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病因”瞄“靶心”興國產業扶貧促增收

客家新聞網訊

謝揚 特約記者張聲報道:一年又逢春,興國大地生機勃勃。蘇區時期,毛澤東在這裡寫下《興國調查》,留下深入實地、體察民情的遺風。如今,這裡的幹部俯身紅土,尋究原因,精準施策,與貧困鬥爭到底。

鍾先發是興國龍口鎮嶂下村一名貧困戶,多年前,他缺知識缺技術,收入微薄。結對幫扶幹部鼓勵他樹立信心,結合他的情況,為他量身制定“長效+短效”脫貧計劃,確立了通過學習種養殖技術實現增收的目標。

“我養殖了近5百隻家禽,發展了5畝臍橙和2畝魚塘,現在每年有2至3萬元的穩定收入。”豎起了信心,鍾先發在脫貧路上奮發圖強,於2019年成功脫貧,日子越過越甜。

找“病因”瞄“靶心”興國產業扶貧促增收

李舒濤在大棚內採摘蔬菜。

在興國縣傑村鄉韶溪村,因殘致貧的李舒濤,也在幹部的精準幫扶下,承包2個大棚種植蔬菜,家庭人均年收入達到1.3萬元。幾年下來,李舒濤完全掌握了種胡豆、茄子的技術,而且不愁銷路。

找準致貧原因精準施策,是興國縣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發起總攻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圍繞“脫貧摘帽”總體目標,興國縣在產業扶貧上下足繡花功夫,把各項措施精準落實到村、到戶、到人,帶領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

圍繞產業扶貧“五個一”機制,興國縣堅持以蔬菜、油茶、菸葉、灰鵝、肉牛等優勢產業為主導,加大力度支持帶貧能力強的龍業企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等,鼓勵引導貧困戶與經營主體建立工資性、生產性、資產性等多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穩定合理的收益分配體系。

截至目前,興國縣已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1.4億多元,建設產業扶貧基地428個,鏈接貧困戶11300戶。在“造血扶貧”向“持續脫貧”的背後,興國縣12.5萬人脫貧摘帽,147個行政村退出貧困村行列,綜合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