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日本的城池,既有建立在水面上被稱為“浮城”的忍城,也有建立在交通要道上扼守一方兼具交通和軍事價值的大垣城,甚至有構造極為複雜,花費56年時間建成的新發田城……東日本城池在外形上不及近畿的威嚴與美觀,在構造上不及西國城池那般堅如磐石。但東國城池大多風格獨特,不拘泥於固有形式,其實用性和多樣性可能是歷史上極其罕見的,也正是這種
強調城池的實用性和功能性的思維,東國城池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格局。一、
對大多數人來說,印象中的日本城池基本是巍峨的石垣,滿水的護城河以及雄偉的天守組成,而這些則是由西日本的近世城郭所產生的概念。把東日本的近世城郭和西日本對比之下,其實東日本城郭以土壘,空堀,水堀並以複雜精巧的方式配置構築出極少擁有石垣與天守的堅城。雖然並非全部如此,但就東日本而言,城郭的構造方式在整個日本而言確實獨具一格。
東日本很少有城郭具備石垣,特別是關東地方最為明顯,僅有江戶城、小田原城而已。即使是作為將軍的居城,規模號稱“全日本第一”的江戶城,也只有位於著名的“二重橋”右手邊的“伏見櫓”下方蓋有石垣,中間部分幾乎全部被土壘覆蓋,就連將軍世嗣所住的江戶城西之丸,也大部分都是採用這種土壘。因此,江戶城以外的關東地方城郭會沒有石垣,這也是理所應當的事。原因是因為建造石垣需要的石材在關東並沒有大量出產。觀看日本列島地質圖,只有關東獨樹一格,是洪積層的集中帶,因此供城郭用的石材會很難取得。用在江戶城石垣上的石材,是依靠將軍家的指令,從的伊豆國用船隻運輸來的。因此就連作為“德川御三家”居城的水戶城,也沒有辦法採用石垣而是以土壘將就。
東北地方雖然位置比關東平原更加遠離日本核心的近畿地區,但在巖手縣和福島縣則有一定能力出產石材。即使如此,總有巍峨石垣的城依然屈指可數。只有盛岡城,會津若松城,白河小峰城3座算是在東北以石垣建造的幾座大城。由此可見石垣的普及率之低。即使是這3大名城,跟西日本近世城郭所留下的巍峨石垣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只是一般還是將其視為石垣城而已。類似於佐竹氏的久保田城,上杉氏的米澤城這種雄藩的城郭,幾乎都沒有石垣,而伊達氏的仙台城和最上氏的山形城也都只是在重要的地方修建石垣而已。此外,只有弘前城,二本松乘的本丸等少數幾處有十分明顯的石垣痕跡。
北海道原本就很少有近世城郭,到了幕末之後新建,大修的福山城才有了石垣。
二、
對於東日本的城郭石垣比不上西日本這點,從江戶時代初幕府之令進行天下普請時的分工中看出。比如從慶長11年(1606)開始的江戶城修築大工程中,西國大名負責石垣普請,東國大名擔當堀普請。西國大名當時因從事過自己居城的建造和修改,因此較為熟悉石垣工程作業,所以在普請分擔上就會採用快捷,先進且適用的方式。不善於石垣普請的東國大名會負責挖壕溝也是理所當然。在慶長15年的名古屋城天下普請中,西國大名同樣也被動員去參加擔任石垣普請。
東日本的城郭很少有天守,現存只有弘前城天守而已,但它在江戶幕府時代還是一座稱為“三重櫓”的天守代用櫓。幕末留存於東日本的正規天守,只有會津若松城與小田原城。除此之外的城郭就只有修建“三重櫓”來取代天守。這些城郭包括:福山城,白石城,米澤城,白河小峰城,水戶城,古河城,高崎城。而像仙台城,山形城,久保田城這些大藩的城也都沒有天守。另外,在東日本有留到幕末的五重天守,僅僅只有會津若松城,即使加上以前就損毀的江戶城和沼田城,也不過3座。接下來看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兩座關東名城:
- 掛川城
建立在在東海道要衝的掛川城,其城主是豐臣秀吉家臣山內一豐,為了壓制關東以德川家康為首的東國大名,山內一豐建造了一座在天守和重要之處配置櫓的城池。這座天守曾在1604年的地震中受損,重建後又再次遭遇大地震,和本丸御殿一同被摧毀。戰後,在人們努力下,城內二之丸御殿完成修復,不僅是現存稀少的御殿之一,也是日本首次以木造復原天守的工程。掛川城二之丸的御殿更是日本僅有4座的城郭御殿之一,是十分珍貴的遺蹟。除了城內有保存完整的自江戶時代的太鼓櫓,市內也保留了明治時代的門。
- 小田原城
另一座天下名城小田原城,城池東側的八幡山有附城,而位於山麓現有天守附近的曲輪內曾有後北條氏的宅邸,這是在豐臣秀吉攻打小田原城前不久,北條軍在外圍築起的總構,將城下町納入城郭之內。江戶時代,小田原城被視為守護江戶西邊的重要據點。在重新規劃後,成為擁有石垣與天守的城池,天守兩度因地震被破壞,雖然每次都有修補,卻最終在明治時代被拆毀。這座戰國時代連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等名將都束手無策的巨城,到了江戶時代部分城池因城主被貶為平民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拆毀,但小田原城仍被視為關東平原上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
除天守以外的城郭建築,包括櫓和城門,在東日本的城中也很貧弱。除去江戶城,大藩的城郭頂多就只有10棟櫓左右,一般來說則只有不到10棟,這個數字僅僅是西日本的一半以下。東日本,如果只把將軍家的江戶城視為例外,其他的城郭規模都很小,防禦能力也不高。因此城郭建築的現存例子很少,只有福山城的本丸櫓門,弘前城的3棟三重櫓與5棟櫓門以及松嶺城,土浦城的櫓門而已。只有江戶城比較充實,留有很多櫓和城門,但在遭遇關東大地震後,幾乎進行了重建。
三、
關東不單單有外樣大名城郭,還集中有譜帶和親藩的城,由於幕府並不重視這些城郭能在戰略上發揮太大重要性,因此一般都會是些石垣和建造在上部構造簡單薄弱的城。不過,關東的近世城郭有很多名城都是以複雜方式配置土壘,水堀,擁有巧妙繩張並且高度落差不大的“平城”。具有代表性的有:巖槻城,川越城,忍城,高崎城,宇都宮城,土浦城……另外,較為特別的城則有中世最大的平山城:後北條氏的小田原城,秀吉為了進攻這座巨城而建的石垣山城,則是東日本第一座石垣打造的西國風平山城。
東北地方大名的城,雖然很多形式古老,但是卻在風格上很獨特。伊達氏的仙台城,由位於險峻山城的本丸和作為山麓居館的二之丸所構成,形態簡單。二本松城是把包圍住盆地的群山整個都囊括入城內範圍,擁有全日本無與倫比的繩張。南部氏的盛岡城雖然擁有東北唯一的新式石垣,卻屬於小郭相連的中世紀繩張。虎口也是不發達的舊式樣板。
桃山時代以後轉封至東北的大名居城,可以反映該大名出身地的特色。蒲生氏與加藤氏所築的會津若松城是屬於西日本式的石垣造大城,擁有東北唯一的五重天守。出身關東的佐竹氏的久保田城,採用關東風的土壘和水堀繩張。譜代大名的酒井氏鶴岡城與戶澤氏的新莊城也是屬於關東風。
北海道的城是採用和洋折衷形式,以備有炮臺的福山城和稜堡式的“五稜郭”與“四稜郭”最為有名。
結語:
東日本地區總體而言戰亂程度遠不及近畿與西日本,但地形複雜,各令制國之間發展程度差距較大,也正是在這種不利條件下孕育出的東國人之智慧完美的將能力運用到建築方面,造成了東日本地區城池風格迥異,沒有單一而古板的佈局模式,城池大多強調的不是西國那樣以軍事作用最優,也沒有近畿地方那般奢美雍容,但東國城池大多完美融合了各方面功能。形成以江戶城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關東風格”。
感謝觀看由「南書(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