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性閱讀指南》讀書不得其法,你怎麼去超越自己?

《實用性閱讀指南》讀書不得其法,你怎麼去超越自己?

有的人讀過那麼多的書依然過不好一生,可是很多成功的人都是喜歡閱讀。查理芒格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讀書的”

我雖然不是每天讀書,但是也經常讀書,可是後來發現還是書到用時方恨少。

有的人一年讀幾百本的書,幾乎一天一本,可是我讀書很慢,一週讀一本算是很快的。

加入頭條的寫作訓練營之後我對於群裡的讀書很快的夥伴很是好奇。一番詢問之後才發現他們之所有讀的這麼快,是因為他們讀書不是按“本”來計算。而是按“需”獲取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

讀了二十多年的書,從來沒有去想過原來讀書也有很多種讀法,有的人喜歡拿著一本書從頭讀到尾,一字不落。讀完後心里美滋滋的。想著“我又讀完了一本書。”有的人跳躍式的讀,只讀自己需要的知識,即使一本書豆瓣評分再高,外界的評價再好也只讀其中對自己有利的那部分。這樣的讀書人是清醒的、是明智的。

讀書就是在和比自己境界高的人交談,要提高自己的精神素養,當然離不開多讀書,可是如果每一本都從頭讀到末尾,或者說每一本都精讀,那就意味著要錯過很多和高人對話的機會,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機遇。

讀到日本作家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時茅塞頓開不經問自己:你每次讀書都帶著目的嗎?每次都有明確的目標嗎?你有給自己設定閱讀完一本書所用的時間嗎?你做筆記的方法正確嗎?

很多的時候做筆記都是摘抄文章的原文,或者在重要的地方畫圈圈畫線條。很是去思考劃線的地方為什麼對我重要。似乎這些做筆記的方法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根本沒有思考行為背後的原因。

每次看到書單都想把所有的書收入囊中,沒有過多久回頭去看一本書也沒有讀,活在知識焦慮的漩渦裡。以為買書,收藏書單就能緩解問題,然而這只不過是自我安慰的一種方法而已。

每個人的知識訴求不同,一份書單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人,就算是自己看著書名適合自己的書也不一定適合自己。買書還是要到書店去買更好,就像買衣服,網上的買回來很容易就不合適,店鋪裡購買的一般都是符合自己的需求點的。

大巖俊之在書中提到: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整本書的20%,這20%中最重要的僅有4%.

讀書的時候集中火力找出書中最核心的4%,這樣既不會有心理負擔也可以節省時間去讀更多的書。

讀書不需要從一而終,也不需要全部理解。而是選擇書的重點,實踐起來,付諸行動。

不管怎麼樣一定要去學會毫不猶豫捨去書中80%的內容。

學會果斷捨去書中非必要的一部分,才有可能體會到“我終於記住書本內容”的瞬間。

作者還提到要爭取多讀,多讀就是通過捨棄無用部分的技巧來實現。比如“超並列”讀書法,在不同的場所讀不同的書,在一天的時間裡同時讀幾本書。

現在我也學著同時讀幾本書,想要放鬆的時候我讀《圍城》,在路上的時候我讀電子書。有時間坐下來的時候我讀致用類書籍,晨起洗漱的時候我聽理財類的書籍。

多讀讓讀書變得更加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