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压力测试看疫情下金融体系的稳定

从压力测试看疫情下金融体系的稳定


从压力测试看疫情下金融体系的稳定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罕见的大幅下降。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的重要经济数据。其中,一季度实际GDP同比下降6.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根据WIND数据)。在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投资、消费、对外贸易都出现全面的下滑,可见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空前严重。安邦咨询(ANBOUND)最近曾一再警示,随着疫情仍在持续,其对经济的影响短期内无法消除,金融系统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坏账风险。这将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回顾2019年央行对银行业的压力测试结果可以看到,目前经济急速下降,比当时所设想的极端情况(重度冲击)更加严重。中国人民银行去年11月曾对国内1171家、资产合计占中国银行业近3/4的银行进行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中国今年经济增长若降至5.3%(轻度冲击)时,将有90家银行无法通过测试;如果增长率降至4.15%(重度冲击)时,将有159家无法通过测试。

按照这样的实际增长数据来看,今后中国高风险金融机构占比将逾13%、多达586家。而单就30家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来看,在重度冲击(经济增长率降至4.15%)的情境下,会有超过一半不能通过压力测试。这意味着一旦中国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至IMF预估的1.2%,其金融体系可能遭遇“灾难式崩盘”。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可能从去年不到2%提高至6%,备抵呆帐覆盖率将从188%降到55%的危险水平;这些坏帐将侵蚀银行资本,使得一级资本充足率降低约3.8%,未来更加无法抵御危机。

就目前数据来看,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已经开始抬升。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3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2.08%,较上月上升0.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关注类贷款同比明显多增。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关注类贷款余额5.8万亿元,关注贷款率环比上升0.17个百分点。随着疫情持续,更多的企业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很多关注类贷款可能进一步恶化,增加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同时,目前不良资产的情况很大部分只反映了疫情前期的信贷资产的风险。在2月份监管方面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后,新产生的不良资产预计会因疫情影响有更大比例的提高。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4月份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央行密切监测银行体系的风险状况,开展了压力测试。新的相关测试结果将通过金融稳定报告及时披露和更新。短期来看,疫情对银行信贷资产必然造成下迁压力。

安邦咨询的研究人员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可能在2年左右。目前,很多机构都预测中国经济全年增长率在3%左右,IMF最新对中国今年经济成长预估仅剩1.2%。如果经济长期低迷,则很多不良资产会集中暴露,这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将产生灾难性的冲击。

同时,安邦咨询提醒,利用商业银行贷款“放水”的方式刺激经济,试图重启经济复苏,是非常危险的尝试。从其他类似的情况来看,中国台湾“央行”除了宣布降息一码,总裁杨金龙还罕见具名写信、亲自打电话给各银行董事长。拜托银行配合央行对中小企业两千亿元的融通政策。最根本的原因是,台湾不像美国以“直接金融”为主,而是“间接金融”。台湾间接金融的存量占比,从2005年的74.35%到去年已到82.61%,是香港的四倍。这同样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难以支持实体经济。与中国大陆不同的是,台湾的银行业大部分以私营为主,在经济下滑时,更多的采取避险和惜贷的方式规避风险。而大陆的银行仍以国有为主,对于防疫需求的硬性需求,银行不得不落实,从而提升信贷中信用风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的融资增量中,间接融资比例仍达到67%的水平。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25万亿元,同比多增9608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910亿元,同比多增1669亿元。而经济增速在社融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出现负增长,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新增信贷资产的资产质量同样不乐观。

中国是个间接金融的国家,通过银行来提供融资的比例很高。这就使得国内对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来刺激经济的依赖更大。与此相应,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也就更大。地方政府未必察觉得到这种危险,但在中央政府一级则会形成明显的巨大压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经济遭遇空前的疫情冲击下,巨大的债务规模和信贷规模导致了现在信用风险成为银行业的突出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回顾去年的银行业压力测试,可以对当前的情况有更充分的估计。这意味着银行业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大增,未来需要有所准备,防止系统性危机的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