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否應該打罵?還有更好的方式嗎?

曾傳新


教育孩子當然不需要打罵,我現身說法,我兩個男孩子,大寶十九,二寶四歲,我和孩爸從來沒有打罵過他們,現在大寶學習好,懂事,學習省心,不補課,二寶也很省心。

你問我怎麼做到的,我告訴你,第一,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嬰兒開始你就要用心去對待他,理解他的心裡,不強加給他東西,尊重他的選擇,不要認為他聽不懂,其實即使真的聽不懂,但是你的語言和行為對他的大腦也會產生刺激,讓他形成記憶。孩子不是長大了才管教,而是從嬰兒開始就和他溝通,長大了才能和你形成順利的溝通條件。家長不能一言堂,即便你是對的,你是為他好的,你也的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告訴他。

第二,要充分欣賞你的孩子,別人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的,你的孩子是在你的欣賞中變好的,不是在你的對比打罵中變好的。你有多欣賞他們,他們就有多好。

父母若做到這兩點,何須打罵?



無憂無慮182944545


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這句話讓父母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變得理所當然,更有甚者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們覺得打罵孩子天經地義,而孩子接受打罵也是孝順的表現。雖然有人對此發出過質疑的聲音,但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這個向來如此的定論。可是,近些年來發生的幾起社會新聞事件,卻讓打罵教育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重新引發思考……

2018年1月5日的一個雪夜,江蘇泰州的9歲男孩因為弄丟手機被母親打死。在調查中,孩子的母親表示:“孩子丟了手機,確實讓我很生氣,再加上他不好好寫作業,我就用木棍打了他。”救護人員透露說:“孩子的頭上、臉上都是傷,雙手、雙臂青紫發腫,屁股以及雙腿更是慘不忍睹,連成片的青紫讓人觸目驚心。”1月8日,雪化了,手機找到了,可孩子卻永遠地離開了。

2019年8月3日下午,7歲的女孩小英正在吃午飯,媽媽因為嫌棄小英吃飯太慢,便對其進行了近1小時的毆打,小英因此喪命。這個暑假後,本該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孩,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有人說,一個人最高的教養,是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而我們卻時常本末倒置。每一對母子都在產房經歷過生死考驗,而如今卻要因為不當的教育方式而產生越來越深的隔閡。無論何時,父母都不要將憤怒的手伸向孩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可能會形成兩種極端人格:一種是性格特別懦弱自卑,容易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另一種是特別叛逆且具有暴力傾向。此外,還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親子隔閡,親子關係在打罵中變得越來越淡漠,部分孩子還會產生報復心理。

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體罰是最拙劣的一種教育方式。懲罰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應該怎麼去改正。千萬不要用打罵的方式來懲罰自己的孩子。這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還有可能會深深的影響他以後的行為。

一、打罵孩子非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那些經常打罵孩子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在外面也更容易出現打人等侵犯行為。這是怎麼發生的呢?社會心理學研究者發現,影響人的侵犯行為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是學習。而學習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模仿其他人,特別是孩子,都有很強的模仿別人的傾向。二是強化,強化是學習侵犯行為的第二個機制,一個行為得到獎勵,它今後出現的可能性會更大,而得到懲罰,則出現的可能性會減少。心理學家班杜拉關於兒童侵犯行為的研究證明:侵犯行為是可以通過模仿產生的;他還發現如果下面的條件存在,模仿的效果更強:

1、被模仿的人受到獎勵。比如當他們發現有人可以通過侵犯的方式獲得想要的東西,促使他想要去模仿,即得到強化。

2、被模仿的人同孩子的性別一樣。當發生侵犯行為的人和他有類似之處時,如哥哥、同學、朋友等,很自然的會引起他的模仿,即表現為認同。

3、被模仿的人曾經與孩子關係密切。孩子首先喜歡模仿的人就是他身邊熟悉的人。比如:父母、親人、朋友、老師。

在兒童的早期生活裡,父母是模仿的主要對象,由於父母是提供強化的主要來源,又是被模仿的主要對象,兒童未來的侵犯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如何對待孩子以及他們自己的行為。一般父母認為對兒童侵犯行為進行懲罰是教育孩子減少侵犯行為的一個有效方法,然而懲罰往往產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從父母的行為中得知侵犯行為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因此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父母千萬別通過打罵的方式來懲罰孩子,一不小心,他就習得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並延續下去。

二、父母情緒不穩定,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

文章開頭那兩個如此極端的案例,也許我們不常見,但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工作不如意、生活不順心而吼孩子卻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

“你怎麼還是這麼笨啊?怎麼教都不會!”

“你動動你的豬腦子行不行?”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

“爸爸媽媽這樣,都是為你好!”

……

想想這些話,我們是否對孩子說過?

一向以正能量示人的偶像劇女王陳喬恩,有一個童年陰影。自爆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頻繁又恐怖的捱打是她至今揮之不去的童年噩夢。在她接受單獨採訪時,談到被媽媽打的話題時,她眉頭緊鎖、神情凝重,整個人都異常緊張、謹慎。“我從小生活在恐懼中,我很怕媽媽。”說著說著,會猛地一回頭,確認媽媽聽不到才安心,隔著屏幕我們都感受到她的小心翼翼和內心的恐懼。對此,媽媽也知道自己用錯了教養方式,天下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的呢?可孩子被傷過的心哪有那麼容易就痊癒呢?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每個人都會發怒,這很簡單。但向恰當的人、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恰當程度的憤怒,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大多數家庭,父母會毫無理由的將生活、工作、感情上的不良情緒,發洩到子女身上。你無意中的怒吼,對於孩子來說就像是定時炸彈,永遠不知道何時會爆炸,又像精神病毒,慢慢腐蝕他們的心靈。原生家庭影響了我們的孩子,孩子又會把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反作用在自己的家庭中,循環往復,將這種影響延續下去。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父母情緒不穩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有位網友的回答如重錘般敲打在每位父母的心上:“小時候父母爭吵畫面還記得,導致現如今的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心智不成熟時期甚至想過以自殺結束。”過於敏感多疑,習慣性猜測人的內心,且把自己的性格習慣向對方希望的方面貼近,十分害怕被討厭及忽視,易產生孤獨感,經常壓抑自己,甚至扭曲。父母的情緒真的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在孩子7歲左右就已經完成了。父母穩定的情緒,才能帶給孩子一生良好的開端。

三、父母的情緒裡,藏著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文學大家、北大校長鬍適,深受母親溫和秉性的影響,成為一代名士,母親和善,但並不是無條件縱容。每當胡適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母親都會記下來,等到只剩下兩個人的時候,關起門來,細數他做錯的事,讓他認錯。但母親從未當著眾人的面責罰、吼罵他。即使遇到孩子們故意調皮犯錯,母親從未情緒失控。成年後,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一文中說到: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和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善於管理情緒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更是每位家長一生的必修課。有研究表明,母親長期情緒焦慮,對孩子責備打罵,會在情感上強行中斷和孩子的鏈接。會讓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礙,不自信,甚至自卑、自閉。一顆受傷的兒童心靈,一輩子都會萎縮成核桃一樣堅硬,佈滿深溝。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演員陶虹表示:她和老公徐崢都不是對孩子發脾氣的人,孩子出現不聽話時,我們會跟孩子互相對話溝通來解決矛盾。有一次,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衝上去劈頭蓋臉地吼道:“你怎麼回事兒啊?”被吼後的女兒當時就愣住了,滿眼恐懼,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當女兒再次打翻牛奶的時候,她沒有批評,而是抱住了手足無措的孩子,沉默中的女兒才有了安全感,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導師,只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因為人品的樹立來自父母榜樣的力量。千萬別讓情緒像野獸一樣,輕輕一碰,就會發怒。要知道你的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那些從充滿暴力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必定是疼痛的、孤獨的、委曲求全而又充滿防禦性的。

四、情緒失控後,父母該怎麼辦?

實際上,孩子犯了錯誤後,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懲罰,而是教導和啟發他主動停止和改正自己的錯誤,然後對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補救。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要放下身段,去安撫孩子。如果我們不小心大聲吼了孩子,記得給自己幾分鐘時間緩和,待到情緒平復,蹲下來,抱抱這個恐懼的孩子。告訴他:“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仍然愛你,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2、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孩子沒有消化情緒垃圾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能讓負能量鬱結於心。此時,我們要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讓孩子明白,這只是情感的交流。

3、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按照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那個樣子生活成長,這是不科學的。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完全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4、一個心智成熟、人格健全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理性平和的教育態度。

教育,並不需要父母多麼“優秀”,心態平和、情緒穩定,就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好的家庭,必然是父親是非分明,通情達理;母親善解人意,和顏悅色。不讓孩子為自己的壞情緒買單,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責任。把好情緒留給孩子,未來他走到哪兒都能看見光芒。

與此同時,孩子犯錯以後,父母還應該幫助孩子自我反省,而自我反省的最佳方式就是使用錯誤的自然結果代替懲罰。所謂自然結果就是當孩子出現過失或犯錯時,不給予過多的批評,而是讓孩子自己承受過失或者錯誤帶來的後果,使他感受到錯誤所帶來的不愉快的心理體驗,從而引發後悔,自覺地彌補過失、糾正錯誤。那麼,父母又該怎樣用有效的方法來“批評”孩子呢?這裡給大家提供一個“三先”原則:

1、先禮後兵——-瞭解情況、解釋原因。批評孩子之前最重要的是先了解情況,然後給孩子解釋被批評的原因,讓孩子知道自己究竟是哪裡出現了問題,而不是上來就劈頭蓋臉地發洩不滿無視動機和過程,只關注結果的批評常常會造成誤解。有時孩子很可能是想幫助別人,因為不得法才好心辦了壞事,這種動機如果被忽略的話,會影響孩子後續做事的積極性。瞭解了事情的原委以及講明原因之後,批評教育就要做到就事論事、針對行為、不貼標籤,絕對不能進行人身攻擊。有些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常常把矛頭對準“孩子本身”而不是“行為”,甚至說出一些“你這個豬腦子”“你怎麼這麼討厭”之類的話,這樣很容易到孩子脆弱的自尊心。要記住,你的孩子只是犯了錯誤,但他不是犯人,並沒有被剝奪任何平等的權利,理應得到你的尊重。

2、先揚後抑——指出孩子的美中不足。先揚後抑是一種有效的“批評話術”,有一種叫作“三明治效應”的批評方法應用的就是這種先揚後抑的原則。所謂“三明治效應”,就是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可以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層表揚之中,就像一個三明治一樣,第一層是肯定和認同孩子的積極語言,消除對方的自我防衛心理和逆反心理;第二層是合理地指出孩子的過錯,並提出恰當的改進措施,讓孩子心服口服,毫無怨言地進入自我反省階段;第三層是對孩子今後的行為表示鼓勵和信任的積極語言,消除孩子的後顧之憂,讓他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改過自新”。

3、先己後人——以身作則勝過批評教育。有的時候,孩子的許多小毛病真的就是拜父母所賜,是父母把孩子“帶跑了”。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也要反思自己在這方面做得怎麼樣,千萬不能凡事“雙標準”,給孩子一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印象。家庭教育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修煉的過程,先己後人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可能勝過任何形式的批評教育。

有句話說得好:別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許多時候,我們可以對陌生人的一句問候倍加感謝,卻難以對我們最親近的人保持情緒平和。為人父母,尤其如此。你嘆氣、摔東西、吼孩子,這一切都會在孩子小小的心靈裡,留下大大的烙印。願天下的父母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孩子犯錯時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打罵,而是與孩子共同成長!

大家好,我是@泉媽育兒心得,專注親子關係,對親子心理、教育、溝通、閱讀等有獨到的見解,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你幫助,歡迎關注、留言、點贊、轉發、收藏!


泉媽育兒心得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李玫瑾教授在一期訪談節目當中說其中一種是為人父母一直自己帶孩子,孩子本質上和父母差不多,孩子就會知道爸爸媽媽是嚇唬嚇唬,不會下的去手,所以父母怎麼打,孩子都不會記恨他們,親情墊底就會好很多。但是,作為父母儘量不要和孩子動手,如果動了手,事後一定要向孩子道歉。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動手打孩子,孩子就知道這就是父母的底線,如果再犯錯大不了再被打一頓,反正也打不死,孩子這樣就會被打皮,可能產生逆反情緒。那我們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和善而堅定

相信和善對於部分家長來說做起來很容易,但很難做到堅定。這類父母就屬於驕縱型父母,對孩子過分驕縱,導致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家中的小皇帝就產生了。而另外一部分家長很容易做到堅定,但忘了也要和善。這類父母就屬於權威型父母,容易對孩子過度嚴苛,導致孩子自尊水平下降,隨著年齡的成長還會出現逆反狀態。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應該是和善而堅定。這樣能夠培養出幸福、自信、有責任感的孩子。

少一點表揚,多一點鼓勵

表揚認同的是外在,是結果,可能會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鼓勵認同的是內在,是過程,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所以我們可以運用鼓勵四原則(覺察、具體、真實、內在)對孩子進行多多鼓勵,鼓勵孩子哪個地方做得對,加深孩子的正確印象。其實家長往往關注的都是孩子的缺點,我們轉換關注點,多去觀察孩子的優點。因為關注點在哪裡,結果就在哪裡。

贏得四步

根據腦科學來說,一般人情緒失控是因為杏仁核不工作了,從心理學來說是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缺失。孩子一般情況下因為以下四種目的而產生錯誤行為:①尋求關注;②尋求權利;③報復行為;④自暴自棄。當孩子出現以上需求時,我們可以運用贏得四步進行解決:

1、理解感受:其實感受本身都沒有好壞之分,無論什麼感受都應該被接受。所以我們應該先解決關係再解決問題,理解孩子讓他知道父母是堅強的後盾。

2、表達同情:父母可以講述一個相似的故事表示認同。

3、告知感受: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孩子的感受是什麼樣的,表達情緒不代表釋放情緒。

4、共建解決方案:①明確問題;②頭腦風暴:和孩子一起想出各種解決方案;③確定方案;④開始行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大人還有犯錯的時候,何況是孩子,所以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是隻有打、罵、罰的解決方式。希望各位寶貝都可以通過爸爸媽媽的引導幸福快樂的成長。

孩子獨立,家長解放。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