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儒家是怎樣看待命運的?

梁啟超:儒家是怎樣看待命運的?

梁啟超雕像

1927年,梁啟超在《國聞週報》發表文章,談了儒家對命運的看法。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論語》裡有一句話:"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意思是說,凡人非有知命的功夫不能作君子。

先要弄清楚,到底什麼是“命”呢?梁啟超先生引經據典,綜合儒家經典的闡述,總結提出了“命”的概念。

命字到底怎麼解呢?《論語》中的話很簡單,未曾把定義揭出來。我們只好在儒家後輩的書籍中尋解說。

《孟子》說:"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意謂並不靠我們力量去促成,而它自己當然來的,便是命。

《荀子》說:"節遇謂之命。" 節是時節,意謂在一時節偶然遇著的,便是命。

《禮記》說:"分於道之謂命。"這一條戴東原(戴震)解釋得最詳,他以為道是全體的統一的,在那全體的裡面,分一部分出來,部分對於全體,自然要受其支配,那叫做"分限",便是命。

綜合這幾條,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行為,受了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的支配,偶然間遇著一個機會,或者被限制著止許在一定範圍內自由活動,這便是命。命的觀念,大概如此。

幾部經典對於“命”的解讀,總體說明了“天命”的觀念,“天命之謂性”、“盡人事,聽天命”、“五十而知天命”·······這些論述進一步證明了“命”就是“天命”。儒家認為有一個超越的“天”,是“一”,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分於道之謂命”,是說“命”從“道”分出來,按照戴震的看法,這裡的“道”是指全體的、統一的,是超越的,是“一”。

因此,這裡的“道”與“天”是一致的,命"分於道",即來於"天"。

分於道之謂命

接下來,依據"分於道之謂命"這一提法,梁啟超先生詳細解讀了對"命""的具體認識,提出了影響命運的四種分限的觀點:

分限--命--的觀念既明,究竟有多少種類,經過詳密的分析,大約一列四種:

(一)自然界給予的分限:這類分限,極為明顯易知,如現在天暖,須服薄衣,轉眼秋冬來了,又需要穿厚衣,這便是自然界的分限。用外國語解釋,便是自然界對於人類行為,給的一個order,只能在範圍內活動,想超過是不能的。

(二) 社會給予的分限:凡是一個社會,必有它的時間的遺傳和空間的環境,這兩樣都能給予人們以重要的分限。無論如何強有力的人,在一個歷時很久的社會中,總不能使那若干年遺傳的結果消滅,並且自身反要受它的影響。

(三) 個人固有的分限:在個人自身的性質、能力、身體、人格、經濟,諸方面,常有許多不由自主的狀態,這便是個人固有的分限。這些分限,有的是先天帶來的,有的是受了社會的影響自然形成的。

(四) 對手給予的分限:凡人固然自己要活動,然而別人同時也要活動,彼此原都是一樣的。人們活動是最易和他人發生關係的,既然如此,人們活動的時候,那對手方對於自己的活動也很有影響,這影響就是分限了。

實際上,吾人日常生活中,幾無不備受四種分限之包圍和壓迫。因此,假如有一不知命的人,不承認分限,甚至不知分限,或不注意分限,以為無論何事,我要如何便如何,可以達到目的。此種人勇氣雖然很大,不能永久保持,一遇阻礙,必生厭倦,所以不知命---不信分限,專恃莽氣的人是很難成功的。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那麼"知命"之後,又應該是什麼態度呢?梁先生話鋒一轉,引用了孔子最為體現儒家入世精神的一句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講述了儒家在知命之後,更加努力奮進的態度。

儒家知命的話,在《論語》中有很重要的一句,便是批評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那一句。可見,知其可為而為之---不知或不信分限,不是勇氣;必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算勇氣。這句話很可以代表孔子的全部人格,"知其不可為"便是知命,"而為之"便是努力,孔子的偉大和勇氣,在此便可以完全看出了。

成功猶如萬萬裡的長道,一人的生命能力,萬不能走完,然而走到中途,也勝於終身不走的哩!所似知命者,明知成功之不可必,瞭解分限之不可逃,在分限圈制前提下去努力,才是真正努力的人啊!

梁啟超:儒家是怎樣看待命運的?

省學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