進修的學校,不與社會脫節。還是那句話:眼界決定你做什麼,知識決定你做多深,機遇不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是留給看得到機遇,且有準備的人。

還好,我們現在進入互聯網社會,原來的天花板正在被打破,現在在小城市甚至農村一樣可以做互聯網,比如我們網賺群體吧,大家不一定非得在大城市,在大西北的荒漠地帶也一樣搞,甚至夠有優勢,因為賺一樣的錢,比如一月賺5000,在北京都不夠生活的,在寧夏的小縣城,估計過的很滋潤。

當然,新的天花板也在形成。

比如老費吧,現在搞網賺雖然磕磕碰碰,還算順風順水,一路走來,在小縣城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吧。

但是,我想進一步地發展,明顯感覺到了天花板的存在——

比如我想成立一個互聯網小微企業,哪怕3、5個人,得找幾個懂編程、建網站的吧,我居然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什麼原因?真正大學互聯網專業畢業的學生都去了北上廣,深圳、杭州,最次的也去了省會城市或者地級市,我壓根找不到相關人才,而且,在我們縣城居然沒有一家真正的互聯網企業,就有幾個京東、淘寶的孵化中心在那裡苟延殘喘的“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