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宋,從《岳陽樓記》中試析范仲淹,他是治世能臣嗎

每一個歷史人物,他在特定的歷史年代裡,對歷史的進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為社會的發展有著突出的貢獻,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范仲淹,學習他的精神。

走進北宋,從《岳陽樓記》中試析范仲淹,他是治世能臣嗎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意思是在朝廷裡做官擔憂百姓,處在偏遠的江湖地區也不能忘記關心國家大事。我們常說文由心生,這句話我想是范仲淹的真實寫照,范仲淹可以稱之為是“治世能臣”,歷史記載,他一生遭遇三次貶謫之苦,但是他並沒有放棄,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范仲淹經歷了三次皇帝的不信任,被貶謫到偏遠之地後,我們身處朝廷之外的時候,還會為皇帝擔心國家大事嗎?我想大家可能裝滿的是對朝廷的不滿,對統治者的厭恨,可能恨不得這個朝廷儘快倒閉,這應該是大部分人的真實寫照。但是范仲淹處於貶謫之地的時候,憂思的是朝廷,這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

二、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

走進北宋,從《岳陽樓記》中試析范仲淹,他是治世能臣嗎

“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本義:在天下人又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這真的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這句話裡折射出的是樸素大公無私的情懷,與我黨的為人民服務有著相似之處,在1000年之前的人就有著這樣的思想,所以說范仲淹值得我們欽佩。

引申義: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擔憂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為天下人民謀幸福,這句話寫出了范仲淹遠大的政治抱負。范仲淹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把民族事業放在首位,即使遭受多次的挫折,但仍然堅持前行。

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這是一種超脫於世俗的境界,不以結果為導向,個人的成就並不是物質價值就能體現的,對於今天的我們有很好的借鑑意義,范仲淹的“不以物喜”告訴我們,不要迷失在物質的世界裡,如果我們把眼前的物質看得很重,就會迷失在眼前的困難中,從而失去向前探尋的勇氣,失去一個美好的未來。“不以己悲”告訴世人不要因為個人的得失而憂思,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我們在挫折面前只是短暫的迷失,如果憂傷於之中,那我們就無法走出來。

四、總結

走進北宋,從《岳陽樓記》中試析范仲淹,他是治世能臣嗎

本文純屬自己讀《岳陽樓記》闡述個人的觀點。范仲淹的介紹上有北宋的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軍事統帥)、教育家,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他的偉大,毛澤東對其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范仲淹的詞介於婉約與豪放兩派之間,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


走進北宋,從《岳陽樓記》中試析范仲淹,他是治世能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