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聖難還是成仙難?

自古以來,我們中華大地就對各種精怪都有這各種各樣的描述,還衍生出了六道、五行、六界的各種說辭。最近閱讀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心中突有一疑:仙者和聖者都是一樣受人膜拜,為何成仙和成聖卻有那麼大的不同?既有不同,那仙與聖又有何區別呢?

成聖難還是成仙難?

《聊齋志異》中辛十四娘篇,講述了一個一心修行想要飛昇成仙的狐妖的故事。在故事中,辛十四娘一心修道,渴望得道成仙那一天的到來。後來得一方地仙指點,與馮生相戀相愛,終成眷屬。可妖虐四起,豺狼妖殘害生靈,最終惡有惡報,灰飛煙滅。然而辛十四娘也功德圓滿,得道成仙。

成聖難還是成仙難?

似乎這種故事是大多數飛昇成仙的故事的固定模板,也證實了,自古以來我們對於人成仙的歷程都是一種固定模式,也就是說,若想成仙,必須要經歷這樣一條路。那麼成仙,到底要怎麼做才能真正的成仙呢?故事中,郡君曾經隨十四娘說過:"我能得道成仙是因為當年發大水,我以身擋住大壩的缺口,以致眾生得以活命。感念上蒼,我才能得道成仙。"所以呈現的關鍵就在於犧牲。何為犧牲?犧牲並不單單代表失去什麼,而是失去自己最珍惜的,最捨不得的東西,用這些東西去換取別人需要的東西。好比性命,如果對生沒有渴望,那些失去生命只能說是解脫,不能算得上是犧牲。再好比一口水,如果這是最珍惜的東西,與此同時把這一口水給了急需的人,那麼這就是犧牲。而成仙卻並不只是一次簡單的做好事,而是胸懷中要有一顆博愛之心,用大愛對待世人,予以寬容。都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如果一個人真的做到了讓世人想起她的名字,就能感念當初她予以自己的恩德,那麼她就會成為人們心中的仙。或許當今時代不同了,怪力亂神的說法早就已經被杜絕了,但是在所有人心目中,只有真正做到了為了別人而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的人,那麼她就是所有人心目中的仙。當然,單純的做好事並不是真正的仙,還要能讓人在自己的犧牲中得到啟發,從而去幫助更多的人,彼此影響。這樣才能讓人因為這等博愛,而受到教化。

成聖難還是成仙難?

而"聖"在我們心目中又有何不同呢?我們中國人第一尊崇的聖人就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傳承千年,使我們中華文化上永垂不朽的精神支柱。對我們來說,只要提及炎黃子孫,就能想起我們中華文化中孔老夫子的影響。儒家學說中,《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以及《詩》、《書》、《禮》、《易》、《春秋》,還有諸多後世所寫的著作,無一不是影響了我們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思想。所以,聖人代表的是一種思想境界。雖然在諸子百家的時代,眾人皆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後來漢武帝之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得以讓這儒家學說亙古流傳,孔子才因此得以被稱為"聖人"。但是,孔老夫子的思想也是的的確確的影響了我們幾千年,而在未來也會一直被傳承下去。

成聖難還是成仙難?

當然,也有除了孔老夫子以外被稱為"聖"的。比如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這些能夠術業有專攻,並且在這一方面有他獨到之處,無人匹敵的,也會被稱為"聖"。所以聖者,精神也。有一種精神以作支柱,且做到淋漓盡致,不死不休,也可以是聖。故而聖者,意為廣袤土地之上,有著與眾不同才能且能化作一種精神者,方可為聖也。

成聖難還是成仙難?

那麼,仙者、聖者,兩者之間成就起來誰更難?

仙者,有用一顆博大的胸懷,一顆博愛的心,願意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因為善舉感染眾人,得人追捧,方成仙。聖者,有著一種矢志不渝的精神,堅持到底、持之以恆地去成就自己的看法,或許當時並不為人所接受,但當後世談起,總會感悟到其思想精神中與眾不同以及對世人的幫助有多深刻。所以,能成仙者,必是有他的思想,同時為此付出良多,犧牲良多,最終得道。聖人者,有其高深的思想境界,後世來者細細體味方得其道。故而,成仙比成聖容易,因為世人能看見。可是仙者卻比聖者更加偉大,因為他們懂得的、感染的、教化的比聖者所做到的更加深刻、龐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