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者的任務》:產品吸引不到用戶?因為你不瞭解用戶目標

歡迎關注“雪莉的直言職語”,陪你一同成長

任何形式的產品生產者,說到底都需要獲得用戶的支持。

打個比方,如果你是個美妝短視頻創作者,你的視頻點擊量,點贊數,轉發數……就代表了用戶對你作品的認可,而進一步如果你獲得了大量粉絲,並且粉絲因為信任你而購買你所推廣商品,更是對產品製作者人格魅力的欣賞。

然而在內容層出不窮的今天,想要突破同質化,吸引自己的粉絲越來越難;但也總有些人能夠找到意想不到的突破口。

那麼多美妝導購,獨獨出現一個以標誌性“oh my GOD” 讓人情不自禁掏空口袋的李佳琦;那麼多美食博主,獨獨出現一個在辦公間裡巧用工具讓人稱奇的小野;那麼多生活類up主,獨獨出現一個迴歸傳統巧手能幹又質樸純美的李子柒。

《創新者的任務》:產品吸引不到用戶?因為你不瞭解用戶目標

從功能性上而言,它們完全可以被取代,畢竟口紅在哪裡都能買到,機箱主板攤的餅不一定美味,也極少有人願意隱於深山間。.但用戶就是會被他們所吸引,甚至因為創作者的人格魅力而去買他們推薦的產品。

究其原因,除了創作者本身的實力和時運外,還有一層原因是——他們的內容提供了一種用戶樂享其中的體驗。

李佳琦給了你一種親近的感覺:這不是個要賺你錢的導購,而是你的好閨蜜,真心實意地在分享他的美妝技巧;辦公室小野給了你另一種看待日常的愉悅心境:在辦公室苦逼的夾縫中生存也可以這樣找樂子;李子柒則給了你一種慢節奏生活的嚮往:什麼時候我也可以像她一樣,過上自己夢想中的恬靜生活。


《創新者的任務》:產品吸引不到用戶?因為你不瞭解用戶目標

不光是做內容要觸及觀眾的痛點,做產品也是如此。用戶在購買產品或服務時,相比於產品有多少天花亂墜的功能,其實更關注自身從這個產品中得到了什麼。

最近讀了《創新者的任務》這本書,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也是一位專注於產品創新領域的專家,他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文章曾經獲得過麥肯錫獎。克萊頓認為:當產品設計者真正瞭解影響用戶選擇產品的因素後,就能較準確地預估產品的創新方向。

那麼,究竟什麼是用戶選擇產品的動機呢?克萊頓提出了“用戶目標理論”,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理論的四大要點。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產品”能獲得更多人的喜愛,最好在初期就做到這幾點。


《創新者的任務》:產品吸引不到用戶?因為你不瞭解用戶目標


一,思考角度需要轉換

評測產品的重點在於 “是否改善用戶的生活”,而不是“我的產品很厲害”。

這兩者差別何在呢?比如一隻口紅,相比於告知用戶這是個大牌,包裝好看,用料考究等產品屬性,消費者更在意的是能不能花更少錢讓自己更好看。

如果一個導購為了賣出產品,大肆誇耀產品的好處,消費者通常會心生提防;但當你“設身處地”為用戶考量時,用戶就會從心理上偏向於你。

典型的就是李佳琦:讓觀眾實實在在看到口紅上臉的效果,給不同膚色的姐妹建議,搞笑又不失可愛地推薦和吐槽……這種把顧客當做朋友的風格,讓他獲得了一大批姐妹的喜愛和信任。

做內容如此,設計產品同樣需要從這個角度考量:不是這個功能本身有多炫酷,而是有沒有為用戶增加有趣的體驗,提高了生活質量,節省時間成本等。

比如亞馬遜,為了守住低價的承諾,開發了一個自動搜索引擎,可以搜尋數百種基本商品的價格,只要發現更低價,亞馬遜就會自動下調,這就是真正為用戶考慮的功能創新。


《創新者的任務》:產品吸引不到用戶?因為你不瞭解用戶目標


二,儘可能具體細緻

不是寬泛的猜測用戶想要什麼,而是具體勾勒出用戶使用產品的情境,比如在哪裡,什麼時候,做什麼,以及用戶當前所處狀況等。

作者舉了一家奶昔店的例子。這家奶昔店想要增加銷量,為此他們找來典型的奶昔消費者做問卷調查,根據顧客的反饋推出了不同口味的新品,然而毫無成效,於是店長請來作者的團隊幫忙分析。

團隊拋棄了問卷調查的方式,直接在店裡待了18個小時觀察所有顧客。他們發現,有一大批顧客是在早上9點以前獨自來買奶昔,買完直接上車帶走;還有一大批顧客是在下午4,5點帶著孩子來買。詢問後發現,這兩批用戶的目標是不同的。

上午的一批是要開車到很遠上班的職場人,他們需要一份可以當早餐,方便食用,同時也不會讓路上無聊的食物;而下午的一批則大多是給吵鬧的孩子買的,父母既希望安撫孩子,但又不希望他吃的不健康或者太多,以至於不吃晚飯。

具體瞭解了用戶的目標後,這家奶昔公司對產品改良的方向也更加清晰:上午的奶昔儘可能大杯濃稠,最好加一些有嚼勁的小配料;而下午的奶昔最好有小份,並且採用更健康的原料。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用戶的滿意度和復購率。

《創新者的任務》:產品吸引不到用戶?因為你不瞭解用戶目標

三,目標分析逐層深入

相同功能的產品,為什麼用戶會選擇不同品牌?很大程度決定於產品帶來的社會和情感層面的體驗。

功能層面就是解決最基本的需求,社會和情感層面則是更高級的心理滿足。比如前面所說的買奶昔的例子,功能層面是飽腹,而情感層面則是排解無聊;社會層面則可能是這個品牌顯得生活有格調。

在做競品分析時,我們習慣於從傳統角度思考,將同類產品歸為一類,比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麥當勞和肯德基......這樣就只能在同類中拼個你死我活;而從滿足用戶情感層面的共同目標去思考,思路就能被拓寬。

《創新者的任務》:產品吸引不到用戶?因為你不瞭解用戶目標

比如瑞信咖啡,沒有直接和星巴克對戰,而是選擇了做線上外賣,以咖啡的品類和小而美的奶茶店模式,在人頭攢動的國內實體咖啡市場殺出了一條新路,卻擊中了年輕白領的快節奏生活需求和輕時尚的消費態度。

書中舉了另一個例子——寶潔公司的幫寶適品牌,如今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其實剛進入中國市場時面臨了很大阻礙,因為中國嬰兒沒有使用紙尿褲的習慣。寶潔公司無論怎麼宣傳紙尿褲的品質,甚至降低價格,銷量都不見起色。

公司找到那些買了紙尿褲的家庭進行訪談,其中一位女性的回答令他們驚訝。這位女性感謝幫寶適讓她有了和丈夫共處的時光:原來寶寶用了紙尿褲後熟睡一夜,她才得以好好休息,和老公有獨處時間。

銷售人員這才意識到,他們的策略侷限在了功能部分,但除此之外還有社會和情感方面的目標,比如夫妻生活。於是之後的宣傳側重在了情感層面:紙尿褲可以讓寶寶睡得更熟更久,不僅讓父母安心,也有助於寶寶的發育成長。幫寶適也逐漸成為了國內家喻戶曉的紙尿褲品牌。


《創新者的任務》:產品吸引不到用戶?因為你不瞭解用戶目標

四,用講故事的方式挖掘目標

相比於從大批受訪者蒐集數據,不如從小一點樣本中搜索大量細節,找到用戶真正想要達到的目標。

很多時候用戶的目標是複雜的,甚至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或者言行不一致,這就需要產品設計者去聆聽用戶真正的內心。

大公司常用的方法是問卷調查,或者研究銷售數據,但是用戶實際使用時的感受並不會出現在銷售數據中,那麼究竟如何挖掘用戶的真正目標呢?書中推薦了一種方法——拍攝紀錄片法。

產品設計者想象自己成為紀錄片導演冷靜地旁觀並探索真相,而不是套用那些乏味的數據來佐證固有想法,把用戶給到的線索和你實際的觀察一點點拼湊起來,最終構建起一個關於用戶的完整故事,當產品設計者完整地瞭解用戶目標,才能幫助其實現目標。


《創新者的任務》:產品吸引不到用戶?因為你不瞭解用戶目標

Airbnb(愛彼迎)這家提供旅遊民宿服務的平臺曾經受到過很多質疑,大眾很難想象對陌生人家裡住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因此愛彼迎在剛推出服務時曾經對房東房客進行採訪,挑選了45個故事,以求儘量涵蓋到大部分受眾的目標。

在這些故事中,房客們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帶著不同的心境來旅行,入住了不同的家庭,有哪些滿意的地方,又有哪些擔心的地方……這些都是愛彼迎之後逐步優化服務的信息來源。

當用戶想獲得更好的體驗,卻因為現有方案阻礙而沒能實現的地方,正是產品可以進一步創新的方向。當你真正以同理心感受用戶,就離創新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